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

2021-01-11 人民日報

  丙中洛在哪裡?

  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

  由於剛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車時間短,據說,這是用時最短的。

  一路急行,只為見到管延萍。

  一見面,讓人詫異。黝黑膚色透著高原紅,梳條長辮,和當地婦女幾乎沒有兩樣。不穿白大褂,真不相信眼前人就是來自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醫院的扶貧醫生。

  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三年前,管延萍來到丙中洛鎮衛生院。一個背簍,一身白大褂,成了管延萍的標誌。每次下鄉,她的背簍裡裝滿器械、藥品、乾糧等,走到哪,東西就背到哪。村民遠遠地就能分辨出她的身影,親切地稱她「背簍醫生」。

  一

  怒江州,是我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

  丙中洛,地處怒江峽谷深處,咆哮的怒江,由北向南,橫穿其間,兩邊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千百年來,當地群眾與世隔絕,過著莊稼靠點種、穿衣靠紡麻、過江靠溜索的艱難生活。而扶貧攻堅改變了這一切。

  「管醫生來了!」侄女肖蘭英快一步進屋,向學羅軍報信。聽到話音,學羅軍從床上慢慢坐起,轉頭望向門口,嘴角彎出笑意。

  「看我們帶來了啥!」管延萍一進屋,直接朝學羅軍的床邊走去。顯然,她很熟悉這裡。她舉了舉從背簍裡拿出的冬衣,「馬上要過年了,換上新衣服,會更帥氣!」不只冬衣,管延萍還帶來了新的床墊、棉被、被套、床單、枕頭。

  換上嶄新的冬衣被毯,管延萍又幫學羅軍體檢、剪指甲。一番交流後,引導做肢體訓練……兩個多小時的醫訪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告別時,學羅軍和打基媽媽向管延萍用力揮手,眼神裡流露著感激與不舍。

  學羅軍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患者,與年邁的母親一起,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小茶臘獨龍族村組。他自我封閉在黑屋子裡,不肯出門,也不肯與人交流。老母親打基在屋內火塘旁陪伴他,束手無策。

  管延萍第一次到學羅軍家,是2017年12月的一天。她清楚地記得那個場景:學羅軍眼神灰暗,流露著戒備,人走近了,他會躲閃,急了,還要打人。

  從那以後,一有時間,管延萍就來看望學羅軍,想盡辦法與他交流,幫助他恢復生活的信心。

  持久努力終於有了效果。突然有一天,學羅軍在管延萍的反覆鼓勵下,走出了家門。沐浴在陽光、藍天、白雲下,他長期木然的臉上逐漸有了表情。

  見學羅軍蓬頭垢面,頭髮都粘在一起,管延萍就幫他洗頭,抹上香皂,洗了五六盆水,半個多小時後,學羅軍的頭髮重新有了光澤。

  頭髮太長,後頸部皮膚糜爛,為了讓瘡口更好癒合,管延萍當起了「理髮師」,一手梳子,一手剪刀,幫學羅軍修剪頭髮……

  看到兒子一天天好起來,變得清爽乾淨,精神也振作了,打基媽媽激動地流下了淚水。從那以後,打基媽媽和學羅軍最期盼見到的人,就是管延萍。她仿佛帶著溫暖與光亮,驅散了這個家庭多年來的陰霾。

  在丙中洛,類似學羅軍這樣的精神病患者有41人,都裝在了管延萍的牽掛裡。「脫貧攻堅,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就算勝利。要想深山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衛生醫療服務很關鍵。缺醫少藥是山區的一大難題。醫療幫扶,就是我們醫護人員的職責。」管延萍說。

  三年來,一肩背簍,她走遍丙中洛鎮46個村組,送藥進山300餘次。

  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的盧仰之,初見管延萍就印象深刻。後來有次下鄉,他再三要求幫管醫生背背簍。背簍不大,卻足有20多斤。背簍下方,邊沿直頂著腰,重心後墜,身體得前傾而行。背帶勒得雙肩生疼。下山後,盧仰之的肩膀,被勒得抬不起來,腰部被不停的頂撞磨破了皮,變得紅腫。這次體驗,使他體會到了管醫生的辛苦:「令人心疼,令人敬佩。」

  一次次進山,一次次入戶。

  管延萍努力將健康理念帶給純樸而友善的村民,幫他們改變衛生習慣,不再諱疾忌醫。

  每次送別時,村民們都緊抓管延萍的手不捨得放開,末了,再塞一些家裡種植的辣椒、玉米、番茄,表達他們純樸的情意。

  在村民們眼中,管延萍,是他們最想見的親人!

  二

  我們跟隨管延萍去秋那桶村碧汪小組巡診。同行的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組長張松先打招呼,說:「去碧汪,要通過一條茶馬古道,路可不好走。」碧汪村位於碧羅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兩座大山。

  往深山峽谷走,只能靠雙腳。上山的古道,崎嶇狹窄,僅容一人側行。

  一邊是陡峭山壁,青藤古樹,一邊是咆哮的怒江水。山脈綿綿連蒼翠,江水奔湧浪卷沙。行走在古道上,心都為之顫動。

  懸崖山澗,幾株三角梅跳了出來,翠綠的枝葉,鮮豔的花色,在陽光下,散發生命的活力。這美麗的花,只要有一撮泥土,一縷陽光,就能頑強生長,勇敢地在最艱苦的環境裡綻放生命之美。

  進山的路比想像的漫長,剛開始,大家還能聊天、學唱山歌。後來連挪步的力氣都快沒了,更別提說話了,只能低頭看路。

  管醫生及醫護人員更辛苦,穿著白大褂、背著大背簍,人人滿頭大汗,皮膚曬得黑紅髮亮,衣服溼了幹,幹了溼。

  4個多小時山路後,終於到達目的地——碧汪村。

  村在陡坡,沒有網絡,也沒有信號,信息是在山下提前發的,聽村民小組長說,他要專門跑到離家幾百米的山頂,才能接收到手機簡訊。

  小組長帶路,挨戶醫訪。72歲的村民張正國,知道管醫生來了,老人在家人攙扶下,走出門口迎接。一見到管醫生,臉上就綻開了笑容。管延萍背簍都沒來得及放,就牽著老人的手,引導他慢慢轉個圈,看到老人的情況好轉,忙豎起大拇指誇讚。

  「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管延萍扶著老人進門,在屋角坐下。

  「頭疼,膝蓋也疼。」管延萍從背簍裡拿出健康體檢表,查看過往身體情況,之後為老人做了血壓、血糖等檢查項目,讓老人脫了鞋子躺下,用手握住腳踝,檢查關節的情況。

  「關節有好轉,但平時還要多活動,還有高血壓藥,記得準時吃。」管延萍怕老人記不住,在藥瓶子上寫了用法,又跟家屬反覆交代,並且當場示範,送水餵藥。

  管延萍與病患接觸,從來是不戴手套的。我們問她,為什麼不做好自己的防護呢?她悄悄地說:「我知道他們得的不是傳染病,考慮到村民比較敏感,自尊心強,若按醫院標準程序,他們會感覺被嫌棄,這樣就很難真正配合治療。要想提升村民們的健康理念,必須讓他們消除牴觸,先接納你才行……」

  入戶醫訪結束了,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難走。

  下山半道,風雨交加,同行者中有人膝蓋受傷,疼得不能打彎,只能一點一點往前挪。管醫生見狀,忙去折了根木棍,遞給她支撐用。走一段,停下來,幫助她按摩膝腿,一路不斷鼓勵打氣。管延萍說,自己也多次經歷膝傷病痛,每次下山的時候都是咬牙堅持,回到鎮上住所,就雙膝跪在床上,給自己做康復按摩,用熱毛巾敷膝,才能慢慢緩解疼痛。

  緩慢移動中,天已漆黑。看不見道路,大家打亮手電筒,摸索前行。好幾次,大家感覺雙腿都不是自己的。實在走不動了,管延萍就用充滿希望的口吻鼓勵說:「快了,真的快了,還有五分鐘!」在這樣不斷的「五分鐘」中,半夜11點,大家終於挪到了山下。回頭一算,吃了一驚,這一天,前後走了十三個小時的山路。

  而這樣的山路醫訪,管延萍走了300多次。

  管延萍回憶剛來時,給村民做體檢,只有身高、體重、血糖等檢查內容,而B超、心電圖檢查等,衛生站裡沒有人懂怎麼做,醫療器材大部分閒置,一臺心電圖機甚至還沒開封。

  同樣來自珠海的蔡曉明對缺醫少藥感觸很深,他說:「獨龍江鄉蛇傷多,但整個貢山縣卻無一支抗毒血清。只能用土辦法,勒住、擠血、清創包紮處理。如果從獨龍江鄉開車到縣醫院,要2個半小時,拐1800多個彎道,根本來不及。」

  村民健康意識也不高。剛開始,村裡許多老人不願抽血,經過醫療隊及工作人員反覆解釋、示範,老人們對抽血檢驗才沒有了牴觸。現在大家一聽要體檢了,會主動前來詢問,健康衛生意識提高了許多。這樣的變化使管延萍感到欣慰。

  三

  鎮中心山坡上,是鎮衛生院,管延萍的工作地。

  2019年,衛生院前,蓋起新樓。還從珠海運送來新的醫療器材設備。

  這些,讓管延萍十分開心。她說:「醫療條件多改善一些,也就更放心一些,哪怕我們離開了,這裡的衛生醫療也依然有保證。不過,要達到滿意效果,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回去後,先服藥降溫,用溼毛巾多擦洗,有不對勁,不管多晚都來找我……」接診完當日最後一位患者,管延萍開始日常例行工作,整理健康檔案。

  檔案室內,6000多份檔案,整齊地擺放在檔案櫃裡。上面,記錄著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情況。

  管延萍對重點人群作了標識。紅色籤代表高血壓,藍色籤代表65歲以上老人,紫色籤代表重症精神病患者,黃色籤代表孕產婦……

  這項工作,是管延萍來之後做的。剛開始,繁瑣的健康檔案採集、書寫、整理工作,受到了質疑,「寫十份檔案,不如治療一個病人、做一臺手術來得實在,這是在浪費時間。」

  一樣新事物的出現、新辦法的推行,總是會遭遇不理解。管延萍也曾想過放棄。但是,她最終選擇了堅持,千難萬阻,不改其志。

  她記得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她知道「上醫治未病」,公共衛生工作重在預防,要為村民們做好健康服務,就必須要建立科學的預防機制。

  健康檔案,前期繁瑣,但做好後,能方便接手醫生更快了解患者的身體和治療情況。幾頁檔案,可以減少村民求醫之路的艱辛,減少醫療及陪護費用。

  生死所寄,性命攸關。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沒有理由放棄。

  記錄、整理檔案時,她發現,「當地人高血壓和精神類疾病發病率高,與他們飲食油鹽多、過度飲酒、衛生意識低等因素有關,但具體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與資料」。

  建立檔案體系是個長期的過程。考慮再三,管延萍向上級遞交了延長幫扶期限的申請書,原本半年的幫扶期,延長到了三年。這就意味著,管延萍與家人,要有更久的分離。

  三年間,丙中洛全鎮6222人,建立規範健康檔案的達到6096人。「65歲以上516人,兒童750人,孕產婦350人,高血壓589人,糖尿病39人,結核病37人……」這一串串寫在記錄本裡的數字,管延萍早已爛熟於心,她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這裡雖有最美的風景,但也有最深的寂寞。這幾年,管延萍像一個陀螺,不停地轉,不停地忙,顧不上家,顧不上她自己。有時候,面對空蕩蕩的宿舍,她也會發怔:自己五十出頭了,遠離年邁的母親和剛走上社會的兒子,一個人來到這裡,這是何苦呢?她想起上次回家時,母親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心中常常湧起一陣愧疚。可是,她也無法放下自己身為醫者的那份使命感。

  當初,看到珠海市和怒江州、金灣區和貢山縣結對幫扶的通知時,雖然對怒江、貢山很是陌生,她還是毅然報了名。她說:「就是想對得起自己這一身白大褂,用近30年的工作經驗,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為鄉村衛生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只要國家需要,那就去做。其實,像管延萍這樣的扶貧人還有很多。他們跨山越水,歷盡艱辛,只為實現脫貧奔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

  「管延萍們」,就是脫貧路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相關焦點

  • 脫貧路上美麗的風景線 人民日報點讚雲南怒江大峽谷的「背簍醫生」
    5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的文章,介紹了地處地處怒江峽谷深處、缺醫少藥的山區丙中洛裡的一位「背簍醫生」管延萍。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 「背簍哥」用行動書寫脫貧「勵志」篇章
    國家5A級景區恩施大峽谷赫赫有名的「背簍哥」,經過30多年的不懈奮鬥,由過去吃低保,到現在存款數十萬元,真真正正脫了貧。但他卻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最近又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三年規劃」:再奮鬥3年,把7間私房建成農家樂。
  • 「背簍孝子」雙肩寫大「孝」
    原標題:「背簍孝子」雙肩寫大「孝」   向氏三兄弟的父親離世後,母親身體日漸羸弱,2000年,老人突發高血壓,致使吃飯穿衣都有困難。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兒子兒媳商定: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同時為了方便和母親聯絡感情,兒子兒媳輪流照顧,一月一輪換。
  • 記"背簍檢察官"潘珂:把背簍永遠背下去……
    提起「背簍檢察官」,武陵山區的老百姓都不陌生。重慶市黔江區檢察院駐濯水檢察室主任潘珂就是其中優秀的一員。   四年來,潘珂帶領著一群「80後」「90後」檢察幹警,背著背簍,走遍了黔江區219個村社,開展鄉村法治工作,被老百姓親切地稱作「背簍檢察官」。潘珂也獲得了「重慶市十大法治人物」「首屆最美黔江人」等榮譽稱號。
  • 天柱山遊客中心旁的歐式建築,不遠處便是天柱山大峽谷
    養精蓄銳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啟程前往天柱山大峽谷遊覽,同天柱山營地揮揮手告別,我們驅車來到了滿是竹林的清涼峽谷,此地處處都是原生態美景,潺潺流水,將夏日的炎熱驅趕得無影無蹤......在峽谷池塘的內存,我們能清晰看水面上的天柱山倒影,倒影與真實山川相互映襯,高大雄偉之氣一時間撲面而來
  • 「決勝2020:我們村裡最熟悉的陌生人」全村貧困戶都有了家庭醫生
    由河北省委網信辦、河北省扶貧辦主辦,河青新聞網、騰訊廣告區域發展部河北站承辦的「決勝2020:我們村裡最熟悉的『陌生人』」主題宣傳活動已經啟動。如果您身邊有令人感動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起添加話題詞#決勝
  • 飛越巴山大峽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巴山大峽谷片區是四川宣漢縣最偏遠這裡一方面有獨特的自然風光,80%的森林覆蓋率、近2000米的海拔高度差和綿延100餘公裡的喀斯特V型大峽谷景觀,132處褶皺地貌形成了「天然褶皺博物館」,「雄、險、奇、秀、幽」齊聚於此。
  • 金桔逸遊:宋祖英的家鄉,驕傲的背簍民族
    如果說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那麼土家族和苗族則是背簍裡的民族。毫不誇張地說,在湘西,沒有不由背簍載運的山路,也沒有不由背簍載運的舊碼頭。背簍是湘西人的襁褓與搖籃。湘西的孩子都在背簍中度過童年。背簍是湘西人的購物袋。每逢趕集,山上山下就成了背簍的世界。
  • 【決勝2020】「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中線採訪在陝啟動 20餘家...
    11月18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河北、湖南、陝西等11省份網信辦共同承辦的「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中線——「決勝2020·陝西擔當」網絡主題活動在山清水秀的秦巴明珠——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正式啟動。
  • 在宜豐,我和背簍不得不說的故事
    勤勞智慧的竹鄉人民就地取材,用大大小小的竹子製成各式各樣的農具家具,大的如曬墊,竹床,竹櫥,竹椅,籮筐,竹盤,谷篩米篩,筲箕,撮箕,撮鬥,雞籠,火籠,焙籠,背簍,魚簍,角簍,鬥笠,竹籃,扁擔,茅擔, 小的如竹飯罐,茶筒,菸斗,筷子,牙籤……等等,這些農具家具有的是請專業的篾工師傅製作而成,還有很大部分是農民自己親手製作的,長期以來它們在家鄉農戶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各自的重要角色。
  • 天下奇觀大峽谷——劉海粟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紀實
    張善利首先找好友李醫生,聽聽他對海老健康狀況的意見。沒想到,李醫生自告奮勇說可以當海老的保健醫生,為海老去大峽谷寫生「保駕護航」。劉海粟上大峽谷寫生」的「三日行」計劃完美落地了。B.「太奇妙了,大峽谷與黃山是兩種色彩、兩種自然奇觀!」1990年5月21日,「劉海粟大峽谷寫生團」兵分兩路出發了。
  • 黎平縣:瑤侗兄弟攜手共同謀劃背簍產業發展
    那裡的背簍,瑤語稱「盤阿絲」,是這個寨子的傳統特色竹編產品,極富瑤族文化特色。 2019年4月,楊祖華到九潮鎮大榕村新寨瑤寨當扶貧網格員後,背簍產品很快就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畢業於華南農大林學院的楊祖華,既熱衷於林業,又沉迷於民族文化研究。在一次走訪中,他偶然發現新寨瑤寨鳳國輝的家中,有一個極其精緻的小背簍,看著這個小背簍,他從中找到了瑤家人發家致富的門路。
  • 決勝2020 | 你知道 航空人有多拼嗎?
    決勝2020 | 你知道 航空人有多拼嗎? 2020-12-15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宣漢籍學子來巴山大峽谷,為景區發展獻計出力
    7月16日—7月17日,清華大學「決勝小康2020」宣漢調研支隊由清華大學2018屆李彤等8名宣漢籍學子帶隊組成,擬結合暑期社會實踐前往巴山大峽谷片區調研宣漢縣近年來文旅扶貧成效,同時為廣大學子在狀元樓上許下最真摯的祝福。
  • 帶你走進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
    圖.文\劉春娥 汽車緩緩地在怒江大峽谷中穿行,雨後的峽谷比往日多添了些許的嫵媚。從怒江州府六庫出發,我終於踏上了去尋找夢中伊甸園的旅程。怒江大峽谷到了這裡陡然變窄,兩岸峰巒聳峙,湍急的水流猛烈地撞擊在石頭上,發出震耳的轟鳴,如千軍萬馬奔騰,煥發出萬鈞雷霆之勢。大怒江在這裡忽然變得真正憤怒起來,江水咆哮著,渾濁的浪花翻滾。微風吹來,那波浪便從江面上飛騰起來,濺起無數水花,如一面面弧形的扇子在江上飄蕩。江心有一塊巨型石頭佇立在水裡,任江水拍打著它的身軀,那就是虎跳石了。
  •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動
    來源:中工網中工網湖南11月18日電(記者 由芳澤)為了持續深入宣傳貫徹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立體展現各地脫貧攻堅的新實踐、好經驗,深入挖掘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11月18日上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 【全面小康慈利行】一把手訪談錄|專訪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遊經濟區...
    【全面小康慈利行】一把手訪談錄|專訪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遊經濟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毛常春 2020-08-05 1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峽谷之恩施大峽谷,如今免費開放了,你還不來嗎
    恩施大峽谷以氣勢雄闊的絕壁險峰稱奇於世,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峽谷之一,景區位於恩施市屯堡鄉和板橋鎮境內,是八百裡清江從恩施屯堡至沐撫的一段,峽谷中的百裡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
  • [2020看兩會]全國兩會7大看點:戰役戰貧贏決勝
    【導讀】廣西人事考試網同步網絡發布:[2020看兩會]全國兩會7大看點:戰役戰貧贏決勝,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公職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
  • 騰飛的十八洞村(決勝2020)
    製圖:汪哲平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今天,人民日報社與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決勝2020」徵文正式開篇,首篇推出的是作家李迪採寫的報告文學《騰飛的十八洞村》。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本文講述的正是十八洞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