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傅玄曾說:「正者吉之路,邪者兇之徵」,意思是說: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惡終歸招致兇險。
與品行端正的人交往,不僅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還會豐富自己的見識。而與品行敗壞的人交往,不僅有如坐針氈的感覺,而且還可能會被不端的行為一起拖下水。
所以品行端正不僅是一個人涵養的體現,也是一個人與外界溝通的最好名片。然而何為品行端正之人呢?孔子從「三恕」角度給我們了答案。而在孔子看來,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01
孔子曰:「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面對自己的上級,辦事不周、拖拖拉拉,最終導致項目的失敗。而面對自己的下級卻趾高氣昂,呼來喝去,把所有責任推到下級身上。這樣的人可認為品行不端的人。
這也可喻為從來不承認自己過錯,還胡亂推脫責任的人,總認為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而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相對普遍。
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處於意識形態最頂端的決策者,在面對突發的事件後要保持一定的冷靜頭腦,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反思一下自己,並深刻反省,然後再去看別人。
商朝第四代君主太甲,在執政初期一意孤行,不聽勸阻,以至於惹下許多禍事。最後在伊尹的幫助下居於桐宮桑林進行反思,數年後伊尹又親自迎回太甲。反思後的太甲勤政修德、體察民情,最終把商王朝治理的繁榮昌盛。
02
孔子曰:「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
對於自己年邁的父母親,不懂得在自己的父母面前盡孝,反而要求自己的兒女在身邊盡孝,這可認為品行不端的人。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嘴裡嚷嚷著對待自己的父母要盡心盡力,然而背後卻做著違背道德的事情。正如那句俗語所說:「自己一身紅毛,還說別人是妖怪」。
《完美關係》中葉東烈的叔叔、嬸嬸就是這樣的人。在葉東烈的父親去世後,他的叔叔、嬸嬸就借贍養奶奶的事情算計著大哥的撫恤金,說是把這些錢都拿出來為奶奶養老。但葉東烈不是很相信,他對叔叔、嬸嬸說以後每一個星期往家裡打錢,然而叔叔、嬸嬸卻表現很不情願的樣子。
說實話就算是這些錢都拿出來,能花在奶奶身上有多少呢?最後還是落在叔叔、嬸嬸一家。這種平時不在老人身邊盡心盡責,一到有利可圖的時候卻打著盡孝的幌子為自己著想,這樣的人真是醜惡至極。
03
孔子曰:「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
對待自己的兄長不能夠禮敬有加,而對自己的弟弟卻要求其順從自己,這也可認為是品行不端正。
在中國有句古語:「長兄為父」,父親不在家,兄長就要起到父親之責,照顧好一家的起居生活。而對於家裡的孩子,要學會尊敬父親那樣尊敬自己的兄長。
這一點也有點家庭教育的意思,在一個非獨生子女的家庭裡,父母應該在孩子接近成熟的年紀裡教導他們「長兄為父」的觀念,不管男友是否有別。這樣一來對於維護子女關係有著非常大的積極作用。
所以當兄弟、姊妹、兄妹、姐弟之間養成這種相互尊重關係的時候,會有助於未來兩個家庭的相處融洽,而年邁的父母看到這樣相親相愛的兒女也會笑口常開。
在有的人看來,「品行端正」像是一個高尚而不可及的詞語,但經過孔子的這一點播,其實做到真正的品行端正也並不難,而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抓住「為人待物」這一點,把這一點做好,你在別人眼中就是可深交的高尚之人。
「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文中有哪句話觸動到你的心靈,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