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節剛剛過去,我們又迎來了元宵節。鮮為人知的是,元宵節其實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辛棄疾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花後」更是道出了情人幽會的點點浪漫,而他們描繪的,正是元宵節賞花燈時,俊男美女在街頭尋求意中人時的情形。
古代的中國,女子遵守婦道,「三步不出閨門」,很少有機會去院牆外面的世界看看。而元宵節開禁這天,女子被允許結伴出來遊玩,自夜達旦。元宵燈會為封建社會的男女們,提供了一個交誼的大好機會。在這天,年輕男子若是看中了喜歡的姑娘,就會請人上門提親,所以元宵節更像是古人的情人節。
元宵燈會上邂逅良緣,譜寫了一段段佳話。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大明宮詞》裡,豆蔻之年的太平公主在元宵節的夜晚偷偷跑出宮,和薛紹在元宵燈會上相識,一晚離別,情不知所起而一往而深;宋朝詞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是在相國寺賞燈花時相知相識的,本就對李清照讚賞有加的趙明誠,更是瞬間點燃內心的火焰,一眼萬年。
而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等。在這一日,女子們會訪問自己的閨中密友,一起祭拜織女,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女紅技法更加嫻熟。在這一天還要和同伴切磋女紅,是一個女性歡天喜地競爭娛樂的日子,男子在這一天更多是作為欣賞的角色,男女定情也只是節日的「附加品」。
雖說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它更多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堅貞不渝,白頭偕老的情感,是一種「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般細水長流的感情,與轟轟烈烈追求愛情的情人節並不相同。隨著社會的發展,七夕節的內涵不斷的發展演變,才形成了現在所謂的「中國情人節」七夕節。
所以元宵節是古人的情人節,而七夕節更多的注入商業氣息,成為現代人所追捧的情人節。無論是元宵節還是七夕節,都表達了我們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對於情人來說,陪伴在身邊的每一天,充滿著幸福回憶的每個白天黑夜,可能更符合他們心中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