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炮1號!人類第一個空間站建立

2020-12-19 天文在線

禮炮1 號(DOS-1)(俄羅斯:Салют-1)是蘇聯的第一個空間站,於1971年4月19日發射到低地球軌道。「禮炮」計劃緊隨其後,又成功發射了五顆衛星,並發射了七顆衛星。

該計劃的最後一個模塊,Zvezda (DOS-8)成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核心,並保持在軌道上工作。

背景

「禮炮1號」最初是Almaz軍事空間站計劃的修改,當時正在開發中。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在月球上著陸後,蘇聯人開始把載人航天計劃的主要重點轉移到繞地空間站上,如果N-1號助推器具備飛行能力的話,蘇聯可能會在20世紀70年代晚些時候在月球上著陸。空間站計劃的另一個動機是希望超過當時正在發展中的美國太空實驗室計劃。「禮炮1號」的基本結構是在「阿爾馬茲」號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並通過和平號空間站建立了所有蘇聯空間站的基礎。

蘇聯民用空間站在國內被稱為DOS(俄語「長時間軌道站」的首字母縮寫),儘管在公開場合,「禮炮」的名字還是被用於最初的6個DOS站(和平號空間站在國內被稱為DOS-7)。

儘管「禮炮」的名聲過大,但還是在「禮炮」1號上進行了幾項軍事實驗,包括奧德-4型光學測距儀、獵戶座紫外儀器表徵火箭排氣羽流的、和高度機密的Svinets輻射計。

建造及運作歷史

「禮炮一號」的建造開始於1970年初,大約一年後,它被運送到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當時,一些剩餘的組裝工作還沒有完成,這是在發射中心完成的。「禮炮」計劃由「聯盟號」任務國家委員會主席克裡莫夫主持。

發射計劃在1971年4月12日,與尤裡·加加林在Vostok 1號上的飛行十周年相一致,但是由於技術問題,發射推遲到19日。第一批太空人稍後在「聯盟10號」任務中發射升空,可是他們在對接時遇到了麻煩,無法進入空間站。聯盟10號的任務中途中止,機組人員安全返回地球。替換的機組人員在聯盟號11號發射,並在飛船上停留了23天。這是太空飛行歷史上第一次載人空間站,並創下了太空飛行時間的新紀錄。然而,這一成功是短暫的,當太空人在返回艙中被殺時,因為聯盟號11號返回艙的一個壓力平衡閥過早打開,導致太空人窒息而死。直到2019年,他們是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在太空中死亡的人類。事故發生後,聯盟號宇宙飛船被重新設計,所有任務暫停。國際空間站在軌道運行6個月後,由於在重新設計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發射之前燃料耗盡,從而結構被故意破壞。

發射時,「禮炮」宣布的目的是測試空間站系統的元素,並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飛船被描述為長度20米(66英尺),最大直徑4米(13英尺),內部空間99立方米(3500立方英尺),在軌幹質量18,425公斤(40,620磅)。它的幾個隔間,三人加壓(100 m總),和兩個可能輸入的船員

傳輸室

轉移艙配備了「禮炮一號」唯一的對接口,允許一艘「聯盟號」7K-OKS飛船對接。

這是第一次使用蘇聯的SSVP對接系統,允許內部人員轉移,這個系統是今天還在使用。

對接錐的前直徑為2米(6.6英尺),後直徑為3米(9.8英尺)

主隔間

第二個和主艙直徑約4米(13英尺)。電視畫面顯示,有足夠的空間放置8把大椅子(7把放在工作檯上)、幾個控制面板和20個舷窗(有些被儀器擋住了)。內部設計使用了各種顏色(淺灰色和深灰色,蘋果綠,淺黃色)來支持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的方向。

輔助車廂

第三個加壓艙裝有控制和通信設備、電源、生命保障系統和其他輔助設備。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非增壓艙直徑約2米,裝有發動機裝置和相關的控制設備。禮炮號有緩衝化學電池、氧氣和水的儲備供應以及再生系統。外部安裝了兩套雙套太陽能電池板,它們像翅膀一樣從兩端的小隔間裡伸出來,還有熱調節系統的散熱器,以及方向和控制裝置。

Salyut 1是由Almaz的一架飛機改裝而成。它的非增壓服務艙是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服務艙。

獵戶座1號空間天文臺

由亞美尼亞Byurakan天文臺的Grigor Gurzadyan設計的天體物理學的Orion 1空間天文臺被安裝在Salyut 1上。利用美森星系的鏡面望遠鏡和對遠紫外線敏感的瓦茲沃斯星系的攝譜儀,得到了恆星的紫外光譜圖。光譜儀的色散為32a /mm (3.2 nm/mm),而得到的光譜圖在2600 A處的解析度為5a左右(在260 nm處為0.5 nm)。在2000到3800 A(200到380 nm)之間得到了織女星和半人馬座貝塔星的無縱裂光譜圖。這架望遠鏡是由太空人維克多·帕特賽耶夫操作的,他是第一個在地球大氣層以外操作望遠鏡的人。

「禮炮一號」與「聯盟10號」飛船對接的照片,由TsKBEM攝影衛星拍攝[引用需要]

規範

長度- 15.8米

最大直徑- 4.15米

宜居- 90 m體積

發射時質量- 18,900公斤

運載火箭-質子(3-4級)

跨越太陽能電池板-約10米

太陽能電池陣列面積- 28 m

太陽能電池陣列數量- 4個

補給航空母艦-禮炮1型聯盟號(重新設計的聯盟號任務將會進行,但是這並沒有發生)

對接口數量- 1個

載人飛行任務總數- 2

總長期載人任務- 1

參觀宇宙飛船及船員

聯盟號10

「禮炮一號」與「聯盟10號」飛船對接的照片,由TsKBEM攝影衛星拍攝[引用需要]

經過24小時的交會和接近,聯盟10號與禮炮在4月24日01:47 (UTC)進行了軟對接,並停留了5.5小時。由於技術故障,硬對接失敗。太空人無法進入空間站,不得不中止任務。

Soyuz 11

聯盟號11

「聯盟11號」太空人以禮炮發射站為背景,印在一張蘇聯紀念郵票上

這是從即將離開的聯盟號上看到的禮炮1號,6月7日,聯盟11號花了3小時19分鐘完成對接。機組人員被轉移到禮炮,他們的任務被宣布為:

相關焦點

  • 空間站(SpaceStation)
    從「禮炮」號到「和平」號  前蘇聯於1971年4月19日發射的「禮炮-1」號,是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空間站。  1973年5月14日,美國發射了「太空實驗室」空間站,它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土星-5」號火箭第三級改造而成,是第一個實際投入長期使用的空間站。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輝煌的太空歷史,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美國首個空間站,也是人類發射的最大太空飛行器 就在美國贏得登月競賽之際,蘇聯改變目標,進入近地軌道,密集部署「禮炮計劃」。NASA不得不迎頭趕上,使用阿波羅計劃中最重的運載工具——土星五號火箭,將火箭體的第三級改造為空間站。
  • 百噸級空間站曾被燒成火球,超級大國的隕落與升騰
    禮炮1號空間站蘇聯發射的8座空間站中有7座都是禮炮系列空間站,1971年發射的禮炮1號是人類第一座空間站,那一年美國連續發射了阿波羅14號與15號共兩艘登月飛船。雖然擁有充裕的太空人活動空間,但首次對接禮炮1號空間站的聯盟10號飛船花了整整5個小時也沒能與禮炮一號對接成功,與之相反8噸級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卻連續與神舟8、9、10號共三艘飛船對接成功,即突破了有人受控對接,也掌握了無人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 《太空救援》「禮炮七號」事件重現銀幕
    太空冒險大片《太空救援》即將於1月12日在國內公映,該片根據太空探索史上令人肅然起敬的「禮炮七號」空間站意外失聯事件改編而來,用炫酷的特效技術、精美的場景畫面,在俄羅斯太空總署的大力支持下,真實還原了那場宇宙探索的驚險與奇蹟。
  • 1999年8月28日 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13年後被關閉
    1999年8月28日,俄羅斯太空人在關閉「和平」號空間站與「聯盟」號飛船間的聯接艙以後,「聯盟」號脫離了「和平」號,「和平」號將進入「漂流」狀態。「和平」號將成為一個重達120噸,沒有任何實際功能的人造地球衛星。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居然是個縫合怪?
    >)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人類第一個空間站是禮炮一號,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堅決反對國際空間站最初提議名稱「阿爾法Alpha」),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目前由五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
  • 《太空救援》真實太空空間站維修事件改變,肅然起敬!
    太空,空間站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津津樂道的,因為對未知空間的渴望,所以我們都想要去了解它,有一部太空電影改編真實的歷史事件,就是蘇聯的禮炮七號神秘消失事件,這一直都是我們人類史上的一大壯舉。電影《太空救援》就是根據這件事情改編的,一起去看看劇情吧。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這次你們真的不太行!
    有一個歐洲團隊提出研究腫瘤細胞在太空環境下生長的機制,這關係到人類健康。 第一步實現航天員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六號已實現; 第二步全面突破發展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如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貨運補給、多人中長期生存,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圓滿完成; 第三步,也就是終極目標,建立大規模長期載人駐留的空間站。
  • 太空題材力作《太空救援》觀後感:空間站的真實奇蹟成就宇宙之美
    2018年1月12日在中國內地以3D和中國巨幕形式上映的俄羅斯太空題材電影《太空救援》(又名《禮炮七號》),以其逼真的太空畫面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個人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201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地心引力》。最近幾年,太空題材電影異軍突起,佳作不斷。
  • 義大利加入天宮二號空間站項目,建立中意太空艙,美國「啞了」
    據義大利媒體4月7日報導,就在義大利和中國聯合抗擊病毒的時候,兩國又在航天領域展開了合作,準備共同建立一個中意太空艙,使其與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站融合。大家都知道,天宮二號空間站是太空中唯二的空間站,而現在國際空間站離退役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一旦國際空間站退役,那麼天宮二號空間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了。
  •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成的?它繞地球公轉一周又需要多久?
    答案當然就是國際空間站了!從地球上肉眼可見,國際空間站(ISS)就是一顆宜居的衛星,它同時也承擔著作為空間微重力實驗室的任務。其接近1500億美元的投資無疑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人造物。不僅如此,它還是人類在太空中建造的最龐大的建築結構。
  • 天宮二號壽終正寢,天宮三號蓄勢待發?不是的,下一個就是空間站
    說起來它的用處還是挺多的,比如: 1.進行各種太空試驗 空間站上可以行各種地球上做不了的太空實驗,比如做失重狀態、宇宙射線飽和輻射狀態、太空真空狀態和太陽輻射狀態下的太空實驗,比如動植物育種等。
  • 「和平」號空間站——不滅的輝煌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潘大成張國旺  23日北京時間14時0分12秒,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成功地墜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人類歷史上迄今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最終告別人類,標誌著航天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
  • 阿迪達斯宣布與國際空間站美國國家實驗室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阿迪達斯與國際空間站(ISS)美國國家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探索產品創新、人類運動表現及可持續性方面的突破。 二者的合作標誌著品牌創造性地將鞋類產品進入太空進行測試。
  • 讓人嘆息的120噸級和平號軌道空間站!
    但是穩妥起見,天和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據說仍然不會超過22噸。也就是和目前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核心艙的噸位級別基本一致,或者說稍微體積和重量大了一點。當今國際空間站的星辰號核心艙,其實就是前蘇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核心艙的備份。只不過和平2號空間站計劃取消,因此被國際空間站直接拿來當了現成的核心艙。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在空中飛行的總質量已經接近500噸。已是一個龐然大物。
  • 圓夢太空漫步:俄羅斯推太空十日遊,1億美元可停留十天
    「地球,對人類而言已經沒什麼神秘感了」,這句話成為無數太空愛好者的口頭語,正因為如此,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RKK Energia)順勢推出一項新計劃:2019年將5-6名地球旅客送入國際空間站,或許還能體驗全球第一個太空五星級酒店。
  • 俄羅斯公布新一代空間站的建造計劃,國際空間站這次真的不行了?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俄羅斯也公布了新一代空間站的建造計劃,美國媒體直呼:趕緊停止,否則美利堅要落後了,對此有網友評論,普京突然要「另起爐灶」,難道國際空間站這次真的不行了?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