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華僑華人推動馬來西亞經濟發展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吉隆坡7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  趙博超  王大瑋)在東南亞諸國中,馬來西亞是與中國具有很深淵源的國家之一。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中國人遷徙至此,而明朝鄭和在完成他七下西洋的壯舉過程中,有五次在馬來西亞名城馬六甲停留,因而在此流芳百世。

如今,鄭和的功績已經升華為一種精神,激勵著中馬兩國人民向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學習,繼續弘揚愛好和平、勇於開拓、開發交流、敬業獻身的「鄭和精神」。

隨著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構想,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中馬合作更加煥發生機和活力。作為該國的第二大民族,馬來西亞的華人族群秉承鄭和精神,為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慶祝2014年中國農曆新年的致辭中說,該國政府的轉型計劃需要華人的支持,特別是那些有著出色企業經營能力的華人。近年來,馬來西亞的華人發揮聰明才智,在各行各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根據相關統計,約佔馬來西亞總人口24.6%的華人族群在該國的經濟與商業領域中佔據主導地位,也是對國家稅收貢獻最大的族群。在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的2014年馬來西亞富豪榜前10位中,華人佔據多數。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學者、馬來西亞總理前政治秘書胡逸山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馬來西亞華人對本國經濟的貢獻自古以來就是全方位的,涉及農、商、工、科等各領域。最為可貴的是,馬來西亞華人絕不是關起門來做生意,而是與當地其他各族同甘共苦、攜手努力,讓大家皆能受惠。

他說,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經濟地位是幾代人發揚勇於開拓、敬業獻身的精神,在付出無數艱辛與努力後取得的成果。他們從一無所有、背井離鄉,憑藉令人嘆服的開拓精神和辛勤勞動,不僅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紮下根來,還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馬來西亞海鷗集團創辦人陳凱希就是發揚鄭和精神取得成功的華人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當過工人、割過橡膠、擺過地攤、修過自行車……用他的話說,迫於生計,能賺錢的行當他幾乎都做了。

面對人生和事業的困難和沉浮,陳凱希沒有消沉,沒有氣餒,而是把苦難艱辛的日子作為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好機會,並勇於投身商海,充分發掘了自己在經商方面的才能,建立了主營保健品的海鷗集團。

經過近40年的努力,今天的海鷗集團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最著名的中國保健品銷售公司,不僅幫助解決當地的就業,也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成為華商推動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佳話。

相關焦點

  • 綜述:海外華僑華人堅決反對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綜述:海外華僑華人堅決反對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  新華社記者  針對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近日作出的所謂裁決,海外華僑華人普遍認為仲裁案是個鬧劇,並對非法裁決表示堅決反對和譴責。寮國中華總商會執行會長姚賓表示,堅決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不接受、不承認所謂的裁決。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在泰國,重要經濟領域的資本控制者基本都是華人。泰國華人佔比雖然比其主體民族泰族人小得多,但是卻掌控了泰國絕大部分的經濟命脈。在對泰國產業和資本運作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為泰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引起了泰國王室對華僑華人的重視,以至於華人在泰國的地位很高。
  • 綜述:斐濟各界、華僑華人及中資企業盛讚中共十九大
    新華社蘇瓦12月16日電綜述:斐濟各界、華僑華人及中資企業盛讚中共十九大新華社記者 張永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嚴雋琪率領的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代表團15日分別向斐濟學者、新聞界、華僑華人及中資企業代表宣講了中共十九大精神
  • 中國大使中秋節前往馬來西亞唐人街看望華僑華人商家
    9月25日中秋節前夕,黃惠康大使攜夫人趙舒美前往吉隆坡茨廠街看望馬來西亞華人華僑商家。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會長洪細弟等當地華團代表陪同黃大使參觀考察。  黃大使一行冒著烈日與酷暑,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茨廠街頭與商家、小販一一握手,致以節日的慰問,並送上中國月餅,祝願闔家幸福、生意興隆。
  • 新書推薦|《馬來西亞檳城華僑建築》
    William Skinner)等西方漢學家在東南亞、香港臺灣地區等中國內地以外的地方開展華人社會研究。到1960年代,李亦園等人類學者「把海外華人社會當成中國文化的一個實驗室」,通過對馬來西亞麻坡等地華人社群的調研,希望「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社會組織在本土以外的環境中如何適應和發展」。
  • 關注華人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齡化——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變動分析
    海外華僑華人在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他們積極擁護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力推動了中國同沿線各國的友好合作,為將「一帶一路」打造成一條和平交往、文明交流之路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充分認識海外華僑華人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他們自身也在經歷著時代的變化。
  • 綜述:馬來西亞人士表示聯合申遺成功體現馬中密切聯繫
    新華社吉隆坡12月18日電綜述:馬來西亞人士表示聯合申遺成功體現馬中密切聯繫新華社記者林昊 王大瑋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
  • 海外戰「疫」:疫情之下,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都怎麼樣了?
    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表示,馬來西亞疫情已經渡過高峰期,但抗疫「尚未勝利」,呼籲民眾繼續嚴守「行動管制令」。疫情之下,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都怎麼樣了?出於公共安全和自身安全考慮,2020年清明節,馬來西亞眾多華僑華人在家祭祖。「相信祖先能夠理解和體諒,也一樣能收到我們的心意。」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說。實施「行動管制令」一個月,馬來西亞的抗疫成效已逐漸顯現。4月20日,馬來西亞一個月來首次單日無新增死亡病例。
  • 600萬華僑生活在馬來西亞,為經濟做出巨大貢獻,如今卻被刁難?
    在大家的印象中人們是比較喜歡移民歐美等國家的,但實際上歐美等國的華人還沒有馬來西亞多。馬來西亞雖然不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但這裡的華人數量是不少的,據了解,馬來西亞生活著600萬華僑。馬來西亞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國家,這裡民風較為開放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在這裡生活,所以這裡華人多也不奇怪。
  • 馬來西亞10大富豪中,憑什麼華人獨佔8席!
    馬來西亞2015年富豪榜前10大富豪中,有8位是華人,華人郭鶴年以113億美元,第10次高居榜首。富豪排行榜可謂馬來西亞經濟版圖的縮影,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除了普遍比較富裕、社會地位較高外,馬來西亞華人還有以下特點:身居海外,心繫祖國。從明朝時期,馬來西亞華人就自中國福建、廣東一帶遷徙而來。雖然久居海外,但馬來西亞華人一直心繫祖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成立南洋華僑籌販祖國難民總會,號召華僑精誠團結,出錢出力,支援抗戰。
  • 菲律賓有多少華人華僑?
    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統計,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已有6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98個國家和地區。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華僑華人的85.5%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600萬)、泰國(465萬)、馬來西亞(509萬)三國就有1574萬人,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多。那麼,菲律賓有多少華人華僑?
  • 關注馬來西亞沙撈越區域華人社會
    馬來西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作為東協中經濟比較發達的成員國,馬來西亞同中國的交往十分密切,中國曾連續多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而沙撈越州,又稱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中面積最大的,也是伊班人、華人和馬來人等27個族群的聚居地。
  •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四海同春」全球華僑華人春晚播出
    中新社長沙1月26日電 (劉曼)身穿中國傳統服裝、騎著高頭大馬迎娶新娘,再用「稱心如意」挑起蓋頭……25日晚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2020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晚會(以下簡稱「華人春晚」)上,熱衷中華文化的美國小夥羅森虎現場分享了與妻子秦蘭婷的中式婚禮。
  • 長白山粉雪節東南亞華僑華人專場推介會在我區召開
    長白山粉雪節東南亞華僑華人專場推介會在我區召開 2020-01-02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人華僑參與一帶一路系列研究:汶萊篇
    作者:陳琮淵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威明 臺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在農業方面,汶萊政府為了加強農業領域的生產力,以稻米、牲畜養殖為發展重點項目,致力擴大生產規模,推動技術主導的生產模式。汶萊華僑華人:佔總人口比例在東南亞第三,但影響力相對較弱汶萊古稱渤泥國,和中國貿易互動由來已久,宋元時期已有中國客商在汶萊駐留的記錄。
  • 華人華僑如何參與一帶一路系列:泰國篇
    原標題:華人華僑如何參與一帶一路系列:泰國篇 編者按:中國向國際社會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迄今已確定了65個沿線國家,一個全新的貫穿亞非歐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漸成形。在這一划時代的歷史進程中,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憑著其獨特的身份定位及資源優勢,必將成為建設「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力量。
  • 大馬三博物館合作 致力傳承華人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中新網9月2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日前,馬來西亞務邊歷史文物館、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金寶歷史文化館舉行聯盟合作備忘錄籤署儀式,希望為華人歷史文化傳承貢獻力量,並帶動霹靂州旅遊業及地方經濟增長。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 推動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再上新...
    12月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共同舉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中國著名僑鄉、僑批研究的前沿重鎮——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毅,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江門市領導利為民、王長青,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等參加相關活動。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等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僑批藏家齊聚一堂,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為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獻計獻策。
  • 泰國首部華人華僑史料彙編出版 記錄華人奮鬥史
    比及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邦,泰國華人華僑史卻一直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著述甚少,讓此間的泰華文化人引以為憾。《泰國華僑華人研究》最近的出版,可謂彌補了泰華社會不少有志於華人華僑歷史研究人士心中的一個缺憾。
  • "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東京召開
    中新社東京七月十六日電(記者劉敬師陶光雄)經過五個多月的艱苦準備,由日本僑界聯合主辦的「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新世紀東京大會」,今天在東京京王飯店隆重舉行。來自世界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六百名華僑華人代表前來參加。  會場懸掛著「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灣獨立;促進中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主旨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