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記載:孔子的學生子思有一次問孔子說:「子女聽從父親的命令,可以稱為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古時天子有七個直言相諫的諍臣,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五個大臣,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勸諫的臣屬,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士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不會幹出不合道義的事。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做子女就要力諫父親不要幹;臣子就要力諫君王不要幹。所以每當遇到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使父親陷於不義之中,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在中國儒家文化中,孝的本意是順從父母的意願,以不違背長輩的意志為前提,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溫暖,在物質上給予父母保障。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順者為孝作為衡量孝道的標準,而把違逆父母意志作為忤逆的原則。其實,關於孝道的問題,一直以來儒家都是以天地人倫為基礎,以人性本善為根基,以行為守德為美譽加以宣揚。並衍生出百善孝為先等名言與二十四孝故事等等為佐證,由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因此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與根本。於是對於孝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在眾人心中達成一致,但是關於的孝的行為方式卻個人自有個人的理解。
如果說孝與不孝的標準在哪裡,恐怕沒有人能夠確切得出答案。皇帝與大臣、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關於孝道的問題很難達成一致的看法。那麼,既然儒家學說已經明確孝義的根本,但是當人的角色轉換之時所謂內心的標準恐怕也會隨之改變。所以,這才是衡量是否遵循行孝道的難點所在。那麼,百善孝為先也好,熟讀二十四孝的故事也罷,一直以來禁錮在眾人腦海中的順者為孝一直就認為是一個人是否行孝的標準,而順者為孝,又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在孝道的問題上,如何做到公認而又合乎傳統思想的標準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本文開篇所引用的《孝經》子思與孔子的問答,其實也是子思在這個問題上的迷茫。孔子作為聖人,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在孝的問題上一直在不斷的為弟子灌輸傳播其中的真義。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味的順從不是真正的孝。對於君臣之間、士大夫與臣屬之間、士子與朋友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孝義,是以道德為標準展開的。如果作為後者一味的以順從而不顧道德約束為前提的所謂孝,孔子不認為那是孝。假如君王不義而沒有臣子勸諫,商紂王的悲劇就不會在後代重演。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作為子女沒有是非觀念而一味的順從,豈不是助紂為孽。再者說,天下父母也不都是嚴父慈母,惡徒潑婦也大有人在。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如果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使父親陷於不以之中,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其實,這也是孔子最擔心的孝道被歪曲施行之處。
孔子宣揚的孝道放在今天,其核心的內容依然沒有改變。但在現實面前,分清是非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所在。嚴父慈母自然倍加感恩孝敬,父母過錯及時指出更正。而對於打著孝道的幌子為所欲為卻指責子女的父母,做子女的只要守得住道德良心,與其爭辯表明公理,怎麼能說不是孝順呢?至於說當今社會,為老不尊者大有人在。特別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話雖然有些過激,但是現實卻是,有多少活生生的一例又一例的老人家為老不尊的事件發生過?又有多少老人倚老賣老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如果這些人的子女還是本著「順者為孝」的原則去支持這樣的父母所有惡劣的行為,豈不是助紂為虐的幫兇而踐踏社會的功德良知麼?所以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說的話,放到今天依然適用。只不過,他老人家為我們提供了思想,卻沒有預見今天的父父子子。
天道人倫,性由心生,一個在家孝父母的人,不必遠去燒香。感恩父母的不易,明辨行為是非,悟透孝道的真諦,孝父母、敬親人,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只是,孔子說的孝義真諦,也是要謹記於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