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陽,我見到了身著600年前「鳳陽漢裝」的鳳陽老鄉

2020-09-18 俞鳳斌

說到鳳陽,提起鳳陽花鼓,人們總要說到朱元璋的移民工程,為當年的江南富戶鳴不平。其實在朱元璋時代,為了統一中國,也有許多鳳陽人移民全國各地。貴州省貴陽市70多公裡以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龍屯堡人,祖輩就有許多是600年前從鳳陽遷入的,如今這裡大明遺風仍在,這裡的女人仍然穿著600年前的「鳳陽漢裝」。

金秋時節,,貴州正是多彩之時,高山上葉紅果熟,大地裡棉白稻黃,瀑布聲時隱時現,簫笛音時近時遠。探訪天龍屯堡那天,我們早晨七時乘大巴從安順市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到了安順百裡屯堡文化圈的東大門一—天龍屯堡文化旅遊景區。這時尚未散盡的晨霧裹著風飄向山頂,又被山那邊的風趕回來,有的堆在山腰,有的纏著樹梢,有的在古鎮上空飄來飄去,使人不由生出神秘的感覺。我們走到天龍屯堡古鎮門前,目光一下聚到門樓兩旁石刻楹聯上。那聯曰:

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

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史。

在門前恭候多時、身穿「鳳陽漢裝」的女地導用貴州普通話背誦楹聯後,開始介紹關於「屯堡」的歷史。她娓娓敘說,我們靜靜聆聽,一會兒,就一同回到了600年前……

650年前(1368年),朱元璋南徵北戰十幾年,終於建立了大明王朝,當上了開國皇帝。可是這時明朝管轄範圍僅為中原、江南和閩廣地區,消滅元朝殘餘力量,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的任務相當艱巨。於是,洪武元年朱元璋集中兵力開始統一全國戰爭。洪武十四年,面對元朝在西南殘餘勢力的反抗和猖狂,朱元璋決定用武力平定雲南。這年九月初一,朱元璋任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統率13萬大軍,從南京龍江出發,「旌旗蔽江而上」,進入湖廣,然後直搗雲南。一年後,徵南戰爭勝利結束。為了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反抗和當地土司勢力反叛,永固大明江山,朱元璋沒有讓這支遠徵大軍凱旋京城,而是下了一道詔書,命令他們「屯田戍邊」,永駐雲貴高原。為了安撫軍心,朱元璋又讓將士們的父母妻兒全部「隨軍」,這其中就有許多「鳳陽人」。後來,為了加大漢族人與當地人的比例,朱元璋又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工匠、商賈和無土地可耕的貧民,以及犯罪的富戶(如赫赫有名的江南富戶沈萬三),遷移和發配到滇黔,與屯軍一道屯田。屯田軍隊和屯田移民居住在滇黔古驛道兩側、軍事防禦能力很強、稱之為「屯堡」的寨子裡,通稱「屯堡人」。這些「屯堡人」中,軍隊「三分操備七分種」,移民「閒時為民,戰時為兵」,從而拉開了「西南大開發」的序幕。正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西南屯田決策,才使貴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礎,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省,從此「獨立」,不再隸屬於雲南、四川等省管轄。這是題外話。

在導遊旗的引領下,我們走進天龍屯堡古鎮,大家頓時驚愕了,眼前竟是熟悉的景象——一派我們江淮風景風情。看到大家的驚訝,導遊加快語速,向我們介紹奇特的「屯堡文化」。她邊走邊說,《安順府志·風俗志》記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也就是說,今天這裡的屯堡人是明朝屯軍的後代,當然也包括當年遷徙而來的江淮、江南移民的後代。明朝的「屯堡」是軍隊建制,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今天我們所說的屯堡人是指如今居住在以安順為中心,方圓近百裡,300多個屯堡村寨中的30多萬人群。這一群被遺忘在大山深處的人,數百年來由於大山的阻隔和與少數民族軍事、文化心態的對峙,至今仍未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交融,但由於心理、地理封閉也沒有和山外發展的漢族文化交融,如今仍保存著明朝屯軍文化的影子和明朝江淮以南漢族風俗風情,成為特殊的「屯堡人」。屯堡人600年來,固守著他們原籍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漢族文明,堅持著他們原籍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如今他們的建築、服飾、戲劇、飲食等都與當地不同。這種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和特殊的人文環境中形成的,帶有屯軍文化影子和移民文化特徵的文化現象,就是奇特的「屯堡文化」。而最具典型、最能代表屯堡文化的就是今天我們來到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龍屯堡。

天龍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明初張、陳、沈、鄭四姓始祖隨傅友德徵南大軍入黔,駐紮於此,奉命屯田。在謾長的徵途中,四姓始祖結下深厚情誼,盟結為異姓兄弟,按照年齡順序,名為張徵定、陳徵定、沈徵定、鄭徵定。四姓始祖駐紮天龍後,同心協力,開山墾荒,造良田,建驛站,築屯堡,保證了朝廷的信息通達和糧草暢行。因此,四姓始祖受到了朝廷封賞,陳姓始祖陳典官至「通政大夫」,鄭姓始祖鄭剛官至「百戶長」,沈姓、鄭姓始祖亦分別授以官職。經過600多年的耕耘開發,今天的天龍已發展成以張、陳、沈、鄭四大姓為主的1600多戶的屯堡大鎮,並聚集、守護和見證著「屯堡文化」,成為雲貴高原旅遊的靚麗風景。

走進天龍屯堡古鎮,仿佛倘佯在江淮、江南古鎮中。屯堡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是阡陌縱橫的良田,寨後是險峻連綿的高山,寨中溪水穿鎮而過。屯堡中的路是600年前的石塊路,路右邊小溪上用石塊壘築著石橋和石凳,溪兩邊是依地勢、溪水而建的保存比較完整、完好的屯堡原始村落。村落建築是典型的縱橫交錯布局,縱以溪水為中軸延長,橫以巷道為連線延伸,構成點線完美結合的整體。屯堡中的建築都具有軍事防禦功能,材料就地取材,用當地的山石建造,不僅寨門、城垣和房屋牆體採用堅固的石料壘砌,連房頂上的瓦也是塊狀的石料。狹長的巷道兩端有巨石禦敵門,巷道之間打開門形成整體防禦,關上門成為單獨防禦,一條巷道,一座迷宮,關上巷門,如同關門打狗。由此見證,聰明的屯堡人把石頭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至。我們走在屯堡寨中,眼看的是石頭,手摸的是石頭,腳踏的是石頭,耳聽的是那首關於石頭魅力的民謠: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可是,當我們走進民居細細端詳,發現這裡的建築並不是一味的軍事功能的粗獷,細微處散發出濃濃的淮之南味道,最為典型的是雕刻。在門頭、花窗、木柱、柵門等木製品上,大都雕有不同的圖案,當然最多的還是蝙蝠(福)、梅花鹿(祿)、麒麟(壽)、喜鵲(喜)圖案。這是正宗傳統的漢族風格,與我們的徽雕一脈相承。

我們一行踏著600年前的石板路,走向天龍屯堡的深處,走進天龍屯堡的歷史。在「沈萬三故居」,我終於尋找到明朝初年,因得罪朱元璋而被發配充軍到雲貴的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落腳地;在「驛茶亭」,我第一次品嘗用八種草藥熬製、當年為入黔官兵壯軍補身、避暑驅瘴氣的清香驛茶;在「九道坎」,我體驗到當年屯堡民居「兵民團聚,春耕秋練,家自為堡,尚賊突犯,各執堅以御之」的堅固和力量;在「同根碑」,我讀懂了明初張、陳、沈、鄭四大姓入黔始祖戍邊屯田的艱辛和貢獻;在「天龍學堂」,我撫摸著屯堡建築傑作和屯堡文化傑作,感知到屯堡人的偉大和屯堡文化的魅力;在「鄭家大院練兵場」,我看著稱之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精彩表演,想到了與地戲同曲同工的淮河之南的儺戲……

在天龍屯堡深處,我脫離了導遊和同行人,獨自一人在「鳳陽漢裝作坊」追根溯源。鳳陽漢裝作坊是一個大院落,院內一派安徽鳳陽的風情。這裡既是作坊又是展室,也是住家。在農具展室裡,我看到了熟悉的鳳陽農具——犁、耙、水車、鐮刀、石磙、風車、碓窩等等。這些農具的造型和功能我不但熟悉,有的我當年幹農活時還使用過。農具展室旁是漢裝展室,裡面的展品主要是紡紗車、織布機等紡織工具和系列漢裝成品。這裡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紡車和織機,陌生的是在今天鳳陽已經失傳的「鳳陽漢裝」。漢裝展室前幾位身著「鳳陽漢裝」的老年婦女,正把親手製作的屯堡特色旅遊紀念品——尖頭繡花鞋擺到案板上出售。關於屯堡婦女服飾,《安順府志》這樣記載:「婦女以銀索綰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妝也。」史料告訴我們:屯堡婦女的裝飾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時間雖然過去了600多年,但今天的屯堡女人們仍然保持著600年前的「鳳陽妝」:梳著「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的「三綹頭」髮型,上面插著長長的銀簪,戴著大大的銀耳環,年輕的已婚婦女包白帕,老年婦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繡著花邊的藍色大袖長衣,腳穿尖頭繡花鞋。這樣的裝束,現在在鳳陽已成「奇裝異服」,失傳了,屯堡的女人們卻一穿就是600多年,並且工藝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其中既有對江淮一帶漢族正統裝束的固守,更有對家鄉鳳陽的思念和「回家」的期盼。這些身著「鳳陽漢裝」的女人們,既是屯堡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又是「鳳陽漢裝」的傳穿人,也是明代服飾的活資料。

我一邊欣賞著繡花鞋,一邊與老人們談心。當我問起她們的老家,有的說祖先是隨傅友德南徵留下戍邊屯田的軍士,老家在安徽鳳陽;有的說祖先是從南京過來的。當我繼續詢問時,一位老人好奇地說,你的口音怎麼和我們差不多呢? 我也聽出她們話語中的「江淮口音」,便對她們說,我就是朱元璋老家那邊人。她們馬上高興地說,我們是鳳陽老鄉。然後接著問我,老家人還穿我們這樣衣裳嗎?我怕如實回答刺傷她們的心,立馬調換話題,問起繡花鞋價錢來。我生怕說出真實而動搖她們600多年來對家鄉風俗風物的固守和思念。

走出「鳳陽漢裝作坊」,我沒有繼續向前,而是重蹈覆轍,走回頭路。沿著溪水,踏著石板路,看著成片的石頭房子和高高的石頭碉堡,撫摸著家家戶戶的瞭望窗和牆上的梭標孔,與身著「鳳陽妝」屯堡人緩緩同行,仿佛行走在江淮古鎮,仿佛回到了600年前……

這裡大明遺風仍在。這裡有600年永不變的神秘文化……


天龍屯堡古鎮民居

相關焦點

  • 貴州安順的舊州古鎮,神奇的「鳳陽漢裝」,軍事屯堡裡的人情味兒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舊州古鎮,依然保留著古樸的風貌,石頭的街道舊州人把這種源於明朝的服飾,稱為「鳳陽漢裝」。當年,他們的先祖從江淮平原遷移而來,在遙遠的他鄉思念著故土,始終延續著水鄉人家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身著的服飾,還是文化習俗,數百年前的江南風物,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在時光的流逝中仿佛被定格一般,完好地留存下來,成為古鎮最具標誌的文化符號。
  •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鳳陽的旅遊特色數不勝數
    龍興寺經過600餘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察其遺址、布局仍森然壯觀,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築構件足可以證實其當年的氣勢、規格和規模。據《鳳陽縣誌》記載,鳳陽興起鳳畫和朱元璋當皇帝有直接的關係。為了說明朱元璋做皇帝乃是「天意」,有人就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說,編造出「鳳陽南鄉朱元璋母親的葬身處,在明朝開國的500年前,曾降落過一隻鳳凰」的神話。後來民間繪畫藝人根據傳說中的鳳凰的起落形態,創造了鳳凰美妙多姿的藝術形象,這便是鳳畫的起源。
  • 純正的明朝漢人後裔在安順,600年後屯堡人的鳳陽漢服遺風
    我在這支隊伍後面跟了好一會,最後忍不住好奇,緊湊上去詢問那攝影師。攝影師道,她們是屯堡人,600年前從江蘇一帶移民過來,現在她們身上的穿著打扮,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我欣喜不已,因為在安順,我收穫了新的歷史知識!
  • 朱元璋與鳳陽花鼓
    中國民間很多人都知道有個鳳陽花鼓。特別是熟悉那首有名的鳳陽花鼓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可是這鳳陽花鼓到底與朱元璋有何聯繫呢?這要從一段傳說說起。家鄉裡出了一個皇帝,這可是非同尋常的大事,鄉親百姓都聚在一起商量:「朱皇帝是咱們的老鄉,他登基坐殿啦,也得備點禮物去慶賀慶賀。」一人提議,眾人贊同,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十不閒 清代康熙年間始在北京流行,由鳳陽花鼓發展而成。初興時廣泛流行於民間,成為民間花會的演出形式之一。可是,帶什麼禮物去呢?
  • 貴州山裡住著一群明朝後裔 還穿著600年前衣服
    原來,他們就是生活在貴州山區的屯堡人,是明朝屯邊將士的後裔,他們穿著的衣服依然是600多年前的「鳳陽漢裝」。走在古鎮裡,到處是石頭建築。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裡大量屯兵,將士則來自江浙漢族。至今屯堡裡許許多多的老年人還稱自己祖籍南京。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於其他地區漢族文化,又不同於本地少數民族文化,它是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
  • 鳳陽大酒店拍賣!鳳陽滿滿的回憶!
    近日 阿里拍賣破產強清平臺發布了 淄博鳳陽大酒店的拍賣公告 鳳陽大酒店是山東鳳陽集團投資,於1998年3月建成,是集客房、餐飲、娛樂、會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酒店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高108米,曾是淄博家喻戶曉的知名大酒店。
  • 鳳陽人,你了解鳳陽的這段往事嗎?
    洪武七年八月,「改中立府為鳳陽府,析臨淮縣之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置鳳陽縣」。同月,信陽州並羅山縣改屬河南汝寧府;同年,滁州、和州歸入鳳陽府。這時鳳陽府共轄10州24縣,可以說是歷史上轄州縣最多的一年。此後和州直隸京師,鳳陽府一直轄9州24縣。
  • 鳳陽一日遊
    說起鳳陽,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小崗村、朱元璋的故鄉。鳳陽距離合肥也就130多公裡,非常適合自駕一日遊。開車在1個30小時。這次去,由於時間關係,就看了2個景點:韭山洞和明皇陵。韭山洞距離鳳陽縣城30多公裡,明皇陵距離縣城在7公裡左右。韭山洞門票:50元(成人)明皇陵門票:50元(成人,學生是半價)總的來說,這兩個景點在宣傳上沒下功夫,遊客很零散。
  • 鳳陽人快看過來,鳳陽新城區驚現超大花鼓,遊客:「刷新三觀」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很多人都是通過鳳陽小崗村和鳳陽花鼓認識這個神奇的地方,最近鳳陽這裡又發生一件大事,鳳陽新城區驚現一座超級大鼓,今天港生小編就帶領大家認識這個鳳陽新建的代表性建築,鳳陽花鼓大劇院。
  • 本周末,壽寧葡萄豐收節相約甜美田園小鎮鳳陽!
    本次活動開幕式設有《豐收龍鼓》、《我和我的祖國》及《葡萄仙子》等精彩歌舞表演,並融入小丑藝術,小丑表演過程都會同現場遊客互動玩耍,此外,活動特邀了鳳陽特色民俗藝術團隊為本次葡萄節助陣演繹最地道的鳳陽北路戲。現場更有壽寧葡萄品鑑大會、農副產品展示、壽寧茶文化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可讓遊客在品嘗鮮美葡萄的同時,還可領略醉美葡萄田園——壽寧鳳陽的自然景觀及風俗文化底蘊。 據悉,此次活動還將結合線上直播形式,設置互動抽獎環節及特價優質葡萄線上搶購,並特約網紅主播一起在直播間帶大家領略不一樣的壽寧鳳陽!
  • 為什麼安徽鳳陽一直被認為是蚌埠的?鳳陽歷史上有多大你知道嗎
    為什麼鳳陽人都想把鳳陽縣劃給蚌埠市鳳陽人想發展,但是又有很多不足,這麼多年發展速度真的很慢。不管是地域限制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歸根結底,鳳陽要發展必須要打破地域的限制。鳳陽縣政府距離蚌埠龍子湖區直線距離1.7km。距離蚌埠高鐵站8km。
  • 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他稱帝後鳳陽的乞丐越來越多?其實另有原因
    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他稱帝後鳳陽的乞丐越來越多?其實另有原因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在中國的古代有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地方出了一個名人,那麼跟他沾親帶故的人也會跟著他一起受到提攜。這個人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所在的這個地方就叫做鳳陽。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其實那個時候不僅是他家裡窮,是所有人的家裡都窮。因為鳳陽的土地非常的貧瘠,也沒有辦法進行開墾。所以大家都吃不上飯,就靠討飯為生。不過朱元璋這個人比較聰明伶俐,從開始的討飯,到後來成為了一名皇帝。
  • 安徽鳳陽:花鼓唱出四十年巨變
    「翻天覆地大變樣,全國人民心歡暢,小康路上不掉隊,幸福的生活萬年長……」8月28日上午,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陳玉芝、鄧凡蘭姑嫂二人用鳳陽傳統的花鼓小鑼技藝向遊客傾情演繹40年來發生在安徽鳳陽的巨大變化。  在安徽鳳陽,無論工廠城區還是山野鄉間,奔赴小康路上,這座城市正在釋放無限活力與巨大潛能。
  • 鳳陽精心打造三大產業
    鳳陽是全國三大建材基地縣,石英砂儲量居華東之冠。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了比利時長江礦業、臺灣玻璃礦業、鳳陽裴氏礦業等一大批外來和本地企業,對石英砂進行深度開採和加工。在發展玻璃製造業上也廣泛引資,僅門臺一個鎮,就有來自廣東、南通、蚌埠等地的6家玻璃器皿企業,已形成全國最大的保溫瓶生產基地,年產7000萬隻,產值2億元。
  • 朱元璋在老家鳳陽建都,劉伯溫去看了鳳陽說了七個字此事就作罷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並沒有想要定都南京,他當時想要在自己的老家鳳陽建都,最後因為劉伯溫的一句話改變了這個想法。朱元璋在奪取天下時,選擇了金陵(南京)後被改為應天府,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因為金陵地形險要,北有長江天塹,如三國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地為都城。南方統一後,朱元璋便開始考慮該以哪裡為都城,可是因為還沒有徹底平定天下,這件事就擱在一邊。
  • 安徽鳳陽:非遺文化涵養文明校園
    將鳳陽本地特色非遺文化納入課外團體活動,開設鳳陽花鼓、鳳陽鳳畫等特色團體課程。邀請多位鳳陽縣非遺傳承人到校授課,結合鳳陽文化發展歷程,讓歷史教育活過來。以非遺堅定少年自信。以武術、經典誦讀、圍棋等傳統文化助力少年成長。
  • 鳳陽興建「中國玻璃城」
    中安在線訊(記者:謝麒麟)一個以「中國玻璃城」為目標的大型玻璃產業基地正在鳳陽興起。據該縣主要負責人預計,計劃到2022年實現矽(玻璃)產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目標。這一消息是記者從今天召開的鳳陽千億元矽(玻璃)產業項目推介會上獲悉的。   據介紹,滁州市鳳陽縣石英石儲量儲量和品位居全國前列。
  • 鳳陽這裡首發!
    凡持有鳳陽境內各大景點門票、入住鳳陽境內各酒店的住宿手續或兩節期間購買鳳陽旅遊商品購物小票者,均可到鳳陽花鼓大劇院免費觀看演出。(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每場次入場人數不超過450人,超出限定人數謝絕入場。團體遊客優先。)
  • 朱元璋為何放棄已基本建好的鳳陽城?
    鳳陽,將作為大明王朝的中都城,以「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與北都北京,南都南京並為明朝三都。如果這個格局定下,那麼今天的滁州鳳陽會是什麼光彩。朱元璋為什麼要建都鳳陽,而不中意稱帝的南京?除了南朝多短命,光宗耀祖肯定是其一,其二就是他在《祀灶文》中所說:「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南京宮殿地勢不好!遷到鳳陽就可以"席鳳凰山以為殿",多有氣勢!
  • 鳳陽進一步開發石英資源 打造中國「玻璃城」
    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05』中國·鳳陽石英資源及產業發展論壇獲悉的。  目前,鳳陽縣石英石已初步探明儲量為50億噸,遠景儲量100億噸以上,其品位和儲量均居華東地區之首,在全國名列前茅。現在,該縣每年石英石開採量約600萬噸,加工石英砂產品500萬噸。全縣現有180多家石英砂生產企業,產品遠銷23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保溫瓶膽的生產能力位居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