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
2010年,由大衛·芬奇導演的新作《社交網絡》上映,這部影片引來了許多的觀眾,除了大衛·芬奇以及演員們吸引著粉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吸引著觀眾們前來觀看,那就是這部影片是以全球著名的社交軟體「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為原型拍攝的。在這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創始人為了利益與自己身邊的朋友反目成仇,矛盾不斷被激化。
但在現實之中,近年來,就在扎克伯格的Facebook公司裡,發生了一件比電影內容更加駭人的事情。為什麼說比電影更恐怖呢?因為電影中,在主創們的爭論中並沒有造成什麼人的生命安全,而在現實之中,就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星星隕落了。
1981年,一位叫做陳勤的男孩出生在了福建的一個普通家庭,雖然父母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人,但是陳勤有著一顆很聰明的頭腦,並且他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會有大好的前途等著他。
1998年,陳勤參加高考。不久後,高考成績出來了,陳勤不負眾望,是當年福建的理科高考狀元,最終,他以福建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到了大學,陳勤仍舊沒有讓自己有絲毫的懈怠,他知道,只有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他才有可能選擇更好的未來。陳勤本來就天資聰慧,再加上他的踏實肯學,在大學期間同樣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陳勤雖然熱愛學習,但他又不是一個什麼也不會的書呆子,學校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只要說他感興趣的,他都會積極參與。
都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當今中國,留學海外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陳勤大學畢業後,並沒有選擇就此開始就業,而是選擇了去美國深造,學習更多的知識。於是畢業後,陳勤便來到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繼續深造。
本科畢業於國內頂尖高校,而後又獲得全額獎學金出國深造,這樣一份履歷,無論放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十分吃香的,陳勤自己也以為,他的美好人生就即將開啟了。
畢業後,陳勤鼓足勇氣向Facebook投遞了簡歷,要知道,Facebook可是全球聞名的社交軟體,如果能在裡面工作,不僅能獲得巨額的工資,就算以後不在Facebook任職了,也還能給自己的履歷添上完美一筆。
當一個人足夠聰明又足夠努力時,好運一定會找上門來。陳勤最終成功被Facebook錄用,這位來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頓時感覺自己的身價暴增,當時陳勤的工資是22萬美金,按當時的匯率來說也是一百多萬。
只是,想要表面的光鮮,背後也一定會面對很多挑戰與無奈,原本在陳勤心中單純的Facebook,卻也充滿了挑戰與威脅。
大家應該都知道,倘若你出國沒有綠卡,那麼你在國外能待的時間就會受到限制,陳勤並沒有綠卡,他所擁有的就是一張短期的工作籤證,如果他被辭退,在六十天內都沒能找到新的工作的話,那麼就需要回到中國。在大熱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一位來自印度的科學家也曾面對這樣的問題。
Facebook裡有一個PIP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競爭的制度,是淘汰式的,倘若你幹得好,那麼便可以往上爬,升職、加薪統統不是問題,但倘若做得不夠好,便會有被勸退的風險。
PIP制度與工作籤證就像是壓在陳勤身上的兩座大山,要知道,當時陳勤為了讓自己的父親母親提前享受更好的生活,已經把父母也接來了美國和他一起生活,倘若自己工作失誤,那麼父母也要和他一起回去,這對於陳勤來說無形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從小到大,一路走來的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不希望讓父母失望。
可是,問題最終出現了,在Facebook工作期間,陳勤一直承擔著巨大的工作量,當工作量一增多,工作的質量總免不了下滑,於是陳勤找到了自己的上司,希望能夠換組,可是上司卻並沒有同意陳勤的提議,相反,他信誓旦旦地告訴他,讓他放心,到時候評分的時候自己一定會給他一個好的評分,陳勤聽後感到鬆了一口氣,身上的大山仿佛不再那麼沉重。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陳勤的上司食言了,他並沒有按照當時承諾陳勤的來做,一時間,陳勤幾乎崩潰了,甚至與上司理論了一番。只是一個職場新人又怎麼拗得過他的上司呢,那次爭吵無果。
或許陳勤覺得自己的美國夢就這麼碎掉了,他覺得心有不甘,也覺得有些對不起父母,就這樣,他衝上了Facebook總部的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參考資料:《深藍書院》《焦點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