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澳大利亞人在墨爾本建造了一座「中國城」,而這座「中國城」的原型就是四川的羅城古鎮。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稱羅城古鎮為「中國的諾亞方舟」。時至今日,這座古鎮居住著漢、回、彝、滿、藏、黎、苗7個民族的古鎮,仍保留著部分明清時代的人文風貌。
每天清早,四川省犍為縣羅城鎮的居民們都會在街市上的茶攤上喝上一口茶。羅城人愛茶,缺了茶,似乎生活也少了些滋味。
羅城鎮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具體時間為公元1628年,成形於清代,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了。
現在,鎮上的老街兩旁,雲集著幾十家茶館,無論男女老幼,古鎮裡的人們每天都會和三五好友聚到這裡,一張方桌,幾把竹椅,再沏上幾杯清香的茉莉花茶,帶著濃濃川味的龍門陣裡,鄉鄰之間的情誼便融化在了陣陣茶香中,化作了古鎮獨有的韻味。
喝茶是這座古鎮最淳樸的生活方式,連古鎮的名字都是從這茶桌上誕生的。
明朝末年,羅城還只是個小村莊,歐家和楊家是當地的兩大家族,歐家人經營著鹽、煤等貨物,楊家人則從事耕牛交易。楊家人善於經營,生意越來越好,逐漸在村裡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市集,為了方便往來的商戶,他們決定為市集取個名字,為了讓大家都滿意,歐家和楊家的掌柜琢磨了很久,卻始終沒有拿定主意。
一天,這兩家的掌柜相約來到街上的一家茶館喝茶,看著眼前絡繹不絕的茶客,楊家掌柜突然靈光一閃,他用手指蘸了幾滴茶水,在桌上寫下了一個「羅」字。其意是這個集市網羅天下客,喜迎八方人,歐家掌柜極為贊同,雙方就商定這個集市就取名「羅城」。此後,「羅城」這個名字,便隨著車隊商幫的口口相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個集市,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此經商發展。
羅城古鎮茶攤
幾年間,這個原本不知名的深山市集,就發展成一座商貿集鎮。但是,羅城鎮地處山頂,水源稀少,隨著人口增多,小鎮缺水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
明宗禎元年,一位從處地來的張秀才途經羅城,來到一間茶館,喝茶休息間,看到人們臨走前總要深深嘆上一口氣,仰起脖子把茶水喝得一滴不剩。張秀才感到十分奇怪,就向鄰座的一位老人打聽緣由。那位老人就嘆了一口氣,說羅城缺水啊。張秀才深思了一會兒,他就說了四句口訣:「羅城旱碼頭,客商難久留;若要不缺水,羅城修成舟」。四句口訣道出了羅城人最樸素的願望。
「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為了祈福求雨,古鎮上的人們一致推舉張秀才為領頭人,帶著大家拆舊屋建設羅城鎮。於是張秀才就把羅城的中心街道規劃成一艘大船的模樣。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有齊心協力的精神根本無法完成。當時,羅城的居民既有回族,又有漢族,雖然民族不同,文化也有所差異,但是,他們在改造羅城的過程中,卻不分彼此,通力協作。建鎮需要大量木材,回漢兩族百姓就一起前往,離羅城五公裡以外的鐵山伐木取材。
羅城古鎮民居
在眾人的努力下,不到三年,羅城的中心街道被建成了船型,人稱「船型街」。船頭高東,船頭後面建有一排涼廳,猶如船篷,四角寶頂的古戲樓位於船體正中,恰似船艙;西側的清真寺和東頭的靈官廟遙相呼應,好似船舵。別具匠心的設計令世人稱奇。
為了讓後人永遠銘記這段建鎮的歷史,人們把此事編成一副對聯,鐫刻在鎮上的石頭牌坊上:「羅眾志以成城,倚鐵峰,枕峨秀,跨八百裡巫雲,長驅五海;靈古今而作官,納優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樂,胞與萬方。」羅城人用自己的雙手,在無海無江,無水無河的大山深處,建起了一艘「大船」。這艘「大船」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承載著羅城人共渡難關,同舟共濟的精神。
羅城古鎮街道
船型街並不會真的帶來水,但卻為古鎮聚集了人氣。周邊鄉鎮的人們聽說羅城建起了一艘「大船」,紛紛前來看個究竟,隨之也帶動了鎮上商業的繁榮,小吃攤、雜貨鋪、茶館、飯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漸漸造就了這一方水土的市井百態和商業繁華。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古鎮的規模早已超出了「大船」的範圍,但船型街仍舊是羅城人最愛流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