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是什麼樣的?
其實
它們還可以這樣
文物萌起來盡顯潮範兒
「文物潮我看,古潮今亦潮」
今年央媽推出的爆款視頻節目
《文物「潮」我看》
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文物「潮」起來
誰也擋不住
新一期節目中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
親自上陣導遊
和《新聞聯播》主持人李梓萌一起
從北京永定門出發
沿著中軸線
打卡著名地標和文化遺產
文博圈最潮的「老單」
和央視顏值擔當
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一條長約八公裡,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梁思成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這樣描述過北京中軸線,那麼它的起點在哪呢?
北京中軸線的起點在哪?
永定門
是北京老城中軸線的南端點
寓「永遠安定」之意
來源:喜仁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第一站
單霽翔帶著我們來到了永定門
這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進了永定門
才算來到北京城
有了外城城垣的保衛屏障
北京城便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封建統治者便不斷加強
內城的政治功能
而將商業、文化設施逐步移至外城
清朝時
北京內城外南部成為商貿區
還有不少達官顯貴居於此處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
全長達7.8公裡
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
古代城市軸線
中軸線
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
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生命線
凝聚著這座城市文化歷史發展的精髓
老北京城原有四道城
從裡往外的順序是
第一道宮城
(也稱為紫禁城)
第二道皇城
第三道內城
第四道外城
外城建於明朝定都北京140多年以後。原本計劃外城為四面之制,外包京城,呈一「回」字形格局。但由於當時財力的限制,不得不縮減規劃,實際僅完成了城南一面。最後北京城的格局就成為了「凸」字形。
如今
中軸線仍在不斷成長
在北京新的規劃藍圖中
這一令世人讚嘆的城市景觀
再次向南北兩側延伸
連接北起奧林匹克公園
南至南五環外的廣闊地區
成為集中體現古都保護和城市發展的
一條新軸線
Q:你知道中軸線有五個1500米的序列嗎?
5X1500≈7800
北京中軸線5個1500米
每個都不一樣
中軸線有哪些組成?
中軸線上建築有什麼特點?
節目中
跟著單霽翔「潮」看中軸線的秘密
從永定門到天橋
是中軸線的第一個1500米
兩側樹木一字排開
莊嚴肅穆
原先的祭祀場所
現在儼然成為中軸線南端的生態序列
Q:皇帝坐在龍椅上,前面有幾座門?
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中華門(大清門)
這是天子五門對應分隔出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這就是「三朝五門」
再往外是內外城的兩座大門
正陽門城樓+箭樓
永定門城樓+箭樓
一共九座門
Q:天橋的橋在哪兒?
天橋
本是供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
後經多次改建後拆除
但是「天橋」作為地名延續至今
並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彩蛋:老單兒時的記憶
老單兒時
(0-6歲)
就住在天橋附近
讓我們聽聽他的回憶
敲臉盆、舉旗杆除四害——麻雀
下大雨街上漂西瓜
老百姓的生活鮮活展現在我們眼前
天壇和先農壇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壇八廟一口鐘」
先農壇和天壇分布在南中軸線的兩側
是北京中軸線的核心構成要素
充分體現著
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的深厚內涵
來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網站
Q:為什麼天壇不在中軸線上?
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這樣描述古代都城的布局
北京就是按照這樣展開
重要的壇廟建築一般都在中軸線兩側
對稱分布
為什么正陽門是
「京師九門」之冠?
前門樓子九丈九
四門三橋五牌樓
老北京內城有九個門
惟有正陽門箭樓開設了城門
只有皇帝出入時才開啟
清朝時施行滿漢分住
內城只允許滿族人和皇宮貴族居住
且不得開辦娛樂場所
由於靠近六部
正陽門
是漢人官員、各地舉人
進京趕考必經之地
因此很多店鋪、戲館、會館等
在正陽門附近聚集
商業興盛、市井繁華
從天橋到正陽門
是中軸線的第二個1500米
北京城的經濟序列
為什么正陽門是「京師九門」之冠?
正陽門箭樓有幾個箭窗?
前門火車站的鐘樓原來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說正陽門
連接了北京城市的近代史?
……
知識點太多了
跟著「老單」都來不及記筆記
歷史上的天安門、故宮
是怎麼樣的?
進了正陽門就是內城
也是中軸線的第三個1500米
都城的政治序列
從皇權的象徵
到人民的廣場
歷史上的天安門是怎麼樣的?
什麼是「左祖右社」?
如今的「社稷壇」和「太廟」
是怎樣服務人們的生活?
節目中老單和李梓萌
還經常和觀眾出題與互動
中軸線是成長的
中軸線要如何申報世界遺產?
中軸線如何保護?
申遺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細節
我們聽老單一一解答
Q:北京的一環在哪裡?
你知道北京的一環和0環嗎?
從老單的講述中
我們才知道
曾經還有一路公交車內環專線(一環)
故宮和景山是一體的嗎?
作為古都的核心
紫禁城到景山是第四個1500米
這裡是北京的文化序列
故宮是如何從紫禁城轉變為故宮博物院?
景山原來和故宮是一個整體嗎?
故宮人如何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21世紀?
老單為故宮守門七年零四個月
600歲的故宮變得更「好玩」
我們跟隨老單的腳步
爬上景山
作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園囿
景山以前有山嗎?
景山上的五個亭子是什麼時候建的?
老單還在景山放出彩蛋
今年已經寫了六本書
比如
《大運河飄來紫禁城》
故宮故事又上新了!
在景山上
我們不僅能聽到「景山的前世今生」
還能了解到老城的原來風貌
站在老城的制高點
我們再聽老單好好介紹一下故宮
「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宮殿,這是全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這裡還收藏著最豐富的古代中國的文物藏品——1,863,404件/套……」
老單看著故宮的「背影」
如數家珍
北京中軸線的北端在哪?
北京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是哪一個
跟著老單的腳步再去找找答案
城市的發展
既要過現代化的生活也要保持傳統的景觀、傳統的風貌
這是一個非常智慧、循序漸進的過程
老單比喻這是一個「繡花式」的工作
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
北京的舊城改造是可持續的有機更新
從景山到鐘鼓樓
是中軸線的第五個1500米
首都的生活序列
鐘鼓樓在古代有什麼功能?
老單記憶中的鐘鼓樓是怎麼樣的?
古代有哪些計時報時的方法?
最後老單帶我們來到了鼓樓
在通關文牒上蓋章打卡
給中軸線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節目的內景部分,相聲演員高峰 、欒雲平暢聊天橋曲藝文化,帶我們尋找藏在相聲裡的老北京生活。
如此壯美的中軸線
乾貨滿滿的精彩講解
你心動了嗎?
掃描海報二維碼
跟單霽翔一起「潮」看中軸線
第七期
一根中軸線穿越京城八百年
▼
資料來源:文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