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也是中華民族敬奉長輩、敦風沐俗的優良文化傳統。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儘管其中也有悖情逆理的乖戾之舉,但大多感人至深,至今不失為有益的參照。
那究竟什麼是孝?或者說孝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呢?這裡先舉其中兩例,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潛之,由是失愛於父 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 供母。
—(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這兩段簡短的文字,分別記載了宋人黃庭堅滌親溺器和晉人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滌親溺器說的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雖然當時貴為太史大人,但品性極為孝順,照顧母親十分誠心。雖然黃庭堅家裡侍婢眾多,但他一直親自精心照料母親,甚至擔心侍婢們粗心而洗刷便桶不乾淨,便親自為母親洗刷便桶,以盡人子的孝心,讓母親生活得安心舒適。對於黃庭堅寫的詩及其行為,他的老師蘇軾極為賞識。
臥冰求鯉的故事,說的則是王祥對其繼母的孝順。王祥年幼時親生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繼母是個不善良的婦人,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因而使王祥連父愛都失去了。儘管在日常生活中,繼母對王祥是百般刁難,但王祥沒有因此而記恨繼母,一直把繼母當作親生母親一樣侍奉,以盡孝道。一次,王祥的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當時天寒地凍,湖面都結了冰,連街市都沒有魚賣,王祥便到結了冰的湖面,脫下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身體將湖面的冰融化了,抓了兩條鯉魚拿回家給繼母吃。王祥對待繼母的孝順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黃庭堅儘管身為高官,家中侍婢眾多,但是對於母親的生活起居還是自己親自照顧,甚至連母親的便器也親自洗刷。王祥則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去融化湖面的冰來抓魚給繼母吃。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必要的,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所謂孝,不僅僅是滿足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給父母吃飽穿暖。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孝。給予父母物質上的需要,這是動物都能做到的,而人之孝,其可貴之處,就是在於對待父母和長輩發自心底的仁愛與恭敬。所以,人們通常將孝與「順」及「敬」字連用,即孝敬、孝順。可見, 孝的精髓含義,即真誠而心身合一地對長輩敬愛和謙順。黃庭堅若是將照顧母親的一些生活瑣事都讓下人代勞,王祥若是到市集上去買幾條魚回來給繼母吃, 那麼想必他們也就不會成為人們所讚揚的孝子了。他們之所以是歷代傳誦的孝子,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對待父母的態度極其虔誠和敬愛。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王侯將相,都極其重視對長輩的孝敬,更是將孝作為自己修身立德的根本,這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內容和核心所在。
宋代大儒朱熹在論述教育問題時,就強調在人的年幼時期,尤其要注意一些基本禮節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指出應「教人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其中的關鍵處,即對父母長輩的孝順敬愛品質的培養。朱熹還論述了「自其孩童時而教以孝悌誠敬之實」的緣由,認為包括孝在內的道德品質「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將以孝為中心的諸多道德品質與內在人倫修 養及外在事功能力相聯繫。由此可見,孝這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古人心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上述兩則故事,透出古人孝心的真切。
孔子在《孝經》中曾言:「孝子之事親 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 然後能事親。」可見夫子對孝的理解,正是以孩子對父母的敬愛為根本的。對孔子所提出的五條孝的標準,如果今人尚不能全部做到位,那麼就請先學會對父母長輩的「居則致其敬」吧。
孝,所體現和要求的是孩子們對於父母長輩的敬愛之心。學會以一顆孝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是履行一個現代公民的基本責任,這是人倫之道,也是德行修養的基礎與根本,更是謀求人生成功與幸福的基礎與根本。
各位讀者您是怎麼看待孝的?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