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請點擊上方"今日海南"↑關注本刊
風光綺麗的三亞蜈支洲島
狠抓問題整改 營造一流生態
——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海南生態典型案例評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近期,新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海南,對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全面掃描式「體檢」。對於督查組提出的生態環保領域突出問題和深層次問題,海南牢牢謹記習總書記兩次視察海南時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囑託,在近期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上,省委書記劉賜貴強調,要深刻檢視我省在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以農村水汙染治理、飲水安全、「廁所革命」和整治環境「髒亂差」等民生工作為重點,用半年時間在全省打響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攻堅戰。對此,本刊記者特從督查組移交的群眾信訪舉報案件中,整理挑選出正反典型,並配以評析,總結經驗、剖析問題。
南渡江設置生態魚道開闢水族生命線,利用地勢採用箱涵、渡槽、隧道減少佔用耕地。袁琛 攝
正面典型
案例一:南渡江引水設魚道,讓路生態護綠水
南渡江引水工程是國家172個節水供水水利工程項目之一,建成後將為海口市中、西、東部地區供應城市生活用水和羊山片區農業用水,並改善連通工程區域內的防洪排澇條件。
南渡江引水工程自2015年開工以來,做足環保功課,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工程建設中,特別設置長63米的生態魚道,方便南渡江裡的魚類繞過壩體往來。為了讓魚類通過魚道時有一種身處原生環境的感覺,生態魚道採用格賓網石籠(雷諾護墊)護坡和護底,並種上水生植物,其下鋪設一層土工布,其上分別鋪設高性能生態基材和一層20釐米厚耕植土層以利於水生植物的生長。此外,為保證南渡江魚類資源繁殖,還在東山閘壩右岸上遊建設了魚類增殖站,今後可根據實際需要放養魚苗,以此保證南渡江魚類資源多樣化。
記者點評: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為了追求一時漂亮的GDP數據,不惜上馬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甚至設法給環保監管執法部門設限制、置障礙、使絆子,此類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做法,實則違背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而南渡江引水工程將生態置於首位,設置生態魚道體現的是對自然的尊重、敬畏。為生態讓路,並不是只考慮生態環境保護,不顧經濟發展、民生福祉,而是真正意識到給生態留夠空間,才能更好地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省為生態讓道的例子舉不勝數。陵水吊羅山旅遊公路堅持「把路修進去,不把破壞帶進去」,為保護山體繞路修建,為保護植被移栽了300多棵樹木,生態優先、精雕細琢,回饋給人們的是「流動的風景線」;為了避免高杆路燈燈光太強幹擾周邊鳥類作息,海文大橋捨棄亮化景觀,只在護欄低矮處安裝照明設施……給生態以空間,也是為發展拓空間。當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擺在海南面前的一道難題,這更要求海南以最嚴的措施和最嚴的制度來確保生態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當為生態讓路成為大家的行動自覺時,綠水青山、碧海藍天這一最大本錢才能穩固、守牢。
案例二:垃圾分類我先行,村中景觀好宜人
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提蒙鄉廣郎村,每戶村民家中都擺放了兩個分別標有「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字樣的垃圾桶,垃圾分類的意識正在遍及家家戶戶。昔日「垃圾隨手扔,四處堆成山」的農村「髒亂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完善的監督制度等「五有」標準,陵水建立起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運收處理體系,並制訂一系列監督考核辦法,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四級保潔機制的運轉下,陵水初步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出路問題。在此基礎上,陵水還試點推廣「三次三分資源利用」垃圾分類方法,即農戶按照易腐爛和不易腐爛垃圾進行初分;保潔員在不易腐爛垃圾中進行再分,分揀出可回收利用垃圾;分揀中心將可回收利用垃圾進行再次分門別類,最終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
記者點評: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垃圾分類作為破解城鄉垃圾難題,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手段,實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近日,省住建廳就《海南省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引發了一輪關於生活垃圾分類話題的大討論。雖然海南還未在全域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管理,但陵水對垃圾分類的先行先試,也為我省開展垃圾分類探尋了路徑。
從其他地區的經驗來看,垃圾分類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循序漸進。在日本,垃圾分類已有40餘年歷史,並成為全民積極參與的一項活動,其以建設循環型社會為發展目標,逐漸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不斷推動著垃圾分類的有序展開;在瑞典,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99%,甚至還出現垃圾不夠用需進口的狀況,大規模的回收創造了一個高效有益的自然循環體系,「人人都回收」的垃圾循環意識更是花了瑞典足足一代人的時間;在德國,為了強制每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政府制定了一套處罰規定,並設有「環境警察」,一旦發現不規範清倒行為,就會加重整個小區住戶的垃圾處理費用,這樣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嚴重的還會被管理員趕出公寓。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多方主體,需要全社會攜手共進,將一件件垃圾分類「小事」辦實做好,才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海南美麗鄉村——瓊海北仍村
反面典型
案例一:農村垃圾堆成山,牲畜隨地「悠哉逛」
房前屋後木板雜物隨意堆放,建築垃圾橫七豎八「霸佔」空地,雞鴨家禽散養在農居院落……這是7月26日下午,本刊記者在海口市紅旗鎮昆上村看到的景象。此後,在附近幾個村莊走訪中,此類問題依然屢見不鮮。現階段,我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仍較突出。農村治汙看似小事,實則關係到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如何掃清餘存的鄉村「髒亂差」環境,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亟待思考的問題。
海南美麗鄉村——白沙羅帥村
記者點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對村容村貌的治理則涵蓋了新時代農村農業發展的多層面問題。生態環境退化與經濟貧困,通常是貧困鄉村相伴相生的兩個問題。實踐中,鄉村環境整治諸如垃圾處理、汙水治理、道路硬化和家禽糞便處理等突出短板,與當地生產生活方式和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有關,與垃圾處理能力和監管體系有關,與公共產品和服務投入力度有關,與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淡漠的違法違規偷排、傾倒有關。要從根上解決村容村貌問題,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治理水平。
一個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的鄉村,難以承載遊子的鄉愁,更不可能承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鄉村環境良性循環,營造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生態好的新時代美麗鄉村,這是海南全島建設自貿區和探索自貿港的充分必要條件。
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僅是解決農村美的表層路徑,只有將鄉村環境這種「公共品」轉化為可交易的「市場品」,鄉村的美麗景觀才有了可持續性。浙江省鄉村治理經驗表明,鄉村的村容整潔和生態宜居不僅為本地村民提供「公共品」,還轉變為城市居民休閒旅遊和養生的「市場品」,鄉村的美麗環境才能產生經濟效益,當地的村民就能轉變為第三產業從業者,進而激發出改善與維護鄉村環境的內生動力。同理,海南也擁有得天得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鄉村資源,發展較為成功的,比如瓊海北仍村,保亭呀諾達、檳榔谷,白沙羅帥村等高人流量景點均是依靠鄉風景觀串紅的「爆紅產品」。實現鄉村景觀的整潔、靚麗,應當繼續堅持從鄉村實際出發,努力造就「一個農業基地就是一個旅遊景點、一座鄉村民居就是一道懷舊風景、一道農家土菜就是一份童年回憶」,爭取實現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使鄉村顏值不斷攀升。
亞龍灣玫瑰谷
案例二:露天排檔噪音多,頻頻擾民何時休
在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我省移交的五批群眾信訪舉報件中,噪聲汙染問題是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之一。7月15日,海口市瓊山區接到轉辦群眾信訪舉報件,稱位於瓊山區高登街的祥發銀河大排檔經營時間約24小時,全天產生非常大的噪聲且佔道經營,多次向海口市政府熱線12345投訴未果。後經查實,該經營主體確實存在無環保備案手續、噪聲超標和佔道經營等問題。噪聲看似小問題,卻有很多人不堪其擾。噪音擾民何時休?這既是事關民生的發問,更是對城管、公安和環保等部門的嚴苛拷問。
記者點評:施工噪聲、工業噪聲、交通噪聲、廣場舞音樂噪聲等營業場所或群眾性活動形成的噪聲,均可稱之為噪聲汙染。一組數據顯示,全國環境噪聲投訴一年達52.2萬件,佔環境投訴總量的43.9%。當下,噪聲汙染並不是「有點吵」的小事,其關乎的是每位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噪聲汙染之所以能上升為群眾集中反映且屢禁不止的棘手問題,一方面既有公眾對噪音擾民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在於部門權責不清、監管不力。產生噪音的途徑很多,因此各類噪音歸屬的部門也不盡相同,比如環保部門負責處理工業噪音汙染、交警部門負責交通噪音、公安部門負責生活噪音等,權責上的劃分混亂終導致管理上的混亂。要想徹底解決噪聲汙染,「從源頭上降噪」和「更加嚴格的監管」雙管齊下,勢必能將噪音汙染扼殺於搖籃之中。
從源頭上降噪。家裡裝修顧及鄰裡、開車別狂按喇叭、公共場所切勿大聲喧譁……噪音無處不在,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向前推進,人人提高降噪意識,才是源頭降噪的「長久之計」。此外,工業、交通運輸業選用低噪音設備,新建小區採用隔音效果較好的門窗,相關部門更加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布局等做法,都是從源頭上解決降噪的良策。
監管部門的嚴格執法。在美國大多數城市,都有噪音控制法或反噪音法規,禁止製造噪音擾民。德國規定晚上十點之後不準大聲說話、放音樂、聚會,周末要舉行聚會也得事先徵得鄰居同意。而日本的《環境基本法》裡就有對噪音的明文規定:療養部門和社會福利設施集中的地方,白天噪音在50分貝以下,夜裡不超過40分貝;市民居住區,白天55分貝,夜裡45分貝;住宅和商業工業混合區,白天60分貝,夜裡50分貝以下。海口在降噪執法方面也作出了表率。從2015年7月起,海口環境保護局聯合市公安局發出通告,禁止機動車在市區道路上行駛鳴喇叭,並全城安裝監管設備,隨時隨處抓拍違法鳴笛車輛。嚴格的執法是消除噪音擾民的有效之舉,環保、公安、交通、城管等主管部門應協調配合,綜合運用行政監管、行政處罰等手段,把環境噪聲汙染防治納入日常環境管理工作之中,進而減輕噪聲汙染對群眾生活的不適感。
來源:《今日海南》2019年第8期
文字編輯:鍾瑜 技術編輯:陳慧
圖文統籌:王群存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