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中國不必到韓國學習新村運動是大實話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中國不必到韓國來學習『新村運動』。」與韓國新村運動中央會會長李壽成滿臉的笑容相反,這句開場白簡直就像是迎面的一盆冷水,讓專門請李壽成談新村運動經驗的記者有些茫然。

  公允地講,李壽成赤心可鑑,他的坦誠和友好讓人動容。

  表面上看,李壽成的話實事求是,毫無誇張之處,「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經濟持續增長,城市不斷發展,中國的整體實力大大增強。」而韓國上世紀70年代初啟動新村運動時,農村的條件非常惡劣。因此,中國不必到韓國去學習「新村運動」,這是大實話。

  實際上,李壽成這話一說,卻「傷害」了兩部分人。一部分是那些卯足勁頭想到韓國學習「新村運動」的中國人,另一部分是已將新農村建設考察列為當地旅遊項目的韓國人。為什麼這麼說?

  其一,應該說,那些到韓國學習的中國人,有的人是抱著真心學習的心態,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純粹就是借學習之名,行旅遊觀光之實。南斯拉夫的奶牛為什麼「認識」中國人?還不是因為中國人所謂的出國考察太多,連外國的奶牛都「認識」中國人了。同樣的道理,一說到韓國學習「新村運動」,國人蜂擁而至,但效果呢?「不去不知道,去了嚇一跳,花了上百萬,啥也沒學著。」這是東北某省會城市市郊的一個村黨支部書記老徐,赴韓國考察學習「新村運動」後的感受。老徐還說:「市裡組織去韓國考察,其實是讓我們這些『土老冒』見見世面,觀光旅遊一番,去了六天確實大開眼界。」

  原來到韓國原本就不是學習的,而是觀光旅遊的。不讓中國人去韓國「學習」,豈不是掃了這些人的興?

  其二,韓國人也不傻,中國人到韓國是學習還是旅遊,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新農村建設學習考察已成為韓國的旅遊項目之一,在韓國的許多鄉村,都打出了「歡迎新農村建設考察團」的漢字簡體字幕或條幅。可見,韓國人真會投其所好,他們把中國人的心理把握得很準,這種經濟眼光令人佩服。因此,你李壽成建議中國人不要到韓國學習「新村運動」,豈不是斷了韓國人的財路,不讓韓國人發中國人的財,這豈止迂腐,簡直有點傻了。

  李壽成的友好令人感動,只是,我們的同胞會拿他的大實話當回事嗎?

王石川

來源:東方早報

相關焦點

  • 韓國「新村運動」真相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由於中國與韓國同處東亞,對儒家文化有著共同的體認,使得韓國「新村運動」經驗相比於歐美國家更具可借鑑性。各級政府也紛紛視韓國「新村運動」為農村現代化的成功樣板,甚至一度傳出中國將在未來3年內派出3萬名農業官員到韓國「取經」的消息。「新村運動」一時炙手可熱。但是,「新村運動」的真相究竟如何?它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它有哪些經驗與教訓值得我們借鑑?特編發此稿,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韓國「新村運動」。
  • 韓國的「新村運動」
    1970年~1980年為 「新村運動」第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徵是官方主導。政府無償提供水泥、鋼筋等物資,大大激發了農民自主改善生活與生產環境、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和相互合作的精神,初步改善了農村的居住條件和基礎設施。農村取得的成效鼓舞了政府和國民,「新村運動」逐漸擴大到城鎮,並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設運動。  1981年~1988年 為「新村運動」的第二個時期。
  • 社科院陳明:韓國「新村運動」 一場鋼筋水泥的消耗戰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韓國「新村運動」:一場鋼筋水泥的消耗戰陳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對鄉村建設而言,韓國的「新村運動」,與其說經驗,更多的或許是教訓。自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後,很多人就把韓國「新村運動」、日本「造町運動」、我國臺灣地區「農村再生」等做法當成學習的典範。實際上,這些做法的經驗意義十分局限。特別是韓國新村運動,我們對之有太多的誤讀與想像;真實的新村運動不啻為一場「鋼筋水泥的消耗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定要吸取韓國這一近鄰的教訓,避免過度建設和資源浪費。
  • 韓國的新村運動及其啟示
    據統計,1973年韓國有200多萬農民組合成員,通過1473個基層組合和13個省、140個市開展儲蓄或貸款業務,儲蓄額從1970年的40萬韓元增長到1982年的11億韓元,貸款額也從1970年的50萬韓元增長到1982年的8億韓元。2012年,韓國農協的金融業務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不變的是農民的合作金融仍由農協自己來辦。
  • 韓國「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
    韓國自1970年開始實施「新村運動」。起初階段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後來延伸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提升農村產業化水平,並在全國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全國性的新農村民間組織,把「新村運動」推向了高潮。韓國「新村運動」對加快城鎮化步伐、實現城鄉一體化、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對韓國「新村運動」的兩點感悟
    郭松民  看了韓國前總理、現任新村運動中央會會長的李壽成對「新村運動」經驗的介紹(11月6日《人民日報》),我發現韓國經驗確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借鑑:  一是李壽成說,當時的韓國政府規定,「大學招生時須保證錄取一定比例的農村考生,且全部免費,政府提供獎學金。
  • 韓國新村運動傳奇老農「弟子」70萬(圖)
    老人認為,韓國的新村運動能成功,有三個因素,最重要的是農民本身的意志,農民沒有意志,政府提供幫助、資助也沒用。而且村裡要有像他這樣的先驅者,其他農民就會向他學習。另外兩個因素才是行政機構的支持幫助和政府為農民當後盾。  臨別時,老人表示希望能和廣東、廣州的農民面對面地交流,他不無遺憾地說,過去到中國講課,聽眾大多是官員、學者,不記得有農民,而他們才是農村發展的關鍵。
  • 2006.03:韓國新村運動30年(李水山)
    1973年,全國農村中的約1/3被劃成基礎村,此後,基礎村迅速減少,到1978年,基礎村基本上消失,約有2/3的村升為自立村。   新村運動的進程  韓國政府在組織實施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制定了階段性目標,至今已開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預期目標的效果,實現了一個發展中國家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模式。
  • 韓國「新村運動」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韓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擺脫貧窮與落後,跨進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而「新村運動」對韓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國政府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的,目的是動員農民共同建設「安樂窩」,因為當時佔全國人口70%以上的韓國農民生產和生活狀況落後,而政府也沒有錢。
  • 韓國新村運動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為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問題,韓國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發起了「新村運動」,並設計實施了一系列的開發項目,以政府支援、項目開發為紐帶,帶動農民自發地開展家鄉建設活動。這場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基本精神的新村運動先在農村開展,隨後迅速波及到工廠、學校及城市,向全國範圍擴大,成為振興國家的動力源泉。
  • 韓國「新村運動」:幹!就能成功_文化_鳳凰網
    韓國「新村運動」:幹!新村教育是韓國新村運動成功的關鍵,這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還只是一句口號 麥圈/圖農民更關注眼前利益有時會影響新農村建設 麥圈/圖14年前,教育部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水山開始跟蹤研究韓國「新村運動」。
  • 讓韓國走上現代化的「新村運動」(下):激發村民的自主參與
    在韓國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經濟協作開發機構(OECD)舉辦的「為使新村運動發展成為21世紀新型的農村開發模式」研討會中,樸槿惠總統介紹了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成就,並對新村運動的成功要因做了具體闡釋,指出獎勵和競爭、建立在信任基石上的國家領袖精神、主動而積極的國民參與等,是新村運動成功的核心要因。
  • 讓韓國走上現代化的「新村運動」(上):縮短城鄉差距
    早期的新村運動旨在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起步於農村建設事業,是農民自主的農村現代化事業;但新村運動並不限於農村,它是整個國家現代化運動的重要環節,是韓國經濟社會崛起的原動力。 新村運動之前,貧苦的韓國農村居民。為什麼會出現新村運動?
  • 張左己考察韓國新村運動中央會 應邀出席韓國社團歡迎活動
    東北網11月3日電省委副書記、省長張左己1日在韓國前總理、新村運動中央會會長李壽成的陪同下,考察了韓國新村運動中央會及其研修院,詳細了解了新村運動的發展情況,對以勤勉、自主、協同為基本精神的韓國新村運動給予高度評價。
  • 韓國新村運動:五年實現農村現代化,成亞洲典範
    農村傷痛,百廢待興 作為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韓國的耕地面積卻遠遠不及我國,以山地為主的韓國,耕地面積僅佔國土面積的22%,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公頃,這對於有4500萬人口之多的韓國而言,地狹人稠的艱難困境亟待解決。
  • 新村運動:韓國農村何以成為亞洲農村現代化的典範
    農村傷痛,百廢待興作為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韓國的耕地面積卻遠遠不及我國,以山地為主的韓國,耕地面積僅佔國土面積的22%,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公頃,這對於有4500萬人口之多的韓國而言,地狹人稠的艱難困境亟待解決。
  •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詳見推薦閱讀)本期,我們一起來看看與中國同屬東亞區域,具有相似的文化底蘊,曾經創造了「漢江奇蹟」的韓國,是如何通過「新村運動」在短短幾年間使農村改變破舊落後的面貌,基本實現社會整合目標的?20世紀初中期的韓國,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 韓國「新村運動」與日本「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從韓國的「新村運動」到「漢江奇蹟」,從日本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到目前推行的各項農政改革,日韓兩國政府都付諸巨大精力和財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綜觀日韓兩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明顯看出,日韓兩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較高水平是兩國政府較早推行工業反哺農業、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加大農業法治化力度和強化農村教育的結晶。
  • 韓國新村專家:中國新農村建設應有「中國方式」
    韓國新村專家:中國新農村建設應有「中國方式」 先生是韓國著名的新農漁村建設的專家,是韓國「新村運動」的倡導者和推進者之一,此次在中國社科院對韓國江源道地區「新村運動」的發生、發展、現狀、趨勢等進行了介紹。
  • 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韓國「新村運動」,這些鄉村發展經驗值得學習!
    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過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制度保障、發展特色產業,各國逐漸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韓國「新村運動」、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