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也不澀,那為什麼還說這泡武夷巖茶大紅袍不好?

2020-12-1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最近正值不斷試新茶的檔口,麻花打算換換口味。

翻出茶農寄來的茶樣——2017年的大紅袍,約了兩位朋友一同喝茶。

然,泡出來的茶湯,剛一喝,就感覺不對勁。

這泡大紅袍,品質不行!

正當想著換一泡茶重新喝時,朋友C君不解的問:

「這泡茶挺好喝的呀,不苦也不澀,才泡沒多久,幹嘛急著換?」

「嘿,麻花你喝茶太浪費了吧!」一同喝茶朋友A君,附和道。

真是冤枉啊,這可不能怪麻花浪費。

畢竟,這泡大紅袍,只一回合就能將它看得透透的,沒必要再浪費時間。

原因嘛,就讓麻花重新開一泡瑞香,且來細說。

《2》

湯水渾濁,讓這泡大紅袍落了下乘!

好茶,湯水要清透,這是基本要求。

清澈透亮,像一抔山澗溪流,清得見底,才能達到好茶的要求。

六大茶類當中,不論青紅白綠黑黃,一應如此。

哪怕全發酵的紅茶,茶湯在完全放涼後,容易出現「冷後渾」現象。

那也得等到茶湯在完全放涼了後,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杯剛沏出來熱茶,清透明淨,是其最基本的品質要求!

而麻花在喝那泡大紅袍時,剛打第一回照面,就能清晰的看見,茶湯當中有著明顯渾濁。

偏橙紅的茶湯,如一杯濁酒,輕輕搖晃,懸浮的渾濁物,四處飄散。

好比水波如鏡的水面,投入了一枚小石子,激蕩得渾濁的池塘水,泛起陣陣漣漪。

這忍不住讓人猜想,這泡茶背後,品質究竟是有多差?

可以說,單從第一印象,這泡大紅袍就已敗下了陣。

對於後面泡出來的瑞香茶湯,高下更是分明。

透亮如琥珀般的瑞香茶湯,像大塊黃水晶,質感極佳。

肉眼細細觀察,360°沒有任何死角,也沒有任何的缺陷存在。

從茶湯的清透度上,這泡瑞香完全將茶農寄來的大紅袍,徹底吊打!

《3》

香氣太雜亂,哪裡有好茶的影子?

本著試茶的角度,自然得對一款茶,全方面做綜合了解。

聞茶香,正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泡茶時,注入沸水,快速倒出茶湯後,揭蓋湊近鼻翼下仔細聞了聞。

伴著陣陣的水霧熱氣,杯蓋上的停留的茶香,聞起來一點兒也不分明。

用雲裡霧裡形容,倒是妥當。

稍稍等溫度下降後,再認真聞了聞,奇怪了還是沒有明顯的茶香。

這時飄進麻花鼻子裡的,只有一股子沉悶的氣味。

若用具體形容話,就是菸灰缸被雨水打溼後的味道,聞起來很奇怪。

「咦,這泡大紅袍味道太怪了,有點臭。」麻花最先發表了喝茶意見。

A君聞言,將蓋碗接過手,拿起杯蓋聞了聞。「這不就是巖茶焙過火的味道嘛,很正常。」

這才不是巖茶正常焙火後,發散出來的焦糖香、堅果香呢。這聞著是焙壞的味道!

更要命的是,在聞茶香的過程中,除了這低沉發悶的氣味外,其餘的香氣空空如也。

花香,沒有。

果香,沒有。

甜香,還是沒有。

可見,這是泡茶香並無任何賣點,並且槽點滿滿的大紅袍。

試問,這樣的大紅袍,繼續衝泡來喝,還有什麼必要?

而瑞香喝起來,花香百變,清芬高揚,像製成了一張密密的香網,一下子就將人徹底包圍。

聞杯蓋,香得清麗活潑,甜美清芬,甜美清新;

啜茶湯,綿柔的茶湯,摻上了滿滿的花香,像一壇桃花醉,又香又醇,能將人喝醉。

以香甘清活著稱的武夷巖茶,多變的茶香,為茶湯增色不少。

可見,喝巖茶,又怎能少了動人的香?

《4》

湯水的單薄,進一步坐實品質不佳的罪名。

茶湯的厚度,最能檢驗一款巖茶的真功夫。

往往,到了這一環節,一款茶的優劣好壞,早已見分曉。

茶湯薄,不醇不厚,沒有起伏,沒有層次變化,就已可以證明,這泡茶本身的內部物質積累,極為有限。

畢竟,真正家底子厚,茶味物質積累充足的好茶,到了這時,早已經按耐不住的磅礴而發。

茶湯或綿柔,或勁道,或醇厚……

但表現在茶湯當中的,一應是如漿般的質感,內容物飽滿。

像是喝一杯香濃的牛奶,入口順滑,但細細感受,又能感受到不少的精彩。

喝茶過後,滿口甘香留在嘴巴裡。

而這泡大紅袍,喝茶時太令麻花失望。

湯水太薄,喝著僅比白開水多了一分滋味。

好比是咬了一口又柴又硬的減肥雞胸肉,能讓人從心底裡感到敗興!

湯不清,不夠香,茶味上還沒有任何的精彩表現,哪裡還有再喝下去的念頭?

喝這樣的茶,喝了也就喝了,平淡無奇,讓人腦海裡留不下任何的回憶。

比如,每天從身旁擦肩而過的無數陌生人,五官面孔都是模糊不清的,畫不成像!

而後面的瑞香,喝起來則完全不同。

嗅聞茶香,清甜的花香,不斷的變化風姿。

但仔細一喝茶湯,卻是剛柔並濟,甜美芬芳,讓人戀戀不忘。

喝茶過後,麻花的腦海裡能勾勒出一幅甜美的鄰家女孩畫面,巧笑嫣然,讓人心動!

《5》

不苦不澀,不足成為一款茶的品質支撐點。

其實,朋友C君和A君,都沒有喝錯,這泡大紅袍喝起來確實沒有苦味,也沒有澀味。

但,不能因為這,就給這泡大紅袍評為「湊合」、「還行」。

畢竟,話說回來,單獨喝涼白開,滋味同樣不苦也不澀。

可見,在評價一款巖茶的好壞時,不能光是盯著苦味和澀味,還得看這泡茶,有無可圈可點處。

像是喝後面的瑞香,茶香尤絕,不論是杯蓋上,湯水裡,還是最後的葉底中,都發散著讓人移不開眼睛的香氣。

分外迷人!

更加上,除了多變的甜美花香加持外,湯水還分外的綿柔,像是喝果酒,清新可口,清甜無限!

而這泡大紅袍,茶湯除了不苦不澀外,幾乎找不到任何優點,沒有一點好茶的影子。

按麻花挑剔的試茶要求,這樣的巖茶,被列為首位淘汰對象。

在挑選一款巖茶時,不能只顧著看苦味和澀味。

若是按巖茶審評的泡茶,將所有的茶都坐杯上三分鐘,甚至於五分鐘。

等到這時,所有的巖茶,徹底卸了妝,本身具有的缺陷,展露無遺。

這會兒,若想評出三五九等,優劣好壞,自然能從茶湯香氣,有無韻味,茶湯醇厚度等入手。

若仍抱著「不苦不澀才是好茶」的想法,才在巖茶審評賽時,可得喝暈!

《6》

有對比,才會有高下。

喝過後面的瑞香後,C君收回了前面說過的話。

「那泡大紅袍,雖然不苦不澀,但對比來看,它其實不好喝。」

瞧,曾經滄海難為水,多麼典型的例子!

一千個觀眾,會看出一千個哈姆雷特。

分出一款武夷巖茶的好與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

試巖茶,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只要心中的秤量得準,自然不會跑歪。

若像麻花的這兩位朋友,大口灌了茶,解了渴,就齊口同聲肯定一泡完全沒優點的大紅袍,那可真使不得!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不苦也不澀,那為什麼還說這泡武夷巖茶大紅袍不好?
    「咦,這泡大紅袍味道太怪了,有點臭。」麻花最先發表了喝茶意見。A君聞言,將蓋碗接過手,拿起杯蓋聞了聞。「這不就是巖茶焙過火的味道嘛,很正常。」這才不是巖茶正常焙火後,發散出來的焦糖香、堅果香呢。這聞著是焙壞的味道!
  • 茶友來信:為什麼我的武夷巖茶大紅袍,三泡就沒味了?
    一杯好的巖茶,主要在於有香,有水,有韻。想來也是,遇上一泡好茶,在領略過前幾水好喝的茶味後,基本上不留遺憾了。若在後續的衝泡中,這泡茶能迸發出持久的耐泡力,將美好的喝茶韻味一衝衝延續,那實在是種錦上添花的美妙。
  • 花大價錢買的大紅袍,泡出來又苦又澀?一定是泡茶沒用對方法吧!
    而茶的種類也是眾多,其中武夷山大紅袍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為「茶中之王」。可是很多人會問:「我怎麼泡出來又苦又澀啊?並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喝啊!」。其實每一種茶,都是有它獨特的泡茶方法的,下面帶你解鎖武夷巖茶的泡法吧!首先是選擇茶具:首先選擇茶器,可選擇白瓷茶器、紫砂壺。
  • 茶友來信:為什麼我的武夷巖茶大紅袍,三泡就沒味了?
    一杯好的巖茶,主要在於有香,有水,有韻。想來也是,遇上一泡好茶,在領略過前幾水好喝的茶味後,基本上不留遺憾了。若在後續的衝泡中,這泡茶能迸發出持久的耐泡力,將美好的喝茶韻味一衝衝延續,那實在是種錦上添花的美妙。
  •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詳細介紹!
    條形不完整貨碎茶多的就差了。  滋味: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茶水無質感,淡薄者為下品。苦澀味的輕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高低。衝泡次數,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餘香,九泡十泡餘味存。」的說法。  湯色:為橙黃至橙紅,清澈豔麗,明亮者為上品,主要是湯色明亮的茶,果膠含量足夠,茶湯潤滑且耐泡。
  • 了解武夷巖茶大紅袍
    巖韻(特徵)的體現和感覺描述:滋味有特別的醇厚感、人說「水中有骨感」就這意思;飲後回甘快、餘味長;喉韻明顯;香氣不論高低都持久濃厚、冷聞還幽香明顯;茶葉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質穩定(茶葉耐儲藏)。以上定義說明:「巖韻」是武夷巖茶獨有的特徵;「巖韻」的有無取決於茶樹生長環境;「巖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製作工藝的影響。
  • 武夷巖茶肉桂很香,但泡不了幾次,這是怎麼回事?
    而要在茶桌上抖包袱,最好用的一招是:這泡茶和我之前喝過的**天價茶很香,產區應該是很核心,聽**懂行的朋友說,像這樣的肉桂,一泡就要好幾百呢。天價貴价茶等吸睛字眼在前,不論懂茶或不懂茶,總之,多嘗兩口當前這泡茶,肯定少不了。剛好這幾天出門喝茶,和朋友喝了兩泡大牌的獲獎茶。
  • 武夷巖茶肉桂很香,但泡不了幾次,這是怎麼回事?
    而要在茶桌上抖包袱,最好用的一招是:這泡茶和我之前喝過的**天價茶很香,產區應該是很核心,聽**懂行的朋友說,像這樣的肉桂,一泡就要好幾百呢。天價貴价茶等吸睛字眼在前,不論懂茶或不懂茶,總之,多嘗兩口當前這泡茶,肯定少不了。剛好這幾天出門喝茶,和朋友喝了兩泡大牌的獲獎茶。
  • 武夷巖茶的十五個問題
    部分茶商聲稱自己出售的武夷巖茶大紅袍茶葉是母樹大紅袍,這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武夷山決定2007年起,對大紅袍母樹實行特別管護:停止採摘大紅袍母樹茶葉,確保其良好生長。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扦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後,單獨採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所謂的無性繁殖技術,就是剪取茶樹頂穗,直接扦插到別處,經過細心管理,培育成茶苗的技術。
  • 看完巖茶十問十答,基本了解武夷巖茶!(巖茶入門)
    其實,武夷巖茶指的是武夷山產的烏龍茶,屬於六大茶裡的青茶。而大紅袍屬武夷巖茶最具代表的產品,因為其知名度高,很多人習慣將武夷巖茶統稱為大紅袍。其實大紅袍只是一個樹種名稱。大紅袍的別稱,又名奇丹,在唐朝亦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
  • 茶友們心心念念的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標準是什麼?
    那位喝茶大師說,標準的肉桂不是這個味,旁邊不少人附和認同這個觀點。麻花當時心想著,標準的肉桂到底該是什麼味?但沒有發問,只顧著吃茶點了。(那家茶樓的蘿蔔糕,真是不錯!)喝茶要論標不標準嗎?喝著好喝不就行了。難道這標準的肉桂味道,會更好喝?
  • 茶友們心心念念的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標準是什麼?
    那位喝茶大師說,標準的肉桂不是這個味,旁邊不少人附和認同這個觀點。麻花當時心想著,標準的肉桂到底該是什麼味?但沒有發問,只顧著吃茶點了。(那家茶樓的蘿蔔糕,真是不錯!)喝茶要論標不標準嗎?喝著好喝不就行了。難道這標準的肉桂味道,會更好喝?
  • 出自名門,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後代,獨一無二的烏龍茶,武夷雀舌
    由於種植面積小產量低,市場上不多見,尤其彌足珍貴,是武夷巖茶中最具特色、價格昂貴、的珍稀品種之一。「武夷雀舌」是 「大紅袍」 的改良品種。 「武夷雀舌」 是武夷巖茶 「大紅袍」 的改良繁殖品種。據調查證實,其原產於 「大紅袍」 母樹群的 「九龍窠」。
  • 武夷巖茶天心巖肉桂第一泡就又苦又澀?仔細詢問後,內幕好深!
    ta說,這天心巖肉桂的第一泡,就好苦好澀啊。 這咋回事? 怎麼會讓那位茶友覺得,第一泡就又苦又澀呢? 難不成,是泡法出錯了? 這一問,還真是。 那位茶友泡茶,用的工具不是蓋碗,而是一把小巧迷你的紫砂壺。 投茶比例不對,再加上出水速度慢,直接讓茶給悶苦了。
  • 烏龍茶---武夷巖茶之肉桂、水仙、大紅袍
    有人說,「喝巖茶,是茶界新手的試金石」,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把巖茶喝懂,你喝茶的水平就不低了。武夷巖茶種類眾多,今天先說一下肉桂、水仙、大紅袍。【武夷巖茶】福建的武夷山是全球知名茶區,其中有一個強大的茶葉群體,就是巖茶,俗稱武夷巖茶。「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說的就是這裡。武夷巖茶是當地採摘的鮮葉採用獨特的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按照六類茶來分屬於青茶。
  • 烏龍茶---武夷巖茶之肉桂、水仙、大紅袍
    有人說,「喝巖茶,是茶界新手的試金石」,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把巖茶喝懂,你喝茶的水平就不低了。武夷巖茶種類眾多,今天先說一下肉桂、水仙、大紅袍。【武夷巖茶】福建的武夷山是全球知名茶區,其中有一個強大的茶葉群體,就是巖茶,俗稱武夷巖茶。「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說的就是這裡。武夷巖茶是當地採摘的鮮葉採用獨特的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按照六類茶來分屬於青茶。
  • 武夷巖茶中,喝起來很苦的肉桂,是不是回甘特別強?
    他泡了一款肉桂,結果泡出來的茶湯非常的苦。茶湯嘗入嘴巴裡,苦味濃重到齁人。這時,他的心裡出現兩種想法。一種是身體的本能告訴他,這麼苦的茶別喝了,喝不下。另一面又覺得,不苦不澀不是茶。不苦不澀不是茶。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指所有的茶葉內部都具有苦澀味物質。「苦澀」本是茶葉與生俱來的品質特徵,主要是因為茶葉內含的物質成分所決定。多酚類物質和生物鹼,構成了巖茶苦澀味的主體。
  • 買武夷巖茶大紅袍,火功越高,代表品質越好嗎?
    看完這洋洋灑灑的大段留言後,麻花不知該如何回復,只好問了句,那盒大紅袍好喝嗎?茶友說,現在喝著不好喝,苦澀味比較重,香氣也沒出來,要放一放才好喝。沒香氣,又難喝的大紅袍,怎麼可能是好茶?您是上當了呀!直性子的麻花,不想再拐彎子,於是直言道。
  • 又是石乳,又是肉桂,這泡武夷巖茶藏著什麼貓膩?
    又是石乳,又是肉桂,這罐巖茶的取名太不專業,還沒等開始喝茶就已經讓人看得雲山霧罩了。此話怎麼講呢?大家可以先看一個小劇場。茶客A:今天給你喝一泡厲害的巖茶,石乳肉桂,好好嘗嘗。茶客B:(看一眼),切,這不就是兩種茶拼在一起的大紅袍嘛。
  • 大紅袍(武夷巖茶)小知識集錦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武夷巖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之王。根據現的國家標準,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這裡要注意的1.出產於武夷山市2798平方公裡土地上2,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條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