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究竟什麼是孝

2020-12-21 路之意

孝,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也是中華民族敬奉長輩、敦風沐俗的優良文化傳統。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儘管其中也有悖情逆理的乖戾之舉,但大多感人至深,至今不失為有益的參照。

那究竟什麼是孝?或者說孝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呢?這裡先舉其中兩例,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潛之,由是失愛於父 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 供母。

—(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這兩段簡短的文字,分別記載了宋人黃庭堅滌親溺器和晉人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滌親溺器說的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雖然當時貴為太史大人,但品性極為孝順,照顧母親十分誠心。雖然黃庭堅家裡侍婢眾多,但他一直親自精心照料母親,甚至擔心侍婢們粗心而洗刷便桶不乾淨,便親自為母親洗刷便桶,以盡人子的孝心,讓母親生活得安心舒適。對於黃庭堅寫的詩及其行為,他的老師蘇軾極為賞識。

臥冰求鯉的故事,說的則是王祥對其繼母的孝順。王祥年幼時親生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繼母是個不善良的婦人,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因而使王祥連父愛都失去了。儘管在日常生活中,繼母對王祥是百般刁難,但王祥沒有因此而記恨繼母,一直把繼母當作親生母親一樣侍奉,以盡孝道。一次,王祥的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當時天寒地凍,湖面都結了冰,連街市都沒有魚賣,王祥便到結了冰的湖面,脫下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身體將湖面的冰融化了,抓了兩條鯉魚拿回家給繼母吃。王祥對待繼母的孝順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黃庭堅儘管身為高官,家中侍婢眾多,但是對於母親的生活起居還是自己親自照顧,甚至連母親的便器也親自洗刷。王祥則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去融化湖面的冰來抓魚給繼母吃。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必要的,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所謂孝,不僅僅是滿足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給父母吃飽穿暖。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孝。給予父母物質上的需要,這是動物都能做到的,而人之孝,其可貴之處,就是在於對待父母和長輩發自心底的仁愛與恭敬。所以,人們通常將孝與「順」及「敬」字連用,即孝敬、孝順。可見, 孝的精髓含義,即真誠而心身合一地對長輩敬愛和謙順。黃庭堅若是將照顧母親的一些生活瑣事都讓下人代勞,王祥若是到市集上去買幾條魚回來給繼母吃, 那麼想必他們也就不會成為人們所讚揚的孝子了。他們之所以是歷代傳誦的孝子,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對待父母的態度極其虔誠和敬愛。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王侯將相,都極其重視對長輩的孝敬,更是將孝作為自己修身立德的根本,這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內容和核心所在。

宋代大儒朱熹在論述教育問題時,就強調在人的年幼時期,尤其要注意一些基本禮節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指出應「教人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其中的關鍵處,即對父母長輩的孝順敬愛品質的培養。朱熹還論述了「自其孩童時而教以孝悌誠敬之實」的緣由,認為包括孝在內的道德品質「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將以孝為中心的諸多道德品質與內在人倫修 養及外在事功能力相聯繫。由此可見,孝這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古人心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上述兩則故事,透出古人孝心的真切。

孔子在《孝經》中曾言:「孝子之事親 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 然後能事親。」可見夫子對孝的理解,正是以孩子對父母的敬愛為根本的。對孔子所提出的五條孝的標準,如果今人尚不能全部做到位,那麼就請先學會對父母長輩的「居則致其敬」吧。

孝,所體現和要求的是孩子們對於父母長輩的敬愛之心。學會以一顆孝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是履行一個現代公民的基本責任,這是人倫之道,也是德行修養的基礎與根本,更是謀求人生成功與幸福的基礎與根本。

各位讀者您是怎麼看待孝的?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孝道精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則以孝為根本,一個「孝」可以說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孝呢?其實這只能說是孝的一部分,還不是孝道的真正含義。孔子就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 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宗旨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宗旨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再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牢記自身所承擔的光榮使命與歷史重任,就是從建黨伊始就秉承下來的、鐫刻於中南海新華門紅牆上的那五個金色大字「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一以貫之,由始而終。
  • 「子遊問孝」
    中國文化可以延續幾千年而沒有消亡絕非僥倖《論語》這部經典的書籍流傳至今仍影響深遠它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夫孝,德之本也」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的確,百善孝為先盡孝是每個人必須擔當的人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起碼品德風範
  • 24孝石像 在南陽市沙崗溼地公園 落成
    5月30日,古今傳頌的24孝故事石像在南陽市沙崗森林溼地公園落成,並迎來了第一批觀眾,常春藤幼兒園的1000多名家長、孩子和老師,觀看24孝石像,聆聽24孝故事,並現場為父母洗腳盡孝。常春藤幼兒園曹園長表示:將把這裡作為少兒聖賢教育的一個基地,並把感恩盡孝的聖賢教育延續到今後的教學實踐中,結出成果,辦出特色。
  • 臺灣陳樹菊入選中華慈孝人物:兩岸慈孝之心亙古不變
    中新網杭州8月17日電 (項菁)「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論是臺灣還是大陸,慈孝之心亙古不變。」17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五屆中華慈孝文化節開幕式暨慈孝人物頒獎盛典上,入選2019中華慈孝人物的臺灣陳樹菊受訪時說。  跨越淺淺的海峽,今年70歲的陳樹菊第一次「登陸」。「很早就期盼能看到大陸風光,但我不想花錢在旅遊上。錢,要給有需要的人。」
  • 舉杯千年羊羔酒,傳承中華孝美德!
    山西羊羔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羊羔酒是中華傳統名酒,起源於漢魏,興盛於唐宋,元時暢銷海外,羊羔酒「色澤白瑩,入口綿甘」如羊羔之味甘色美,故名之。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孝文化實質是感恩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形神具備的完整體系,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過程中客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個孝字,維繫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其精髓綿延千年而不變,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所在。
  • 孝牽兩岸情——2017年孝臺青少年孝鄉行活動成功啟動
    孝臺兩地小學生互贈禮物孝臺兩地小學生舞臺合影    8月15日,「孝牽兩岸情——2017年孝臺青少年孝鄉行」活動在孝感市玉泉小學拉開序幕。省臺辦副主任徐元宏,市委常委張漢平,省臺辦交流處、市臺辦、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出席啟動儀式,對臺灣苗慄縣教育團隊以及該縣三所小學的師生們一行32人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當天上午,在市玉泉小學報告廳舉行了授旗儀式。市玉泉小學學生們與臺灣小學生們載歌載舞,以此來慶祝活動正式啟動。
  • 《清平樂》中提到的孝和禮,源於這兩部著作,盡顯傳統文化的精髓
    的確,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的仁愛、忠孝、禮儀、和平、天道自然等,在宋朝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孝經》所宣揚的「孝」的觀點不免有些誇大和含有維持統治意義,甚至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也難免走歪路,讓許多人和家庭誤入「愚孝」的歧途,比如《孔雀東南飛》中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愚孝」:焦仲卿的妻子賢惠能幹,但他的母親十分不喜歡,處處挑剔,並要逐出家門,焦仲卿雖然對妻子感情非常深厚,但礙於孝道
  • 孝文化講座在金水區同樂園社區舉行
    活動場所說到家庭和家庭風格,「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將家庭與「孝」聯繫在一起,而人和家庭是固定的。孝道敬老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孔子中,《論語》強調了孝道:第一「是謂能養」,第二「和顏悅色」,第三「繼志述事」。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可以說,這段話是整部《論語》裡孔子對弟子們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它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
  • 湖北孟宗孝文化老總袁華舟與專家談「孝文化」
    袁華舟說,湖北孝感是以中華二十四孝的孟宗、董永、黃香三孝文化為主題的孝文化名城,也是全國唯一以孝字命名的城市。中華孝文化產業園,是在十九大政策方向引導下,以文化為旗幟、以產品為基層、以養老為方向、以健康為目的,弘揚文化、傳承孝道。
  • 用孝文化十大精品名片扮靚孝文化名城
    「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會」已先後在孝感學院和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這為孝文化的研究既提供了組織保障,也提供了研究的實踐平臺。由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負責人吳崇恕與李守義主編的《孝感孝文化》與《孝文化研究》兩本孝文化的研究專著,集中展現了近年來孝文化理論研究的新思想、新成果。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我覺得奇怪的是,明明孔子說的是,「入則孝、出則悌」,哪裡有什麼順從師長?而且,老師對弟子講課時,孔子會說,「你要順從我這個老師嗎?」 「能輕輕鬆鬆做到上面的這些,還有餘力的話」,這個解釋,當然沒有問題,後面一句「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和「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卻像直譯的牽強附會。 中國古代的教育分兩類人,一類是識字的貴族,一類是只懂得做人做事道理,口口相傳,並不學習文字的普通人。
  • 中元節究竟是什麼?民俗還是迷信,本質是孝文化和家文化的傳承
    中國的是一個血緣聯繫非常緊密的社會,深層次還是反映中國的孝文化,這一天也是為了追憶先人。祭祖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出現在中元節,其它節日諸如清明、春節,也都有緬懷祖先的行為。孝文化與家族觀念中國好多節日都繞不開的就是孝文化以及家族文化,比如中秋、春節等。孝文化是自古以來蘊含在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習俗追憶、祭祀祖先。與孝文化相對應的就是家庭、家族觀念,正是這樣的凝聚力才反補了孝文化。
  • 孝為立人之本
    孝為立人之本時間:2020-12-08 15:37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一則新聞登上了各大網站的熱搜,在一列由唐山開往長春的高鐵上,一中年女子與母親發生口角。女子不斷辱罵母親並且反懟上前勸阻的乘客,嚴重擾亂了社會的公序良俗。
  • 崑山澱山湖設「微孝感恩牆」 講解二十四個孝子
    1月25日,崑山市澱山湖鎮在微孝志願者的共同努力下,精心布置了一面「微孝感恩牆」,志願者在感恩牆上細心地貼上「二十四孝圖」,組成了一面以感恩孝親為主題的「孝文化牆」。據微孝志願者介紹,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楷模。
  • 《莊子》論「孝」的邏輯演進
    一般提及「孝」,都會聯想到儒家諸子的孝道觀。其實,《莊子》中對於「孝」的闡述具有迥異於儒家的思辨特色。《莊子》論「孝」存在三個層次的邏輯推進。首先,「事親之孝」體現出非責任性的特點。其次,基於「事親之孝」的「非責任性」,莊子建構了方外之「至孝」的觀念。為了到達「至孝」,則需「忘」的修養工夫。
  • 清明節隨感:父母生前多盡一點孝,勝過死後上墳萬分祭
    由此,也引起了筆者的頗多感慨:父母生前多盡一點孝,勝過死後上墳萬分祭。正所謂:父母生前多盡孝,勝過死後把紙燒。都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須趁早。盡孝趁早,不在乎點點滴滴。做兒女的,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可以說從懂事開始,就應該對父母盡孝心。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父母的養育之恩永遠也報答不完。
  • 寧波江北點亮慈孝文化
    在本屆中華慈孝節上,除了舉行「千年倫理時代典範」2020慈孝典範致敬會,發布2020「新時代慈孝典範故事」,開展中國倫理學會「全國道德教育基地」慈城授牌儀式,還特別編制發布了《江北慈孝文化建設成果實證研究報告》,分享寧波江北經驗。
  • 順者為孝被被多少人誤讀了,其實孔子還這樣說過!
    《孝經》記載:孔子的學生子思有一次問孔子說:「子女聽從父親的命令,可以稱為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在中國儒家文化中,孝的本意是順從父母的意願,以不違背長輩的意志為前提,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溫暖,在物質上給予父母保障。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順者為孝作為衡量孝道的標準,而把違逆父母意志作為忤逆的原則。其實,關於孝道的問題,一直以來儒家都是以天地人倫為基礎,以人性本善為根基,以行為守德為美譽加以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