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鳳陽,提起鳳陽花鼓,人們總要說到朱元璋的移民工程,為當年的江南富戶鳴不平。其實在朱元璋時代,為了統一中國,也有許多鳳陽人移民全國各地。貴州省貴陽市70多公裡以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龍屯堡人,祖輩就有許多是600年前從鳳陽遷入的,如今這裡大明遺風仍在,這裡的女人仍然穿著600年前的「鳳陽漢裝」。
金秋時節,,貴州正是多彩之時,高山上葉紅果熟,大地裡棉白稻黃,瀑布聲時隱時現,簫笛音時近時遠。探訪天龍屯堡那天,我們早晨七時乘大巴從安順市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到了安順百裡屯堡文化圈的東大門一—天龍屯堡文化旅遊景區。這時尚未散盡的晨霧裹著風飄向山頂,又被山那邊的風趕回來,有的堆在山腰,有的纏著樹梢,有的在古鎮上空飄來飄去,使人不由生出神秘的感覺。我們走到天龍屯堡古鎮門前,目光一下聚到門樓兩旁石刻楹聯上。那聯曰:
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
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史。
在門前恭候多時、身穿「鳳陽漢裝」的女地導用貴州普通話背誦楹聯後,開始介紹關於「屯堡」的歷史。她娓娓敘說,我們靜靜聆聽,一會兒,就一同回到了600年前……
650年前(1368年),朱元璋南徵北戰十幾年,終於建立了大明王朝,當上了開國皇帝。可是這時明朝管轄範圍僅為中原、江南和閩廣地區,消滅元朝殘餘力量,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的任務相當艱巨。於是,洪武元年朱元璋集中兵力開始統一全國戰爭。洪武十四年,面對元朝在西南殘餘勢力的反抗和猖狂,朱元璋決定用武力平定雲南。這年九月初一,朱元璋任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統率13萬大軍,從南京龍江出發,「旌旗蔽江而上」,進入湖廣,然後直搗雲南。一年後,徵南戰爭勝利結束。為了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反抗和當地土司勢力反叛,永固大明江山,朱元璋沒有讓這支遠徵大軍凱旋京城,而是下了一道詔書,命令他們「屯田戍邊」,永駐雲貴高原。為了安撫軍心,朱元璋又讓將士們的父母妻兒全部「隨軍」,這其中就有許多「鳳陽人」。後來,為了加大漢族人與當地人的比例,朱元璋又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工匠、商賈和無土地可耕的貧民,以及犯罪的富戶(如赫赫有名的江南富戶沈萬三),遷移和發配到滇黔,與屯軍一道屯田。屯田軍隊和屯田移民居住在滇黔古驛道兩側、軍事防禦能力很強、稱之為「屯堡」的寨子裡,通稱「屯堡人」。這些「屯堡人」中,軍隊「三分操備七分種」,移民「閒時為民,戰時為兵」,從而拉開了「西南大開發」的序幕。正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西南屯田決策,才使貴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礎,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省,從此「獨立」,不再隸屬於雲南、四川等省管轄。這是題外話。
在導遊旗的引領下,我們走進天龍屯堡古鎮,大家頓時驚愕了,眼前竟是熟悉的景象——一派我們江淮風景風情。看到大家的驚訝,導遊加快語速,向我們介紹奇特的「屯堡文化」。她邊走邊說,《安順府志·風俗志》記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也就是說,今天這裡的屯堡人是明朝屯軍的後代,當然也包括當年遷徙而來的江淮、江南移民的後代。明朝的「屯堡」是軍隊建制,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今天我們所說的屯堡人是指如今居住在以安順為中心,方圓近百裡,300多個屯堡村寨中的30多萬人群。這一群被遺忘在大山深處的人,數百年來由於大山的阻隔和與少數民族軍事、文化心態的對峙,至今仍未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交融,但由於心理、地理封閉也沒有和山外發展的漢族文化交融,如今仍保存著明朝屯軍文化的影子和明朝江淮以南漢族風俗風情,成為特殊的「屯堡人」。屯堡人600年來,固守著他們原籍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漢族文明,堅持著他們原籍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如今他們的建築、服飾、戲劇、飲食等都與當地不同。這種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和特殊的人文環境中形成的,帶有屯軍文化影子和移民文化特徵的文化現象,就是奇特的「屯堡文化」。而最具典型、最能代表屯堡文化的就是今天我們來到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龍屯堡。
天龍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明初張、陳、沈、鄭四姓始祖隨傅友德徵南大軍入黔,駐紮於此,奉命屯田。在謾長的徵途中,四姓始祖結下深厚情誼,盟結為異姓兄弟,按照年齡順序,名為張徵定、陳徵定、沈徵定、鄭徵定。四姓始祖駐紮天龍後,同心協力,開山墾荒,造良田,建驛站,築屯堡,保證了朝廷的信息通達和糧草暢行。因此,四姓始祖受到了朝廷封賞,陳姓始祖陳典官至「通政大夫」,鄭姓始祖鄭剛官至「百戶長」,沈姓、鄭姓始祖亦分別授以官職。經過600多年的耕耘開發,今天的天龍已發展成以張、陳、沈、鄭四大姓為主的1600多戶的屯堡大鎮,並聚集、守護和見證著「屯堡文化」,成為雲貴高原旅遊的靚麗風景。
走進天龍屯堡古鎮,仿佛倘佯在江淮、江南古鎮中。屯堡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是阡陌縱橫的良田,寨後是險峻連綿的高山,寨中溪水穿鎮而過。屯堡中的路是600年前的石塊路,路右邊小溪上用石塊壘築著石橋和石凳,溪兩邊是依地勢、溪水而建的保存比較完整、完好的屯堡原始村落。村落建築是典型的縱橫交錯布局,縱以溪水為中軸延長,橫以巷道為連線延伸,構成點線完美結合的整體。屯堡中的建築都具有軍事防禦功能,材料就地取材,用當地的山石建造,不僅寨門、城垣和房屋牆體採用堅固的石料壘砌,連房頂上的瓦也是塊狀的石料。狹長的巷道兩端有巨石禦敵門,巷道之間打開門形成整體防禦,關上門成為單獨防禦,一條巷道,一座迷宮,關上巷門,如同關門打狗。由此見證,聰明的屯堡人把石頭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至。我們走在屯堡寨中,眼看的是石頭,手摸的是石頭,腳踏的是石頭,耳聽的是那首關於石頭魅力的民謠: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可是,當我們走進民居細細端詳,發現這裡的建築並不是一味的軍事功能的粗獷,細微處散發出濃濃的淮之南味道,最為典型的是雕刻。在門頭、花窗、木柱、柵門等木製品上,大都雕有不同的圖案,當然最多的還是蝙蝠(福)、梅花鹿(祿)、麒麟(壽)、喜鵲(喜)圖案。這是正宗傳統的漢族風格,與我們的徽雕一脈相承。
我們一行踏著600年前的石板路,走向天龍屯堡的深處,走進天龍屯堡的歷史。在「沈萬三故居」,我終於尋找到明朝初年,因得罪朱元璋而被發配充軍到雲貴的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落腳地;在「驛茶亭」,我第一次品嘗用八種草藥熬製、當年為入黔官兵壯軍補身、避暑驅瘴氣的清香驛茶;在「九道坎」,我體驗到當年屯堡民居「兵民團聚,春耕秋練,家自為堡,尚賊突犯,各執堅以御之」的堅固和力量;在「同根碑」,我讀懂了明初張、陳、沈、鄭四大姓入黔始祖戍邊屯田的艱辛和貢獻;在「天龍學堂」,我撫摸著屯堡建築傑作和屯堡文化傑作,感知到屯堡人的偉大和屯堡文化的魅力;在「鄭家大院練兵場」,我看著稱之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精彩表演,想到了與地戲同曲同工的淮河之南的儺戲……
在天龍屯堡深處,我脫離了導遊和同行人,獨自一人在「鳳陽漢裝作坊」追根溯源。鳳陽漢裝作坊是一個大院落,院內一派安徽鳳陽的風情。這裡既是作坊又是展室,也是住家。在農具展室裡,我看到了熟悉的鳳陽農具——犁、耙、水車、鐮刀、石磙、風車、碓窩等等。這些農具的造型和功能我不但熟悉,有的我當年幹農活時還使用過。農具展室旁是漢裝展室,裡面的展品主要是紡紗車、織布機等紡織工具和系列漢裝成品。這裡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紡車和織機,陌生的是在今天鳳陽已經失傳的「鳳陽漢裝」。漢裝展室前幾位身著「鳳陽漢裝」的老年婦女,正把親手製作的屯堡特色旅遊紀念品——尖頭繡花鞋擺到案板上出售。關於屯堡婦女服飾,《安順府志》這樣記載:「婦女以銀索綰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妝也。」史料告訴我們:屯堡婦女的裝飾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時間雖然過去了600多年,但今天的屯堡女人們仍然保持著600年前的「鳳陽妝」:梳著「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的「三綹頭」髮型,上面插著長長的銀簪,戴著大大的銀耳環,年輕的已婚婦女包白帕,老年婦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繡著花邊的藍色大袖長衣,腳穿尖頭繡花鞋。這樣的裝束,現在在鳳陽已成「奇裝異服」,失傳了,屯堡的女人們卻一穿就是600多年,並且工藝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其中既有對江淮一帶漢族正統裝束的固守,更有對家鄉鳳陽的思念和「回家」的期盼。這些身著「鳳陽漢裝」的女人們,既是屯堡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又是「鳳陽漢裝」的傳穿人,也是明代服飾的活資料。
我一邊欣賞著繡花鞋,一邊與老人們談心。當我問起她們的老家,有的說祖先是隨傅友德南徵留下戍邊屯田的軍士,老家在安徽鳳陽;有的說祖先是從南京過來的。當我繼續詢問時,一位老人好奇地說,你的口音怎麼和我們差不多呢? 我也聽出她們話語中的「江淮口音」,便對她們說,我就是朱元璋老家那邊人。她們馬上高興地說,我們是鳳陽老鄉。然後接著問我,老家人還穿我們這樣衣裳嗎?我怕如實回答刺傷她們的心,立馬調換話題,問起繡花鞋價錢來。我生怕說出真實而動搖她們600多年來對家鄉風俗風物的固守和思念。
走出「鳳陽漢裝作坊」,我沒有繼續向前,而是重蹈覆轍,走回頭路。沿著溪水,踏著石板路,看著成片的石頭房子和高高的石頭碉堡,撫摸著家家戶戶的瞭望窗和牆上的梭標孔,與身著「鳳陽妝」屯堡人緩緩同行,仿佛行走在江淮古鎮,仿佛回到了600年前……
這裡大明遺風仍在。這裡有600年永不變的神秘文化……
天龍屯堡古鎮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