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瑤。十幾年前,當國外的聖誕節,平安夜,狂歡節等。當時的很多人還擔心國外節目的流行會讓中國傳統節目的式微。誰能想到,如今的年輕人會掉過頭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了。漢服、傳統樂器的流行,也讓傳統節目被年輕人關注。而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元宵節,可以中說中華民族自己的「狂歡節」這一天,人們盛裝結伴出行,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
而節目裡我們總會做一些什麼,比如:
吃元宵,正月15吃元宵,寓意團團圓圓,是古時候對於親人的思念。
鬧花燈,鬧花燈最早是從西漢開始流行,元宵的那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前掛上花燈,一整條燈都是花燈,而做生意的商戶,都是靠別出心裁的花燈來吸引客戶,更是在花燈上下足了功夫。
耍龍燈,龍是中國的傳統圖騰,在元宵的那一天晚上耍龍燈,寓意著一年裡都會紅紅火火,精氣十足。
踩高蹺,做為中國傳統的一種群眾性的表演節目,在很多的傳統節日裡都有這樣的表演。而其精彩的表演形式,也一樣被群眾所喜愛。
猜燈謎,這個活動在很多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可以說是老少皆宜,也是很多的商戶用來喜引客人的方法。而很多的燈謎都有著美好而又吉祥的寓意。
古代情人節=元宵節,而七夕卻是女兒節。
而元宵節可不僅僅有這些可玩的,在古時候,元宵節更是被年輕人所喜愛,很多的男男女女大方的走上街頭,如果所在的朝代有實行宵禁,在這一天也會臨時取消。未婚的男男女女借著賞花燈遊街物色自己的尺上人。因此,元宵節也造就了很多的優美詩詞,和才子佳人。「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做,何處聞燈不看來。」「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處。」
而七夕,這一天裡,女人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你看,都是女人的事,沒有男人什麼事。習慣了商家們的宣傳,我不說你可能真的不知道。
正月十五為什麼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最開始是從漢代,據傳,漢文帝為「平呂」而設。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心腹掃除了他的呂代家族,讓劉恆順利登基。這皇帝一高興就要大赦天下,與民同樂。在之後的這一天,皇帝都要出宮遊玩,要求民間引燈結彩。
而因為這個時間正好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也就是「元月」,又是在晚上,所以就叫做「元宵節」。元宵節也被當作重大的節日一樣流傳到今天。
吃元宵的習俗最早出現在唐五代,那個時候還不叫「元宵」,而是叫面繭或是圓不落角。因為是在元宵節那一天吃的,所以叫做「元宵」。
元宵與湯圓,傻傻分不清。
其實分不清也是正常的,小瑤也分不清,一直以為,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而年年看春晚,聽著央視中的主持人年年說餃子,而作為南方人可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好像主持人說的節日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而南方的湯圓是用手工包出來的,而北方的元宵是用滾出來的。如下面的三個動圖。
好了,上面說的這樣關於元宵節的小知識你明白了嗎?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讚、關注和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