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2020-12-20 禪淨密實修

看過《雍正王朝》一劇,對劇中怡親王的孝順忠勇無私,必稱嘆不已。怡親王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自小失恃,為雍正親娘撫養,二人兄友弟恭,手足情深。胤祥幼時,對父親充滿孺慕之情,據雍正〈怡親王碑文〉記載:「禁庭教誨,循禮度以持躬;內殿承歡,篤孝思於繞膝。實超出於同氣,久默識於中懷。」胤祥與兄弟共學時,循禮有法度,在內殿常得父親歡心,篤厚的孝心,遠遠超出眾兄弟,這分孝思久懷於心了。

雍正即位後,封胤祥為「怡親王」,擔任諸多重任。雍正曾賦詩讚美:「天上根盤若木枝,朝陽輝映日紛披;葵心北拱輸丹禁,棣萼春榮護赤墀。」同胞天倫本是同根生,為皇朝輸誠辦事,兄弟攜手,同護王庭。胤祥的友於兄弟,在此詩中表露無遺,封為「怡親王」,名實相符。

孔子教人孝事父母,首要養親,然後敬親,終能怡親,如此可謂孝矣。《論語》中,孔子與伯魚,顏路與顏淵,曾皙與曾參,三對父子,可謂慈孝的典範,而伯魚、顏淵、曾參三人,受過古聖經典的薰陶教育後,於養親、敬親、怡親,尤足稱道,謹述於下:

伯魚趨而過庭:陳亢,有一次問孔鯉(字伯魚),您父親孔夫子在家裡,有沒有傳授平日聽不到的道理?伯魚答說:沒有。仔細想想,若真有何特別的情況,有兩次是父親單獨教導我。《論語季氏篇》記載:「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伯魚說,父親曾一人站在庭院,我見了不敢怠慢,快步趨過。父親叫住我問:「《詩經》,學起來了嗎?」我答說:「還沒有。」父親提醒:「不把《詩經》學好,無法與人談話。」我聞父訓後,便去學《詩》。又有一次,也是父親單獨站在院子裡,我快步趨過時,父親見了叫住我,問說:「禮儀學起來了嗎?」我答說:「還沒有。」父親訓示說:「禮儀學不起來,就無法在人世間立足。」我聞訓後,便去學禮儀。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孝養》說:「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奉養父母的身體,是孝的本分;稍好地,奉養時能讓父母歡喜。更好的,能養父母的志向。孔子期望伯魚在人世間能言能立,故教他要學《詩》學禮。伯魚善體親心,謹遵父訓,學《詩》學禮。孔子見子如此受教,怎能不「禮順心和」?伯魚既敬親又怡親。

顏淵不改其樂:顏淵,孔門德行科大哲,父親顏路小孔子六歲,師事孔子。待顏淵成長,也帶來孔子門下,依孔子為師。顏淵善繼父之志,孔子教他「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舉凡道德仁藝,顏淵學了「無不悅也」,努力用功「欲罷不能」。迭獲孔子讚嘆說:「賢哉!回也」。顏淵不負父志,好學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在學習。當魯哀公、季康子君臣來向孔子求才時,孔子只推薦顏淵,稱他已學到「不遷怒,不貳過」,一怒即知克制,有過必不再犯。可惜如此好學而有智慧的顏淵,不幸短命死矣。

顏路將兒子顏淵送來求學,兒子也不辜負父親的期待,在德行一科卓然有成。為人父者,豈不歡喜安慰?故《鹽鐵論》云:「貴其禮,不貪其養,禮順心和,養雖不備,可也。」孝養父母,貴在生事之以禮,父母並非要貪子女多麼的華麗物質,只要順乎禮,令父母心理和和順順,即使家貧不能奉養周到,父母也寬心。顏路或許得不到豐厚的物質奉養,但顏淵的學而成賢,滿了顏路送子求學的初衷,這豈非怡親大孝!

曾子三省吾身:曾子年少時,比孔子小六歲的父親曾點,也將他送來孔子門下學習,父子倆同事一師。曾子,在孔子眼中是個「參也魯」魯直的孩子,不會曲曲折折,反而適合學道。曾子一生得力於「三省」功夫,日日以三樁事情反省有否做到。且天天都是「戰戰兢兢」的修省檢點,不敢違背孔夫子的師教,依師而順於師教,終其一生無災無難。臨命終時,要弟子來到榻前,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打開衾被,看看我的手腳,生前不犯法,至今完好無缺。何以不觸犯刑法呢?因為我為人處世,時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的緣故。現在快命終了,「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往後便無有患難,免受傷害了。

孔子教孟武伯如何盡孝,若能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唯一讓父母操心的,只有生病。吃五穀雜糧不免有病,至於其他的一切,如修身、齊家、治國等等,都做得妥妥貼貼,絕不讓父母操半點心,這就是大孝。曾子來跟孔子學習,他深知父親心意,要他成聖成賢,故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奉養父母僅是本分,其次是所作所為不讓父母受辱,最大的孝莫過於自己所為,讓父母受人尊敬。

孔子過世後,曾子因修省有成,孔門弟子奉為師承,接續孔子遺業,使孔聖所傳的大道不絕於世。曾子繼往聖絕學於不墜,其功偉矣。曾點有知,豈不大加安慰,有子如此,夫復何求!孔門眾多賢哲,經孔子以「文行忠信」調教後,誰不是養親而敬親?伯魚、顏淵、曾子這三位大哲,因父子同在《論語》中出現,故特意提出他們敬親怡親的事跡。除此之外,泰伯的三以天下讓,魯公伯禽謹記父親周公的叮嚀,及孟莊子不改父親孟獻子「之臣,之政」,都是善體親心,敬親怡親的大孝。

孝雖是人的天性,但人不學,不知義,有人「安而行之」,有人「利而行之」,有人則要「勉強而行之」。欲成聖成賢,孝是出發點,能務此根本,則步步踏上聖賢之道。

相關焦點

  • 育人邦教育|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據杉杉的父母講述,因為家是農村的,一直想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夫妻兩人把心思都放在了掙錢上面。杉杉小時候是跟隨爺爺奶奶長大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很少有機會和爸爸媽媽交流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這也造成了父母不能及時給予杉杉足夠的教育和引導,步入青春期後,杉杉開始產生早戀,厭學等問題。父母從杉杉老師那裡得知,杉杉竟和學校多位男孩談過「戀愛」,早戀問題十分嚴重。
  • 為明學校給孩子不一樣的十歲成長禮
    昨日,武漢為明學校為四年級學生舉行「做明理少年 擔復興大任」十歲成長禮活動,吸引了400餘名家長參加。全校四年級學生,在家長、老師的見證下,度過了一個熱鬧而有意義的十歲集體生日。首先,四(6)班學生表演了情景劇《今年我們十歲啦》,回顧了孩子們10年裡在父母和老師關愛下的成長。隨後,四(4)班表演情景劇《給爸爸媽媽的信》,這觸動了不少家長的淚點。
  • 放任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就可以不用操心了,有這種想法就錯了
    其實把孩子的成長,寄希望於孩子自己來完成,實際上對孩子是一种放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我們在無時無刻,不在運作這種潛意識,就能把周圍的信息接納進去。孩子也是一樣的,在接收到這種信息以後,家長如果不正確的教育,孩子就會按照採集的信息,在腦海中形成最初對世界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 對父母長輩盡孝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孔子如是說
    隨著中國老年化人口的劇增,「空巢老人」也引起了社會的更多關注,時下的年輕人,由於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更多地投奔在工作一線,對於家庭,很多年輕人無法兼顧家裡父母長輩,甚至有許多年輕人認為給父母錢花,讓父母有吃有穿就是在盡孝了。那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看孔子給我們怎樣的答案。
  • 孩子很煩躁,一不順心就發脾氣,父母如何解決?
    孩子成長中的問題,需要父母的知識和智慧來解決。而且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一個具體的小事情,都沒有統一的處理方法,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父母只能結合孩子的特點,和當時的情境來解決和判斷,靈活處理,別人的建議只是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種不行再換另一種,條條大路通羅馬。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建議: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還是要用心一些,把心思用到孩子身上,多和孩子互動,陪著孩子玩耍,其實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更加快樂,更加健康成長,同時,父母也能夠體驗到也孩子相處的樂趣。不知道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期陪伴孩子,也不是說,父母每天,無時無刻都需要陪在孩子身邊,這是不顯示的,畢竟成人都有著自己的事情,可能隨時陪著孩子的,其實孩子的成長,也不是需要父母時時刻刻地陪伴,這樣的話,反而會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 蕭山孔子學堂舉行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典禮
    學會感恩,要從感恩我們的父母開始。一拜父母,感謝父母生我養我;二拜父母,感謝父母教育之恩;三拜父母,父母恩情,永誌不忘……」9月28日,蕭山孔學堂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典禮,暨新世紀幼兒園2020年開蒙拜師活動在蕭山北幹初中舉行。活動由杭州市蕭山區儒學學會、蕭山區孔子學堂主辦,杭州大無書院、蕭山北幹初中和蕭山新世紀教育集團承辦。
  • 三亞市第九小學「十歲成長禮」在呀諾達隆重舉行
    人民網訊 7月7日上午,三亞市第九小學四年級「十歲成長禮」在呀諾達景區遊客中心大堂舉行隆重舉行。三亞市第九小學四年級198名學生及其家長、老師參加成長禮。 「十歲成長禮」以「2018,我十歲了」為主題,由老師引領,以班級為單位走過成長門,緩緩拉開了帷幕。三亞市第九小學翟思雨老師致開幕詞。
  • 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父母平時的身教,要遠遠勝過無數言語,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和體諒,父母就要首先做給孩子看。在家孝敬老人,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在外與人為善,不斤斤計較。多理解和傾聽孩子,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 借山水之優 銘成長之禮 黃巖寧溪開學第一課開講
    2018-08-31 09:3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應麗嫻古語云:「不學禮,無以立。十歲,是孩子成長的界碑,是從天真懵懂的童年向翩翩少年過渡的階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中,也強調了十歲成長禮的重大意義。
  • 留美學霸寫萬字長文批父母:過度關愛和嚴格教育,差點毀掉了我
    王猛說,從小到大他所有服裝的置辦都是聽從父母的意見。即使班裡搞文藝匯演,也因為母親的堅持,要承受只有自己一人沒按要求著裝的難堪。高中時,王猛座位周圍的學習環境糟糕,他向父母反映,卻被父親譏諷,「學校憑什麼優待你?憑你成績好嗎?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據記載,五千多年前,伏羲氏創立了男娶女嫁的婚配製度,取代了群婚、雜交的繁衍習俗,創立了遠古先民「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的婚嫁習俗。使遠古先民第一次有了家的觀念。知其母,也知其父,原始家庭中孝的意識得以萌發。一束人倫之光穿透了混沌的黑障,照亮了華夏民族文明的進程。《史記》對華夏人文始祖虞舜的記載的第一句話就是「舜,性至孝」,舜因此受堯傳位而得天下。後人把他列為「二十四孝」第一人。
  • 10歲成長禮上,關於責任和自立,這位爸爸如是說!
    成長禮,是孩子成長的界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看著從襁褓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直至背著書包走進校園,作為父母的我們有很多感慨,也有不少寄語。今天,來看看我先生給女兒的成長寄語。親愛的女兒:第一次給已是少年的你寫寄語,感覺有很多的話要說,關於學業,關於健康,關於快樂,關於親情和友情等,但今天我們想要從責任和自立這兩個方面談談關於少年成長中要做好的一些事情。
  • 李玫瑾坦言:「低情商」的孩子,一般都有這樣的父母,怨不了別人
    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光靠大腦智商是遠遠不夠的,在當今社會,只有具備高情商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因為高情商會讓你更好的處理好人際關係、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要著重培養。
  • 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有什麼不同?網友: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幸福
    文|文兒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如果父愛和母愛只能選一個,那孩子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下面的網友紛紛表示,父愛和母愛是不同的愛,這兩種愛都需要,缺一不可,有這兩種愛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孩子才能沐浴在幸福中成長。
  • 孔子問禮於老子 感受大智慧
    孔子在年輕之時曾向老子請教過做人的道理。(圖片來源:Pixabay) 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宣導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榜。兩位聖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見證,他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動人故事。
  • 馬爾地夫水屋酒店,為什麼無可取代
    馬爾地夫的無可取代,馬爾地夫的沙灘無可取代;馬大夫的水無可取代;馬爾地夫天空無可取代……仰臥在沙灘椅上,拿一本閒情逸緻的書,風吹哪頁讀哪頁,和我的心情很像。我在等風也等你。在這裡放下思緒萬千,且聽風雲我和你。仰臥在沙灘椅上,拿一本閒情逸緻的書,風吹哪頁讀哪頁,和我的心情很像。我在等風也等你。在這裡放下思緒萬千,且聽風雲我和你。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沙溢導演《親密旅行》:童年只有一次,什麼才是成長的秘密?
    是一次親子遊戲,是一次陌生的旅行,是一次用稚嫩的聲音述說對夢想的憧憬……或許,是童年裡所有歡笑和淚水,所有回憶,或完整或殘缺的片段,組成了童年獨特的令人終身難忘的旋律。當我們從童年的回憶裡走出,當我們都成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童年?
  • 孩子成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眼界
    孩子成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眼界01引言其實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我們常常會發現,家庭教育的不同,家庭理念的不同往往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方向。舉個很常見也很現實的例子,大部分重男輕女的父母都不看重女兒的教育,甚至都不想為了女兒的學習花錢,希望女兒趁早賺錢養家。這種情況下的女兒成長都非常的有限,大部分也就是庸庸碌碌了,當然也有極少部分有志氣的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