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華夏子孫,禮儀之邦,孝順這個詞語也是被世世代代的人們喊了好久,執行了好久!
孝這個字最早在商代被創造出來,當時的古文字初創字形是一個孩子扶著一位老人,我們從這樣的畫面就可以理解這個字的意思,也就是子女要細心周到的贍養、呵護老人。
何為孝?他也像其他的禮法規章一般有嚴格的條條框框嗎?這個倒是沒有具體的發現。孝順似乎更多的是在道德上的一些約定俗成!
當然了,不同的時代對於踐行「孝」這個行為也是不一樣的,具體的執行行為不一樣,大眾的宣傳倡導也不同。
我們無法穿越到古代,去切身感受那時的人們是如何想,如何做的,但幸好有各種書籍來記錄這些,我們可以鑽進書中,在文字的帶領下,和古人對話。
《二十四孝圖》便是一部講述古代孝子故事的書籍,裡面一共有二十四個有關孝子的故事。魯迅對於做孝子絕望了,便由此而來,並且做了一篇《二十四孝圖》文章,收錄在《朝花夕拾》裡面。
文章開篇尖銳抨擊了反對白話文、倡導復古的事情,而後轉到了二十四孝圖。並且特別提到其中你的一些故事: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魯迅認為這幾個「可以勉力仿效」,後續的哭竹生筍,郭巨埋兒、老萊娛親、臥冰求鯉,魯迅對此提出了質疑、不解、甚至反感!正是由於看到了這些,魯迅才對自己做孝子絕望了。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一個核心部分,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但《二十四孝圖》中所宣揚的孝,其中有些實在讓人不適,充斥著濃重的封建色彩,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傳頌,一層一層的美化,已經將原本最真實的情感、最感人的行為像是包粽子一樣,緊緊地的裹在了裡面,呈現給人們的,便是虛假且矯情的華麗霓裳。
對於故事「郭巨埋兒」,試問哪個父母能有如此行為,違背了人性、良知、也沒違背的法律道德。故事「哭竹生筍」真的有些唯心主義了,「老萊娛親」這個故事,試問哪個父母看到自己年過70的兒子突然這身打扮,這個行為,不會嚇一跳?不會覺得這是精神上出現了問題嗎?
時代的長河奔流向前,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主題與倡導。對於流傳下來的文化與思想,我們應該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要學會批判的繼承與發揚,而不是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對於《二十四孝圖》中的孝,魯迅用詼諧有趣開玩笑的口氣表述著自己的觀點,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封建禮教下的愚孝是不可取的。
那麼,對於「孝」該如何做,或者說,如何能當一名孝子呢?
一:提供資金上的幫扶
在父母有需要的時候,為其力所能及的提供一定資金上的幫扶。但是目前的現狀, 很多人似乎都是反過來,父母辛辛苦苦攢下一筆錢,為兒子姑娘買房買車等,主動解決孩子們經濟上的負擔。
二:常回家看看
都說能花時間在你身上的人,一定是你特別重要的人。現代社會壓力大,人們工作忙,能回家的時間太少了,這就導致外出工作的孩子和父母就要好久才能見上一面,也許忙碌的你沒什麼感覺,在家等兒女歸來的父母滿眼思念。
三:不讓父母「害怕」自己
時間推著人們長大,也推著人們變老。上了年紀的父母也許會越來越像個孩子,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去呵護他們,而不是讓他們變得「害怕」孩子,變得看孩子臉色, 謹小慎微。
四:多溝通交流
語言是開心的鑰匙,同樣,通過語言,可以及時了解到父母的各方面情況,讓自己可以有效的提供關心和幫助,也可以讓彼此了解到各自的思維想法,將生活中的代溝矛盾消弭在萌芽。
對於做一名孝子,您有什麼想法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