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高雄氣爆慘案,凸顯高雄先天不足的發展困境。儘管陳菊市長執政8年來,試圖透過舉辦世界運動會,興建藝術中心、會展中心、流行音樂海洋文化中心,以便改變高雄的產業結構,但高雄長期作為臺灣石化業的發展樞紐,所累積的陳年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從南高雄的林園、小港、前鎮,一路延伸到大寮的大發工業區,再到北高雄的楠梓、仁武、大社等仁大工業區,歷經40多年的長期經營,構成臺灣分布面積最廣的石化工業區,地下管線密集串接,幾乎貫穿整個高雄市區。
1987年6月,高雄後勁居民受不了長年的工業汙染和公共安全事件,爆發要求「中油」第五輕油裂解廠遷廠的群眾抗議,「中油」後來做出15億元新臺幣回饋金和25年遷廠的承諾,但眼看2015年就要屆滿25年,「中油」至今仍然沒有遷廠動靜。
陳菊市長所面臨的困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
一、石化業僱用了大量高雄人口,儘管汙染與公共安全事件不斷,始終是高雄的第一大產業,1998年-2006年謝長廷執政期間,曾試圖發展以運輸和物流為主的綜合經貿園區,但由於當時並未開放兩岸「三通」,產業轉型並未成功。
二、石化業屬於「中央」管理權限,並不歸地方。例如在氣爆之後,陳菊要求「經濟部」所屬公營事業單位及各工業區、加工區、科學園區,將所有工業管線、雨汙水管線、民生事業管線的圖資及監控機制送到高雄市府,並要求落實異常狀況通報機制,但「經濟部」卻表示礙難同意。
三、由於石化業管理長期與地方政府脫節,不管是高雄消防演練或環保勘驗,並不能確切掌握石化業的異常狀況。以「8·1」氣爆為例,早在7月31日晚上8點多就發生氣體外洩,但市府救災人員到現場三個小時之後,仍然缺乏足夠情報找出源頭,最後導致4名人員因為氣爆喪命。
為了有效管理石化業的汙染和公共安全事件,高雄在「8·1」氣爆慘案之後,短期要成立包括地方政府參與的事權統一平臺,統管遍布高雄各地的石化產業;中長期要投入更大力量推動產業轉型,讓高雄依賴石化業的比重可以逐年降低,才能根本走出高雄先天不足的發展困境。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郭正亮(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