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發展了13年,從頂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光環瘋狂發展,到一家接一家平臺陸續暴雷,這場「網際網路金融」的盛宴總算落下來帷幕。
11月27日,監管部門正式宣布: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到11月中旬已經完全歸零。這對我國的金融市場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無數的出借人來說呢?
仔細盤算這場盛宴,從無到有,再到毀滅,只經歷了短短的13年,其中有多少贏家?多少輸家?現在回頭來看,P2P走向毀滅是必然事件,根源就在於人性的貪婪,說到底,出借人想要賺取超過市場利率的回報,卻沒有意識到去借p2p的人根本不可能持續還款,結果就是你想要利息,別人卻要了你的本金,P2P就是將劣質資產匹配給了不合適的群體。
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所有備案的網貸平臺還有出借人的8000多億元沒有回收,相對應得就是借款人借走了8000億得本金,其實真正得數字遠不止於此,在網際網路金融高光得時候,連阿貓阿狗都要開展網絡借貸服務,當時盛行的714高炮就是典型,這些可大部分沒有備案。
如今只剩下一地雞毛,誰贏了?誰輸了?
出借人的錢基本上打了水漂
今年陸續暴雷的p2p平臺中,不乏愛錢進、玖富等大型機構,無數的出借人發現到期的資金無法兌付,可是終究只能一籌莫展,平臺資金無法兌付最核心的原因當然是借出的資金無法收回,隨著平臺的清退,借款人的還款意願更低了,很多借款人在聽說平臺清退之後紛紛表示不用還錢了,還有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那就是逾期借款人面臨的催收壓力越來越小,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上限制了暴力催收,另一方面是平臺倒閉導致沒有精力和資金開展催收工作。
業內人士表示,p2p的委外催收成本極高,在p2p平臺正常運營的情況下為25%-50%,相當於催收回10萬元的資金,有2.5萬-5萬元要被催收公司拿走,而隨著p2p平臺陸續關停,委外催收的成本基本上要回款金額的40%-60%,試問就算把所有的欠款催收回來,出借人還能拿回多少呢?
當然出借人也能指望那些還有點良心的平臺通過司法手段追回欠款,先不說這個過程動輒半年以上,平臺在出借的時候,普遍存在陰陽合同、利率不合法,甚至還有放款資質問題,在司法訴訟上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就算起訴成功了,那些逾期的欠款人也照樣會逃脫還款。
總而言之,出借人成了這場P2P盛宴中的最大輸家,這就是「你要他利息,他要你本金」。
擼貸族和平臺方成了最大贏家
從2016年開始,擼貸族就成了網絡熱詞,這些人往往沒有正式工作,專門以擼貸款為生,將平臺放款成為「發工資」,甚至有的人借了五六十萬之後,直接將手機卡銷戶,拿錢回家買房買車,有的地方還出現過全村擼網貸的情況,連催收人員都不敢上門追討。擼貸族的特點是只針對p2p網貸下手,而不染指銀行貸款和信用卡,因為此前p2p都不上徵信,還存在貸款利率不合法、套路放貸、陰陽合同等法律問題。
擼貸族拿到貸款之後並不擔心出啥事,因為徵信沒有花,也無需擔心被納入失信名單,原本申請p2p借款的通訊錄都是假的,暴力催收對他們也沒有影響,時至今日,大部分的擼貸族都相當於白撿了幾十萬的資金。
而平臺方呢?在p2p火熱的時候早就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平臺清退了,總不可能拿出以前的工資來填補出借人的損失吧,在2016-1017年的時候,有的p2p平臺高管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薪酬,很多的基層員工也通過對借款人連蒙帶騙的方式年入數十萬,還有部分「腦子靈活」的員工聯合借款人騙貸,從中收取手續費,反正只要趕上了那個風口,基本上沒少賺錢。
如今,p2p狂歡已經結束,我們只能期盼這樣的事件不要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