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者為孝被被多少人誤讀了,其實孔子還這樣說過!

2020-12-26 史鑑說文老夫子

《孝經》記載:孔子的學生子思有一次問孔子說:「子女聽從父親的命令,可以稱為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古時天子有七個直言相諫的諍臣,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五個大臣,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勸諫的臣屬,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士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不會幹出不合道義的事。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做子女就要力諫父親不要幹;臣子就要力諫君王不要幹。所以每當遇到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使父親陷於不義之中,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在中國儒家文化中,孝的本意是順從父母的意願,以不違背長輩的意志為前提,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溫暖,在物質上給予父母保障。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順者為孝作為衡量孝道的標準,而把違逆父母意志作為忤逆的原則。其實,關於孝道的問題,一直以來儒家都是以天地人倫為基礎,以人性本善為根基,以行為守德為美譽加以宣揚。並衍生出百善孝為先等名言與二十四孝故事等等為佐證,由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因此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與根本。於是對於孝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在眾人心中達成一致,但是關於的孝的行為方式卻個人自有個人的理解。

如果說孝與不孝的標準在哪裡,恐怕沒有人能夠確切得出答案。皇帝與大臣、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關於孝道的問題很難達成一致的看法。那麼,既然儒家學說已經明確孝義的根本,但是當人的角色轉換之時所謂內心的標準恐怕也會隨之改變。所以,這才是衡量是否遵循行孝道的難點所在。那麼,百善孝為先也好,熟讀二十四孝的故事也罷,一直以來禁錮在眾人腦海中的順者為孝一直就認為是一個人是否行孝的標準,而順者為孝,又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在孝道的問題上,如何做到公認而又合乎傳統思想的標準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本文開篇所引用的《孝經》子思與孔子的問答,其實也是子思在這個問題上的迷茫。孔子作為聖人,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在孝的問題上一直在不斷的為弟子灌輸傳播其中的真義。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味的順從不是真正的孝。對於君臣之間、士大夫與臣屬之間、士子與朋友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孝義,是以道德為標準展開的。如果作為後者一味的以順從而不顧道德約束為前提的所謂孝,孔子不認為那是孝。假如君王不義而沒有臣子勸諫,商紂王的悲劇就不會在後代重演。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作為子女沒有是非觀念而一味的順從,豈不是助紂為孽。再者說,天下父母也不都是嚴父慈母,惡徒潑婦也大有人在。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如果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使父親陷於不以之中,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其實,這也是孔子最擔心的孝道被歪曲施行之處。

孔子宣揚的孝道放在今天,其核心的內容依然沒有改變。但在現實面前,分清是非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所在。嚴父慈母自然倍加感恩孝敬,父母過錯及時指出更正。而對於打著孝道的幌子為所欲為卻指責子女的父母,做子女的只要守得住道德良心,與其爭辯表明公理,怎麼能說不是孝順呢?至於說當今社會,為老不尊者大有人在。特別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話雖然有些過激,但是現實卻是,有多少活生生的一例又一例的老人家為老不尊的事件發生過?又有多少老人倚老賣老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如果這些人的子女還是本著「順者為孝」的原則去支持這樣的父母所有惡劣的行為,豈不是助紂為虐的幫兇而踐踏社會的功德良知麼?所以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說的話,放到今天依然適用。只不過,他老人家為我們提供了思想,卻沒有預見今天的父父子子。

天道人倫,性由心生,一個在家孝父母的人,不必遠去燒香。感恩父母的不易,明辨行為是非,悟透孝道的真諦,孝父母、敬親人,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只是,孔子說的孝義真諦,也是要謹記於心的。

相關焦點

  • 被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不要再誤讀了
    《論語•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則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孝道精神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則以孝為根本,一個「孝」可以說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孝呢?其實這只能說是孝的一部分,還不是孝道的真正含義。孔子就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能顛覆人的三觀
    說到孔子,我們自然是非常佩服的,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許多言論都成為後世人行為的準則,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然而孔子在《論語》當中,還說過一句很有爭議的話。這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了,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翻譯起來就是「說出去話一定要信承諾,做事一定要堅持到最後」,這話聽上去很不錯,滿滿的都是正能量,然而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可能會巔峰人的三觀了。
  •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 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原壤是人名,據推測應該是孔子的老相識,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時期的「京癱」,但這種坐法是很不禮貌的,孔子看到後就說,年輕時沒大沒小,長大後也不幹正經事,現在還跟個二混子似的活著,這是禍害啊!(賊在這裡解釋為禍害)這段描述到沒看出孔子罵人,反而看到一個老學究真性情的一面。▼「學而優則仕」被誤讀!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孔子「孝」主張之一:奉養雙親在以「仁」為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應該愛父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奉養雙親,也就是要盡到贍養的義務。在這一點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說到,要「能竭其力」,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標準。也就是要盡心盡力地侍奉,具體到每個人的家庭有具體的情況。
  • 孝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做人準則和教育宗旨——究竟什麼是孝
    那究竟什麼是孝?或者說孝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呢?這裡先舉其中兩例,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潛之,由是失愛於父 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
  • 孔子「中庸之道」的另一面:其實他既想做狂士,還想做狷者
    這其實已經有了孔子儒家文質彬彬溫柔敦厚的中庸人格的影子。早熟的中華民族從一開始,似乎就走了一條與古希臘哲學重自然探索而相異的道路,中國人太重視倫理人文、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而崇拜周公與周禮的孔子自然將此種人倫之道發揮到了極致。孔子給人們規定了人生道路的方法論,那就是「中庸之道」。
  • 「孝順」的意思是「孝則順」,並不是對父母長輩要又孝敬、又順從
    一般人認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所以,各位看官,很多年青人心裡都有了這樣的問題:父母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真的是錯的,我無論如何不能認同、沒有辦法去順從!
  • 讀《子遊問孝》有感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譯文】子遊問怎麼做才是盡孝。
  •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為何被誤解最深?因全句被史家改了兩字
    《論語》是孔子語錄,是其學生收集孔子的話語而成書,是孔子偉大思想的體現。由於時隔幾千年,及古今文化的差別,其說過的話被誤讀、誤解的是相當地多了。這種誤解實質上是來自於後世封建思想和禮制的形成,是禁錮和專制歪曲了孔子原來的思想。
  • 你是否也誤讀了順其自然真正含義?
    人生總會起起落落,難免挫折,難免不符合我們舒適度的標準,難免事與願違的無可奈何,而我們又常常本能總是喜歡拿著「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遇到的坎坷,曾幾何時總覺得順其自然,是一種成熟後的灑脫,但後來懂得,太多的人將順其自然變成了一種不作為的逃避和虛度的藉口。
  • 民間故事:順者為孝
    老母親一輩子信佛侍佛,雖然操勞著為子女們辦完了終身大事,可是這會兒自己卻年事已高,只能由兩個兒子輪流養著,一年輪一次。老大過得還算富裕,老二則顯得貧寒了許多。就這樣,老太太在二兒子家一直住了兩年多。這天,老二和往常一樣,端著飯碗來到佛像跟前,說:「佛啊佛!俺娘吃飯您吃味兒!」說完,就想給老娘端過去。
  • 怎樣做才能算是「品行端正」之人?不妨看看孔子怎麼說
    而與品行敗壞的人交往,不僅有如坐針氈的感覺,而且還可能會被不端的行為一起拖下水。所以品行端正不僅是一個人涵養的體現,也是一個人與外界溝通的最好名片。然而何為品行端正之人呢?孔子從「三恕」角度給我們了答案。
  • 《莊子》論「孝」的邏輯演進
    一般提及「孝」,都會聯想到儒家諸子的孝道觀。其實,《莊子》中對於「孝」的闡述具有迥異於儒家的思辨特色。《莊子》論「孝」存在三個層次的邏輯推進。首先,「事親之孝」體現出非責任性的特點。其次,基於「事親之孝」的「非責任性」,莊子建構了方外之「至孝」的觀念。為了到達「至孝」,則需「忘」的修養工夫。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古人對「孝順」的定義,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誤解
    不少人網友因此對「孝順」提出質疑,說應該孝而不順、不要愚孝云云。孝順,是一個常見的詞。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傳統美德,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封建產物,應該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來,筆者綜合資料,大家解釋一下孝順的含義。「孝順」一詞由孝和順兩部分組成,把「順」理解為順從,甚至是無條件地順從,是人們對孝順一詞的主要誤解。事實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確反對無條件順從父母的。
  • 季康子要殺不孝之子,孔子卻把人放了。孔子的孝道是騙人的嗎
    大司寇孔子在我身旁,我想啊:平常孔子總是拿「忠孝」那一套來勸告我,這次,我可要再他面前顯擺一下。於是,我就說了倆字「殺之!」可孔子卻說:「未可殺也。讓我來!」「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 不亦可乎?」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那些年,我們奉之為真理的話,原來都是上半句。原來我們被騙這麼多年,果然真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毀三觀的「前半句」的誤會吧,看看你知道多少?
  •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同胞天倫本是同根生,為皇朝輸誠辦事,兄弟攜手,同護王庭。胤祥的友於兄弟,在此詩中表露無遺,封為「怡親王」,名實相符。孔子教人孝事父母,首要養親,然後敬親,終能怡親,如此可謂孝矣。我答說:「還沒有。」父親提醒:「不把《詩經》學好,無法與人談話。」我聞父訓後,便去學《詩》。又有一次,也是父親單獨站在院子裡,我快步趨過時,父親見了叫住我,問說:「禮儀學起來了嗎?」我答說:「還沒有。」父親訓示說:「禮儀學不起來,就無法在人世間立足。」我聞訓後,便去學禮儀。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孝養》說:「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 「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那,這樣一位學者,又是怎樣被異化的呢?恐怕首先就要歸罪於現代人對於"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兩種思想的諸多誤讀。"存天理,滅人慾"源自於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本意是克制人們過分的貪慾,為人處世要遵從"禮""德"等秩序。孟子也說過"養心莫善於寡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