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葡萄酒的配餐神器,很多人吃牛排會選這三大經典部位:菲力、西冷、眼肉。但近幾年有一種牛排大受歡迎,光是聽名字就覺得自帶英雄氣場,霸氣十足,端上桌也確實能震場,可以說是牛排界的扛把子——戰斧牛排。
在西餐廳裡點戰斧牛排,有些英文標註的是Tomahawk,而有些是Porterhouse,一定有人一臉懵,一個戰斧牛排,還有兩副面孔呢!那到底應該選哪個?
Tomahawk:最像戰斧的戰斧牛排
戰斧牛排最早興起於澳大利亞,通常大家所說的戰斧牛排是Tomahawk。Tomahawk源於印第安語,意為斧頭,「斧柄」是牛肋骨,「斧頭」則是牛眼肉,整塊戰斧牛排實際上就是帶著骨頭的眼肉牛排(Rib-Eye)。
可別小看了這把」斧頭「,因為它來之不易。Tomahawk Cut對牛的年齡、所用的飼料以及牛排的尺寸都有相當有嚴格的標準:需要取肋骨部位切出長約30釐米的骨頭以及重約1公斤的連肉骨。一頭牛有13對肋骨,但尾段的幾對肋骨太短,而且肉不夠肥厚,不能切成斧頭狀,所以一頭牛最多只能切出9到10份戰斧牛排。
戰斧牛排邊緣的肉質入口香脆,中間口感豐厚飽滿,回味無窮。在煎制過程中,肌間脂肪也能讓它香味四溢。
別和它搞混了——Porterhouse
Porterhouse——在有些餐廳,它被翻譯成紅屋牛排,在另一些餐廳,它也被叫做戰斧牛排。但實際上,Porterhouse就是XL版的T骨牛排(T-bone)。
Porterhouse和T骨牛排一樣,都來自牛腰脊(Short Loin),通過T型骨頭可以輕鬆辨認,一面是裡脊,另一面是牛外脊。
一塊T型骨分開了兩邊的肉,一邊是瘦肉居多但卻嫩度第一名的菲力牛排(Fillet),另一面是融合了汁水與風味,帶給食客咀嚼樂趣的西冷牛排(Sirloin)。但Porterhouse整體尺寸要比T骨牛排更大,且菲力的部分會更多,價格也要貴一些。
有人說名字起源於Porter House餐廳,那裡把Porter Ale波特啤酒和Tenderloin一起搭配,就像Porterhouse兩個不同部位的搭配一樣。在世界上最知名的牛排館,都會提供Porterhouse,他是最矚目,最被「覬覦」的一塊肉。
什麼情況下應該點戰斧牛排?
戰斧牛排雖然沒有法式牛排那麼花裡胡哨的擺盤和醬汁,但它實實在在的牛排放在眼前,肉香四溢,簡單的鹽和黑胡椒就足以驚豔你的味蕾。
食量驚人大胃王。如果你平時就食量驚人,在西餐廳裡前菜、湯、主菜、甜品一整套下來還覺得意猶未盡那種,放心點吧,你肯定能Hold住。如果不顧形象可以抓著「斧柄」直接啃,這feel倍兒爽。
好友小聚來震場。三兩好友吃飯,點一份戰斧牛排非常合適(首先要排除你的朋友不是第一種),一份比臉還大、比小臂還長的牛排端上桌,不僅能大快朵頤,還特別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