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子」這個名頭一旦扣上,就難逃被世人唾棄的命運。但武田信玄卻因為做了不孝之事後,讓甲州更加穩定,人生走得更加輝煌、家族也更加強大,成長為真正的「甲斐之虎」,這是怎麼回事?
特定時代賦能,為繼承權力驅逐父親
甲州的大名武田信虎是統一甲斐的戰國名將,他由於不喜歡嫡長子武田晴信(武田信玄),打算改立次子武田信繁為繼承人,這是驅逐事件表面上的背景。
這武田晴信可不簡單,是胸懷大志、才能卓絕的不世出人才,怎麼可能看著自己被廢。
要知道,在戰國時代根本就沒任何道義,「下克上」是時代標誌。如齋藤道三父子,一個「下克上」,一個子弒父,還有最上義光逼迫父親最上義守退隱等等。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武田信玄驅逐父親的所做所為又似乎司空見慣了,即使社會不認同,也不會有很強的輿論影響。
於是,終於等到機會,武田信虎聯合村上義清打敗海野棟綱、勝利歸來,這時的信虎突然想念自己的外孫今川氏真,就率軍跑到駿河去。
怎知嫡子武田晴信在家臣的支持下,趁機將他流放到駿河的今川義元那裡去。
苛政猛於虎,本質是自下而上反抗暴政
武田晴信雖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驅逐了武田信虎,但單純是這個原因也沒那麼容易怕功。
關鍵是甲斐、信濃等地的家臣、人民也起了一定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武田信玄驅逐武田信虎不僅得到眾望所歸的支持,甚至是普天同慶。
因為武田信虎雖然能徵善戰,外交手腕也出眾,唯獨內政治理不行。即使領地經濟不行,武田信虎也堅持連年用兵、橫徵暴斂。
他的過度用兵造成了國內家臣、百姓的不滿,簡直就是暴君實施暴政,所以導致眾叛親離,人民、家臣更想他們的領主離開,而策劃兒子趕走父親這齣戲的人就是武田家的重臣們。
根據史料記載,武田家臣策劃流放信虎擁立晴信的計劃。
板垣信方事前與今川氏議定,由今川方收留信虎,而武田方負責信虎的開支。
天文年間,信虎去駿河探望女兒與女婿,這只是直接導致信虎被流放的契機。當然,流放後得到今川義元的庇護。
萬事俱備,罕見天災成導火線
聚沙成塔,量變導致質變,武田家的家臣、人民雖然受到壓迫,可沒到萬不得已也不至於做出流放武田信虎的大事。
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天災——天文年間甲州爆發罕見的凍災。這波災難給長年受戰爭、暴政影響的人民以致命一擊,直接導致莊稼收成不好,連年歉收。
當時武田信虎的信濃攻略正按照計劃順利開展,他根本沒考慮到人民的生活,繼續他的徵戰,想像著他不久將統治信濃的模樣。
這樣一來,要打仗就要有糧草、士兵,徭役、兵役有增無減,迫使武田信玄以及他的家臣們下決心流放武田信虎,並加快方案的謀劃。
因此,天災成了直接加快流放武田信虎的原因,而武田信虎不得人心到什麼程度,可以從他身邊的人看出。
武田晴信直接驅逐他到外國去,最喜愛的兒子武田信繁沒跟他哥奪位,也沒站在武田信虎的隊伍,就連身邊的妻子近侍也無人追隨他走,可謂眾叛親離。
總結
武田信玄之所以驅逐武田信虎,除了維護自己的合法繼承權外,更重要的是其父親的暴政讓家臣和人民都無法承受,是「苛政猛於虎也」。
此次驅逐表面是武田信玄作為「不孝子」驅逐父親,但實際是自下而上驅逐武田信虎這個暴君,對於武田信玄個人是「不孝子」,在人民眼裡確是英雄、大義滅親。尤其是與其父親相悖的政策,使家臣、人民凝心聚力,穩定甲州地區,終於也讓武田信虎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