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唐朝的「怪異美學」
唐朝,一個繚亂競豔的時代。前所未有的開放風氣,溫潤富足的物質條件,不僅造就了盛世奇蹟,也培孕出了一批豔冠卓群的前衛女性——她們醉心於風月花事,用日新月異的妝束裝點自己,不惜一切代價競逐潮流風尚。
唐朝女性有多愛美?
當普通少女們「為愛痴狂」時,唐朝女性們正在為「美」發愁。
《朝野僉載》中記載:「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遺。」說的正是,武則天期間,女子們為了爭相做出最美的衣裙,不惜將山林中的奇禽異獸趕盡殺絕,以尋找稀世珍材。這霹靂手段,絲毫不遜於掠奪良家婦女的昏君庸官。
唐 「段簡壁」墓壁畫臨本
若說從前女子們愛美,還秉持著「女為悅己者容」的取悅心態,到了唐朝,尤其是武則天執政時期,女性對美的追求,則已經到了「明目張胆」的地步。唐玄宗繼位後,對於盛行於女性間的奢靡風氣實在看不下去了,開元二年的一道命令,宮中的綾羅綢緞便付之一炬。
武則天像
但是,大火雖燒毀了衣物,卻澆滅不了女子們心頭蠢蠢欲動的愛美之「火」。在往後的歲月裡,比起美麗的小裙子,她們還發展出了更多令 人匪夷所思的裝扮,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來,也無比地超(ɡuǐ)前(yì)。
到底是什麼樣的妝束,令唐朝女子不顧文人的微詞、帝王的禁令,始終如一地堅守在追求時尚的第一線?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朝,探索那些 令人上癮的「怪異美學」 吧。
裙幄
在唐玄宗多年的勵精圖治下,大唐迎來了「開元盛世」。 國力得到大力發展的同時 ,女子們的身材也日益橫向發展。
唐 西安郭莊韓休墓壁畫(局部)
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墓 《舞樂圖》
同樣是起舞的女性形象, 韓休墓壁畫中代表開元時期的女性,比起《舞樂圖》中代表武周時期的女性的頎長,明顯更為豐腴圓柔。 唐朝「 以胖為美 」的審美,正是在這個時期形成。
在慵懶的盛世光景裡,這些唐代胖妹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坐等發福。
她們在圓滿如月的臉頰上塗上紅妝,後發鬆垂至肩頸處結成小髻,再披上一件寬鬆的裙裝。這裙裝由全幅布料拼縫成片,腰部打上褶襉壓成一段裙腰。 寬裙 由此成為了一種潮流。
不過,如果只是因為這種裙款式較為寬鬆就被列為「怪異」的時尚,未免有點名過其實。 《開元天寶遺事》 中有一段對於此裙的描述:「 長安士女遊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 」
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
長安城中的士女遊春尋芳,在遇上名花駐足觀賞時,往往棄帷幕不用,而是將自己的長裙解下,插在杖杆上作為帷幕。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種由裙而來的屏障稱為「 裙幄 」。
若真如上述所說,這裙的寬度,怎麼說也得有小半張床單大了。將它套在身上,豈不是把自己當成了移動的衣架?現代女孩們的長裙再飄逸,遇上唐朝女子這一件席地的寬裙,恐怕也要相形見絀了。
啼眉妝
聽說過笑唇,你聽說過「啼眉」嗎?
中唐時期 ,流行著這樣一種妝容——女子臉上略施珠粉,或全然素麵朝天;兩道細細的眉毛耷拉下來,畫作「八」字;臉頰上兩道斜紅與面妝融合,似淚痕;紅唇以烏唇相代,配上向外墜下的垂髻。整個妝面若皺眉欲啼,極度悲戚,故而稱「 啼眉妝 」。
白居易在《時世妝》中,詳盡地描述了這種裝扮:
《時世妝-儆戎也》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
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
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
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
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
時世妝仿妝(圖片來源於中華遺產 2019年第04期 )
唐 河南安陽趙逸公墓壁畫仕女
這種粗獷的化妝方式來自西域,在此之前,女子們崇尚的 還是「 青黛點眉眉細長 」的小清新風格。也許是戰亂的紛爭、社會的動蕩,致使她們想要追求更加誇張、大膽的妝容,以契合自身的處境。
白居易 無法抵擋廣大女性們的狂熱,只能寫詩暗諷,將城中大肆流傳的啼眉妝暗示 為亡國之象。從客觀角度評說,無論女子們的妝容如何誇張,也只是一種個性化的追求,並不能和 國家興亡扯上關 系。但不可否認,唐朝的啼眉妝的確有違美感,並帶有一絲瘮人的意味。
近些年來,影視劇中出現的那些古代裝扮一度讓觀眾大跌眼鏡,但相比起真實的歷史中上演的林林總總的怪異時尚,大概也只能算是「以小巫見大巫」了。
鬧掃
自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貴婦圈就盛行一股「豐腴」風。這裙子是越穿越寬,髮髻也越結越高。
盛唐時女子 以慵懶的髮型搭配寬裙,鬢髮蓬鬆梳開撐起在臉畔,後發鬆垂至肩頸處再上挽至頂結 成尖尖小髻 。
唐玄宗時期的 女性形象
中唐時期 ,一種名為「 墮馬髻 」的髮型開始流行,原本結於頭頂的團狀髮髻偏向一側微微垂下,呈似墮非墮之狀。
《揮扇仕女圖卷》中梳墮馬髻的女子
本來這小小「墮馬髻」,垂在一側也無妨,誰知俞到中唐後期,髻越「墮」越嚴重,直到整個頭都像被安在一個腫脹的大饅頭中,其形態遠遠超過了正常人能夠接受的審美範疇。
唐張氏女 《夢王尚書口授吟》 中「 鬟書鬧掃學宮妝 」一句,將這種浮誇的髮型指為「鬧掃」。
微微一笑很像鬼......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止語庭除
還記得前面的啼眉妝嗎?再看看現如今的「鬧掃」髮型,兩者搭配在一起,簡直鬧心。元稹終於按捺不住了,在 《敘 詩寄樂 天書》 中憤然道:「 近世婦女暈淡眉目,綰約頭髮,衣服修廣之度及匹配色澤,尤劇怪豔 。」最後四個字,妥妥道出了作者的心聲。
然而寫了詩,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女子們追求潮流的勢頭依舊不減。於是,他只好放低姿態,又暗自作了一首 《有所教》 以示告誡:
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
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
這大意就是說:「姑奶奶們啊,求求你們別折騰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了,你們想追求潮流,也要看適不適合自己啊!」這字裡行間的苦口婆心,可以說非常誠懇了。
只是,被潮流蒙蔽了雙眼的女孩兒們真的能聽進去嗎?
高鬟危鬢
答案是,不能。「鬧掃」風氣過後, 女子們的「愛美」行為非旦沒有適可而止,而且變本加厲。 坊間宮廷 又相繼出現了許多奇裝異服。
比如,用極為奢侈的金碧珠寶點綴而成的「 百不知 」頭飾,它由唐代的「插梳」傳統發展而來,直至演變成「 滿頭行小梳 」的風尚。
古畫中的「插」梳女子
比如,相較「啼眉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血暈妝 」,剃去眉毛,在眼睛上下畫出三四道紅紫色長橫,如凝滯的淤血一般。
唐代「血暈妝」
再比如能戳死人的「 錐髻 」,盤發於頭頂結成高髻,直插雲霄。
梳著高髻的女子們
然而,這些時尚統統都沒有中唐晚期出現的「 高鬟危鬢 」來得詭異。西安韓家灣唐墓出土的壁畫,生動地還原了當時女性的儀容儀態。而最奪人眼球的,要數她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髮髻。
唐 陝西西安韓家灣唐墓壁畫
唐代詩人段成式所作的 《戲高侍御》 戲笑當時的女性:「 自等腰身尺六長,兩重危鬢盡釵長 」。其中的「危鬢」,就是指此等炫目的髮型——高大的鬟髻以簪釵挑起,直豎頭頂,鬢髮分成兩重,用長簪長釵在臉畔撐開。
大概是為了配合這種新式的爆款髮型,一種濃黑的 八字眉妝 開始風靡,一時之間,女子們「新妝拋舊樣,爭畫黑煙眉。」
妝面有了,服飾也必須跟上,大袖寬達三、四尺的 絞纈團花大袖襦 、 紋綾曳地長裙 出現在女性們的身上。 遠遠看去,仿佛是斥巨資打造的「重金屬女團」,下一秒,就要脫口而出一段引爆全場的rap。
禁令
自盛唐而起,至中唐愈演愈烈的「怪異時尚」,到這裡真的應該消停消停了。
忍無可忍的 唐文宗 在太和二年頒布禁令:「 應諸道進奉內庫,四節及降誕進奉金花銀器並纂組文纈雜物,並折充鋌銀及綾絹 」,禁止皇室採用奢華的面料製衣。接著,又將此制度推及官員與貴戚。
就是自家的女兒,文宗也不放過,他煞有介事遣內官到公主府上,挨個宣旨:「 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 」。
許是摸清了皇帝的心思,沒過幾年,相關部門制定的一系列針對女性時尚的規範條例,就在全國上下實行:
「大和六年(832)右僕射王涯準敕詳度諸司制度條件等禮部式:
……婦人制裙不得闊五幅已上,裙條曳地不得長三寸,襦袖等不得廣一尺五寸已上。
婦人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甚乖風俗,頗壞常儀,費用金銀,過為首飾,並請禁斷,共妝梳釵篦等,伏請勒依貞元中舊制,仍請敕下後,諸司及州府榜示,限一月內改革。
又吳越之間,織造高頭草履,纖如綾谷,前代所無,費日害功,頗為奢巧,伏請委所在長吏當日切加禁絕。其諸彩帛縵或高頭履,及平頭小花草履,既任依舊,餘請依所司條流,準儀制令。」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八•準敕詳度諸司制度條件奏》、《冊府元龜·立制度》)
然而,君王的一已所倡導,終究抵不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嚮往。晚唐壁畫中出現的大量 廣插釵梳 、 大袖長裙 的形象,依舊透露著女子們對於往日潮流的念念不忘。
北宋 佚名 《仿周昉宮妓調琴圖畫蕊》
連綿的戰火覆滅了唐朝,只有女子們恆久的愛美之心和幾抹殘存於壁畫中的奇妝異彩留了下來。我們或許無法再去評判什麼,畢竟,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氣質與風華。 而唐代女性們之所以能如此肆無忌憚地打扮自己,也從側面反映了 大唐包容的社會風氣以及女性生活的自由度 。
如今,我們提倡穿衣自由,可是偶爾畫個自己喜歡的「哥特妝」卻要被攔截在地鐵外。相比之下,唐朝女子可幸福多了。
(圖片來源於博物館丨看展覽及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