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元宵節了,吃元宵、和湯圓、看花燈、放煙火,元宵節是個合家團圓的日子。
但你知道嗎?元宵節在古代可是最受女性歡迎的節日,因為這天是真正的情人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但是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夜裡賞花燈正好是一個約會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猜謎語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
有情人趁著月色更可以纏綿,所以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令人傷感的七夕節。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反正是比較久遠了。
1、傳說一:
元宵節與劉邦的兒子漢文帝有關。
西漢高祖 劉邦死後,他老婆呂雉專政,後來被周勃等平定了,並擁戴劉邦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傳說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起源於道教。
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3、傳說三: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
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篝火晚會的人數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元宵習俗
1、張燈結彩
元宵節有掛燈籠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
2、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平平安安,而猜謎語是一種互動遊戲,有利於男女聊天交流。
3、耍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在這一天裡舞龍燈,期盼著這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兆頭。
4、舞獅子
舞獅子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5、跑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盛行的活動。表演者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
6、吃元宵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最初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寓意團團圓圓,財源滾滾。
傳說元宵這個名稱與東方朔解救的一位姑娘有關,還與朱元璋滅元和袁世凱復闢有關。
明朝消滅元朝,與元宵諧音;元宵與「袁消」諧音不吉利,所以改成「湯圓」。
元宵有動人的故事,元宵有最美的詩詞,您還知道哪些元宵節的傳說,一起分享吧。
我是《易經》文化愛好者,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Nielsen大數據分析師,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有關《易經》和民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