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孝子」雙肩寫大「孝」

2020-12-2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背簍孝子」雙肩寫大「孝」

  向氏三兄弟的父親離世後,母親身體日漸羸弱,2000年,老人突發高血壓,致使吃飯穿衣都有困難。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兒子兒媳商定: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同時為了方便和母親聯絡感情,兒子兒媳輪流照顧,一月一輪換。自此,他們背起背簍,載著母親,14年如一日照料老人的生活。「中國好人榜」這樣介紹向氏三兄弟:一個竹筐,兩根肩帶,組成一副背簍,全聚仁者精華。一箱墨跡,民族瑰寶,濃縮六字家訓,吸收傳統精髓。向家的孝道,沒有驚天動地,卻可以打動每一顆尚善之心,可以影響每一戶百姓家庭。 

  給母親餵飯。 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1.父親離世 兒子媳婦輪流照顧母親

  扶母親散步。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向明軍,黃金河村衛生室村醫,向家的第三個兒子。他的大哥遠在外地,二哥已經離開人世,自己是目前在母親身邊最大的一個,腳下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向明遷、向明進。這是一個在鄧村小有名氣的中醫世家,已故的父親向文熬是從鄉衛生院退休的老中醫,叔父向文耀也是鄧村衛生院退休的老醫生,向明軍是幾兄弟中唯一繼承了祖業的人。 

  向明軍的母親黃先秀出生於1927年,如今已是87歲高齡,老伴兒十多年前就已去世。隨著年歲漸增,老人身體越見羸弱。2000年,一次陡然發作的高血壓使得老人行動艱難,吃飯掉碗,穿衣困難,言語混亂……這一切考驗著三對兒子和媳婦的仁心、孝心和耐心。怎樣照顧老人才是最好的方法呢?在農村,由一對兒子和媳婦照顧老人,另外兩家拿撫養費是常見的做法,但三對兒子和媳婦都覺得,母親最需要的就是服侍和關愛,錢解決不了母親的問題。另外,老人呆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必然影響她的身心健康,要是大家輪流照顧,她可以時常換個環境放鬆心情,兒女們也方便和她聯絡感情。三對兒子和媳婦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商定了這樣的方案,一是只要母親在世一天,就要盡心盡力照顧一天;二是所有兒子和媳婦都要輪流照顧,輪替著接母親到自己家,以一個月為周期輪換。 

  給母親添火。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2.留守家鄉 悉心照料 協力反哺養育之恩

  全家福。 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照顧母親的十幾年裡,向家三兄弟、三媳婦沒怎麼出過遠門,種茶葉、種天麻、在附近做小生意成了他們創收方式,外出打工、做生意掙大錢是他們嚮往卻怎麼也不願意的事。小兒子向明進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經歷,有一次有朋友約他出去打工,工資很高,考慮到兒子還在上大學,急需用錢,他跟朋友出去了。上班不到一個月,家裡來了電話,說母親情況緊急,他沒顧得上給老闆打招呼就回家了。雖然母親並無大礙,但當他返回打工地的時候,被老闆罵得狗血淋頭,3000多元的工資一分都沒拿到。向明進心裡有點遺憾,但沒有埋怨任何人。 

  在向明遷家,每到冬天就會擺著兩個火壠,一個放在廚房後面,這是茶鄉一般農家都會有的布置,而另一個放在堂屋,向明遷解釋,這樣沒有潮氣,對母親的腿疼有緩解作用。鄧村的冬天比宜昌城區氣溫要低,為了讓母親溫暖地度過,三兄弟要格外地多弄些柴禾存在家裡。兒媳們每天起床後都是先將火壠裡燒一把柴禾,給母親穿好衣服後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天冷,老人的手腳也更加呆板,穿衣、洗澡不能自理。「顧不了那麼多了,就當是自己的孩子,其實比孩子難伺候,只要她稍微舒服點就好。」向明軍也記不清楚自己和愛人多少次幫母親洗大小便失禁後的褲子,「看到就吐,吐了再拿去洗,洗的時候還要吐,吐得我眼冒金星。」向明軍說這段話的時候自己又掉下了眼淚,四兒媳謝德芬說:「看著她下半身一片溼冷,腿上大片大片都是,我們怎麼忍心讓她遭這樣的罪?再髒我們也得忍受啊。」

  3.山路崎嶇 三兄弟用竹簍背母出行

  背母親走山路。 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鄰居們介紹,黃先秀老人雖然身體狀況並不太好,平時不常出門,但她特別喜歡陽光,除了夏天以外,只要是晴天,都喜歡去曬曬太陽。她的兒子們雖然都已是半百之齡,卻都儘量滿足母親這小小的喜好。 

  在黃金河村,背簍基本已被摩託車替代,而向家三兄弟一家一個背簍,用來背著老人曬太陽和出門走親訪友。春節期間,是黃先秀老人坐背簍最頻繁的時候。「幾個兒子都蠻孝順。一過年,他們都爭著接我去團年,搶著接我去吃飯,我去哪一家,哪個兒子就拿背簍來背我。」說這話時,87歲的黃先秀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三個兒子住的不遠,走路也就十幾分鐘的事,但背著母親就要一個多小時。起初,他們嘗試過用摩託車載母親出去走親戚,覺得不放心,又嘗試著抱,可黃金河村山路崎嶇,山路上歇腳非常困難,最後才決定用背簍背。「雖然家裡都有摩託車,但母親年齡大了,經不起顛簸,還是背簍穩妥些。」向明進解釋。  

  2014年大年初一,天氣晴好,氣溫很高,三兄弟按照節前的商量在老四向明遷家裡過年,向明軍習慣性地將母親裝進背簍,踏上了去老四家的路。從鄰居稻場經過的時候,有村民拿起手機拍下了這一幕,而這一幕,距離向明軍三兄弟輪流照顧母親已經14年,距離第一次用背簍背母親也已經5年。

  當母親的健康顧問。 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作為醫生,不管母親在哪個兒子家,向明軍每周必做的事情就是幫母親檢查,包括心跳和血壓,從不會忘記,也沒有一次落下。「只要我一去,搬個凳子往媽面前一放,她就知道是我要給她做檢查了,她自己就開始挽袖子,很配合啊。」每次檢查完,要是沒問題,向明軍就會微微一笑,表示不錯,而當血壓不正常或有其他異常時,向明軍就會告訴妻子或弟媳怎麼調節夥食,或馬上回到衛生室給她送藥過來。周圍人笑稱黃先秀有專職健康顧問,還有夥食團,待遇很高。

  4.歲月變遷 先輩遺訓永存兒女心中

  背母拜年。 圖片來源:宜昌文明網 

  小時候,向家兄弟的父親在外行醫,很少回來。母親每天放工的時候,背後背一個,胳膊肘夾一個,面前還抱一個,路上走幾個。母親將從野外採來的蒿子、芭蕉梗、魚腥草和在玉米面裡供一家人充飢,父親回來給他們捎點糖、粉、麵條之類的,大家就像過節一樣。三兄弟覺得,父母當時服侍一大家子都挺過來了,現在一大家子服侍一個老人,理所當然。他們認為,孝道是知恩圖報應有的本分,是一切善行的起點。 

  如今,向明軍家裡珍藏著祖輩留下來的上百部中醫學著作的手抄本,《藥性》、《傷寒經》等,向明軍學過不少,講起來如數家珍。他還清晰地記得,不管是在診斷間隙與眾人的聊天,還是日常對子女的言教,祖父、父親談的最多的話就是:講道理,做善事。說到這裡,向明軍又拿中醫打比方:「中醫將身體作為一個整體來全局性辯證看問題,合理處理問題,所以效果最根本、最持久,這就叫講道理,講的是人在自然中遵守天地人倫的大道理。正因為講大道理,就更要求從醫者具備非常高的善心,醫生心裡有一點小小的雜念,就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做事情要恰到好處,要符合人倫天理,人才會健康,家庭才會幸福。」很多人在看病時會問向明軍他們為什麼對母親那麼好,向明軍都會回答:「對母親好就像我們的五臟六腑,必不可少。你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對母親都不好,你們還敢請我看病麼?」  

  一個竹筐,兩根肩帶,組成一副背簍,全聚仁者精華。一箱墨跡,民族瑰寶,濃縮六字家訓,吸收傳統精髓。向家的孝道,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感人淚下,卻可以打動每一顆尚善之心,可以影響每一戶尋常百姓家庭。

  (本網根據文明論壇《14年用背簍背著87的母親出行 用雙肩書寫「孝」字》、《孝老愛親好人--向明軍、向明遷、向明進:雙肩寫大「孝」》、《中國好人榜》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宜昌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這是世間萬物繁衍生息的本性和本能。折射在人身上,就濃縮升華為「孝道」,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百善孝為先,向家兄弟侍奉老母的孝心善舉,就是對中華孝道的最好詮釋。在向氏大家庭裡,子孝妻賢、兄友弟恭、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生活雖清貧簡樸,但人人心中充滿溫情善良,這何嘗不是最真實、最寶貴、最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家風家訓!孝,是一切善行的起點,向家兄弟共奉老母,是遵循人倫天理之舉,也是積福積德之舉,更是蔭及子孫之舉,他們的孝心孝行,讓母親增了福氣、讓家庭多了和氣、在鄉裡樹了風氣、在社會揚了正氣,這一切好氣息都源自「行孝」!

相關焦點

  • 中國孝堂山孝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孝之鄉表彰「孝子」
    原標題:中國孝堂山孝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孝之鄉表彰「孝子」   □記者 晁明春 實習生 耿雪 報導  本報濟南訊 在2月15日開幕的長清區孝裡鎮孝堂山孝文化旅遊節上,孝裡鎮為包括王太芳在內的「十大孝子」戴上大紅花,頒發證書並給予1000元的獎勵。
  • 中國孝文化之鄉評選「十大孝子」傳承孝道文化
    新華社武漢11月25日電(記者沈翀)敲鑼打鼓送牌匾到孝子家中、報紙電視臺開闢「孝子故事」專欄、組織300名學生合唱《孝親敬老歌》……中國孝文化之鄉湖北孝感市日前評選出第九屆「十大孝子」,表彰當地行孝盡孝的楷模。孝感以漢代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而得名,擁有深厚的孝文化土壤。
  • 記"背簍檢察官"潘珂:把背簍永遠背下去……
    老檢察官的一番話點醒了他——「老百姓穿的是膠鞋,背的是背簍。你們一身筆挺的制服,夾個公文包,看起來高高在上,怎麼和群眾打交道?」   「幹好工作,首先要融入群眾。」潘珂帶著檢察室的「80後」「90後」幹警們,背起背簍,走村入戶。每次下鄉,還專門扛上鬥大的檢徽、帶上流動檢察室的標牌。下鄉的次數多了,與群眾的距離感就小了,找他們說事兒的鄉親也多了起來。
  • 崑山澱山湖設「微孝感恩牆」 講解二十四個孝子
    1月25日,崑山市澱山湖鎮在微孝志願者的共同努力下,精心布置了一面「微孝感恩牆」,志願者在感恩牆上細心地貼上「二十四孝圖」,組成了一面以感恩孝親為主題的「孝文化牆」。據微孝志願者介紹,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楷模。
  • 傳承中華孝道,共築民族復興 中國十大孝子王凱老師——「孝的長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邀請到「中國十大孝子」王凱老師來渝做「孝的長徵」全國巡講活動,旨在復興中華孝道,建設幸福家庭,構建和諧社會。
  • 中國十大孝子王銳石家莊現身說孝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十大孝子王銳講孝親 。馬紅娟攝  長城網石家莊9月28日訊(馮素琴 馬紅娟)9月28日下午,2011中國十大孝子王銳在石家莊弘賢幼兒園的媽媽課堂上,為家長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孝親課。  「一個母親,兩個兒子,37雙磨破的鞋,跨越1000多個城市, 517天走過3.7萬裡,這一段感恩的旅程,鑄就了中國孝子的典範。」王凱、王銳以他們的感人事跡徵服了參加投票的網友和群眾,光榮當選2011中國十大孝子。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孝道精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則以孝為根本,一個「孝」可以說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孝呢?其實這只能說是孝的一部分,還不是孝道的真正含義。孔子就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 母親節「中國十大孝子」出爐 劉翔李晨周洋入選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之一,至今在我國仍然流傳著「親嘗湯藥」「百裡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賣身葬父」「棄官尋母」等關於中國古代24孝的歷史故事。中國古代出了那麼多有名的孝子,那麼現在中國最有名的孝子又有哪些呢?
  • 孝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究竟什麼是孝
    孝,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也是中華民族敬奉長輩、敦風沐俗的優良文化傳統。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儘管其中也有悖情逆理的乖戾之舉,但大多感人至深,至今不失為有益的參照。
  • 孝歌《五更辭》《五更孝子》
    【孝子五更】一更孝子靈前坐,孝男孝女淚如梭。你的大人見閻羅,越思越想越難過。你的大人見閻羅,越思越想越難過。往日叫吃又叫坐,又叫孩兒端茶喝。今晚莫見叫孩兒,孩兒心裡如刀割。今晚莫見叫孩兒,孩兒心裡如刀割。二更孝子淚淋淋,你的大人生的病。前生疼痛又難忍,睡在牙床不起身。前生疼痛又難忍,睡在牙床不起身。
  • 孝裡鎮十大孝子出爐
    孝子披紅戴花;12日,第十一屆中國孝堂山文化旅遊節暨孝裡鎮十大孝子頒獎大會在長清區孝裡鎮隆重舉行。孝裡鎮廣裡店村的孫宗珍被評為山東省第十屆「十大孝星」、山東省最美孝親家庭、山東省第二批「德耀齊魯」道德公民,郵遞員顧業民、教師馬駿、機關幹部盧霞等來自不同戰線的五個典型登上長清區第五屆道德模範表彰大會領獎臺,孝裡鎮也被評為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範基地,長清區「四德工程建設標兵單位」。  「人人孝順老人、戶戶傳承孝道」在當地蔚然成風。
  • 古人對「孝」字的理解和今人有這麼大的區別
    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得認識中國的孝道;要理解中國的孝道,就得從「孝"字談起。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優點就是可以望文生義,我們可以從「孝」字的字形,推測它最初的意思。「孝」字的最早的意思,並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孝道,而是「祭祀」的意思。從字形看,「孝」字的上部是「屍",下部是「子",像行禮的孝子;單就字形來理解,就是一群孝子在祭祀祖先。下面,我們先來分析「孝」字上部的「屍"字。
  • 這種背孩子的小背簍你家還在用嗎?小心有安全隱患
    扶梯下行的過程中,孩子手腳並用,從背簍裡爬出來,坐在了背簍的邊緣上。婆婆渾然不知,但孩子的舉動,卻被一旁的保安張天斌看在了眼裡。不過新聞看到這裡,觀眾們可能會有疑惑,背簍大概有半米深,小孩站在裡面大約只能露出頭部,那孩子是怎麼爬出來的呢?張師傅說,在背簍裡裝有一塊木板,是給孩子坐著休息的。但小孩當時卻踩著木板,爬出了背簍。
  • 真正的孝子,言行舉止都非常謹慎
    這種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從這裡就知道一個真正的孝子確實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那他怎麼敢去貪汙受賄、違法亂紀呢?所以這就告訴了我們「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因為按這樣的標準行事的孝子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今天解析我們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個漢字「孝」。「孝」字對我們 所有人來說,顯得如此的厚重,裡面囊括了太多的人和事。本文將從從漢字的角度來分析「孝」字,聊一聊這個字背後的寓意。你如何理解「孝」字?「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地表達了內涵!漢字「孝」的字形非常簡單,上面一個「耂」,下面一個「子」。
  • 做孝子?魯迅絕望了!為何如此呢?如何能稱得上是孝子呢?
    《二十四孝圖》便是一部講述古代孝子故事的書籍,裡面一共有二十四個有關孝子的故事。魯迅對於做孝子絕望了,便由此而來,並且做了一篇《二十四孝圖》文章,收錄在《朝花夕拾》裡面。正是由於看到了這些,魯迅才對自己做孝子絕望了。
  • 孝感為百位孝子畫像
    李新國在畫孝子像  湖北省孝感市原名槐蔭,相傳古時候,當地有個叫董永的後生,將自己賣給富家為奴,掙錢安葬父親。  孝感市副市長陳寬宏說,「孝感自古出孝子。以董永、孟宗為代表的歷代孝子風範凝聚成豐厚的孝文化資源,滋養了孝感兒女。」  孝感弘揚孝文化感動了著名畫家李新國,他到孝感,走村串戶、訪問孝子事跡,決定為100位孝子免費畫像。李新國說:「全國有很多地名因神話傳說而來,但飽含孝文化的地名只有孝感。
  • 以「孝文化」知名的湖州安吉孝豐——打造一座不賣門票的大景區
    當家人語: 孝豐鎮黨委書記胡建軍:孝豐鎮將繼續發揚孝文化,把孝文化的精髓根植於各個休閒項目中,把孝豐打造成一個全國性的孝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同時,孝豐將堅持大景區建設的發展思路,重點打造以湖泊休閒旅遊、城市人文休閒、水墨南溪運動休閒為核心的三大板塊,全力建設一座不賣門票的大景區,讓孝豐鎮成為一個城鎮休閒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 俗語:「孝子不養棄家父,孝子不養下堂母」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光華,留下了許多讓後世驚嘆的隗寶,也有不少惠及後世的名言名語,許多歷史人物在如今依然有著很大的名氣,但也有部分人非常特殊,帶給後人的不是某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統稱,那就是勤勞的「勞動人民」,同樣留給了後人許多富有智慧的話語,那便是俗語,俗語「孝子不養棄家父,孝子不養下堂母
  • 農村有句老話「大不過新婚,小不過孝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不過新婚」,在農村新婚大喜之事中,新郞新娘是主角,是重頭戲,新婚大喜之事當然新朗新娘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人生中最高大上的時候。在結婚之日這天,村子裡降了辦喪事之外,所有事情都要為結婚之事讓路。~~「小不過孝子」,喪事在古代農村也是最大的民間事務,一切事情莫過於老人父母祖輩去世,與之亡者對應的晚輩,即兒女和孫輩是孝子,為了孝道,他們既是辦理喪葬大事的主人,又是孝子,地位是人生中最低最小的時期。在古代農村,孝子為了孝敬父母,對前來祭奠亡者的親戚朋友以及所有的人,都要行使悲躬曲膝,跪拜三叩首之最大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