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上元節、燈節等。自古以來,元宵節在中國就是一個喜慶熱鬧的節日,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如: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走百病等。不僅如此,元宵節還產生了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節日的起源及其發展
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具有了獨特的意義。《史記·樂書》中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後人即把漢武帝祭祀「太一」的活動,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開端。
漢明帝時期為了弘揚佛法,規定正月十五宮中和寺院都要「燃燈表佛」,南北朝時期基本普及,唐朝時期正月十五張燈已經成為了民間的習俗了。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平呂」而設立的;或是由傳統的「火把節」演變而來的;也有「三元說」,根據道教的理論,正月十五是為「上元」,是天官降生之日,因此「上元節」要張燈;也有源於佛教說,即漢明帝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以示佛禮等等。
漢族元宵節傳統習俗
·吃元宵或湯圓。在宋代,元宵節就開始流行一種叫「浮元子」的小吃,生意人稱其為「元寶」,後來稱為「元宵」。據說,民國時期因為「元宵」與「袁消」諧音,因此不能說「元宵」只能稱「湯圓」了。如今,按照地方傳統,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元宵和湯圓其實是有區別的。首先是做法不同,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其次餡料不同,元宵多為甜味,湯圓鹹甜葷素口味眾多。再次吃法不同,元宵多煮、炸,湯圓多煮,也有炒著吃的。最後是儲存方式不同,元宵冷凍容易開裂,不利於長期保存,湯圓可以冷凍,可以長期保存。
·鬧花燈。元宵節這日民間有著「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因此也被稱為「燈節」。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起源於西漢,在隋唐極為盛行,一直流傳至今。元宵節人們會懸掛燈籠、走馬燈、花卉等、鳥禽燈、獸頭燈等等,鬧花燈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猜燈謎。猜燈謎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人們會把寫上謎語的紙條貼到懸掛的彩燈上讓別人猜,既可以活躍節日的氣氛,又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因此,猜燈謎的活動非常受歡迎,一直流傳至今。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元宵節日,婦女會相約出遊,見橋必過,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災病。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也不能隨意外出。在家中走一走也是不錯的選擇,既鍛鍊了身體,也進行了祈福的活動。
除了這些,元宵的習俗還有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祭門、祭戶、逐鼠、送孩兒燈、迎紫姑等等。
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在古代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浪漫的節日,因為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未婚男女不可隨意外出,但元宵節是允許外出遊玩的,許多未婚的男女會在賞花燈時物色對象,因此也產生了很多浪漫的詩句和愛情故事。
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
結語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因此入選了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在我看來,將元宵節稱為「中國情人節」其實並不是那麼準確,說元宵節有著情人節的作用會更好一點,畢竟元宵節最主要的作用並不是讓男女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