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摘要] 中德安聯回復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未來繼續「以大中型城市為業務發展核心,致力於成為中高端客戶財務管理和風險保障的最佳保險公司」。
截至4月30日,外資壽險企業均發布了2018年年報,其中,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德安聯」)也在規定日期的最後一天披露。
中德安聯的外資控股股東安聯集團持股比例為51%,它與外資股東佔比51%的中宏人壽一起,成為繼友邦中國獨資經營之後,外資佔股超過50%的兩家企業。此後成立的合資壽險公司,外資佔比均未超過50%。
與此同時,2018年11月,銀保監會批准安聯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獲得外資保險在中國集團化布局的公司,而中德安聯總經理陳良亦是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公司中國籌備組負責人。
2018年年報顯示,中德安聯保費收入49.46億元,同比增長22.38%;淨利潤6.58億元,同比增長212.03%。在28家外資壽險公司中,中德安聯保費收入排在第12位,淨利潤排在第8位。
中德安聯回復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未來繼續「以大中型城市為業務發展核心,致力於成為中高端客戶財務管理和風險保障的最佳保險公司」。
保費收入增兩成
中德安聯1998年底成立,目前註冊資本為20億元,是歐洲壽險巨頭在中國組建的首家合資壽險公司,也是第三家在中國成立的外資壽險公司,前兩家分別是友邦中國和中宏人壽。
成立之初,中德安聯名為安聯大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股東為德國安聯集團(持股51%)和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2005年10月,保監會批准了安聯大眾股權變更申請,中信信託受讓了大眾保險的所持股份。
安聯集團於1890年始創於德國,已有129年的歷史,是世界領先的金融集團之一,涉足財產險、壽險、健康險到救援服務、信用保險和全球商業保險。2018年,安聯集團在《財富》世界500強列第38位,在保險企業中營收排名第五。
中信信託成立於1988年3月,實際控制人為中信集團。中信集團是一家國有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業務涉及金融、資源能源、製造、工程承包、房地產和其他領域,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位居第149位。
2018年年報顯示,中德安聯保費收入49.46億元,同比增長22.38%,增速遠高於國內壽險公司的平均值。
2018年,受到保險產品向「保險姓保、回歸本源」轉型的影響,中國的壽險公司整體增速僅為0.85%,而外資壽險公司整體增速則為9.98%。
對此,中德安聯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德安聯不隨波逐流發展中短存續期業務,在低利率環境下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加快數位化電子化進程,費用管控上開源節流等經營策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保費增速分化跟過去不同的發展風格有關。很多中資公司過去做理財較多,而外方股東母公司在所屬國過去經營歷史很長,基本上經營風格不像國內的一些公司,所以轉型對他們來說也有挑戰,但不是太大。」
中德安聯2018年淨利潤6.58億元,同比增長212.03%,其中投資收益6.93億元,同比增長32.37%。
對於投資資產分布,中德安聯在年報中透露,截至2018年底,固定收益證券和銀行存款是投資資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佔35%左右,約11%配置於基礎設施債權計劃等資產;權益類資產則設置了限額,普通帳戶亦未持有任何投資權益類資產,但投資連結帳戶投入了約1.9億元的種子基金,其中部分配置為股票型基金與股票資產。
此外,淨利潤增加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中德安聯變更了包括折現率、退保率、保單紅利假設等精算假設,導致減少2018年12月31日保險合同準備金1.32億元,增加稅前利潤合計1.32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中德安聯的經營管理層穩定。1955年出生的陳良,自2012年1月起出任中德安聯總經理至今。2014年,中德安聯扭虧為盈,並保持持續盈利至今。
安聯集團預計,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有望在2019年正式成立,陳良是中國籌備組負責人。
安聯的集團化布局
截至2019年,中德安聯在中國市場耕耘21載,銀行及郵政等保險兼業代理已成為其銷售的第一大渠道。2018年年報顯示,該方式貢獻保費佔比近56%,其次是個人代理、保險中介代理和公司直銷。不過,官網顯示,營銷員渠道是傳統核心渠道。
從壽險行業的整體看,個險保費貢獻比重從2016年的36%上升至2017年的50%,2018年接近60%;而銀保佔比一路下跌,2018年降至30%。
對於外資壽險的渠道方式選擇,朱俊生表示,這取決於他們是獨資還是合資,且與外方股東在本土市場的策略有所關聯。朱俊生進一步解釋說,美國監管體制有點類似於中國過去的分業監管,比較嚴格,再加上以州為主進行監管,導致美資的保險公司跟銀行合作的深度不如歐洲普遍。而歐洲的銀保市場佔比很高,歐洲的險企則可能基於本土經驗,複製到亞太地區。在產品策略上,中德安聯則瞄準中高端市場。
朱俊生分析,這也與全國網點的布局規模有關。分支機構較少的外資壽險公司,基本上定位在大城市中高收入的群體,但是中方股東較強的公司,可能兼顧得更多,不僅僅是定位在中高端。
目前,中德安聯有上海、廣東、浙江、四川、江蘇、深圳、北京、山東和青島9家分支機構,而湖北分公司正在籌建。
中德安聯的控股股東安聯集團的入華經歷可追溯到1910年,在中國的主要港口城市開辦保險業務。1980年代以來,安聯集團先後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港股00966)洋保險公司和中國平安(港股02318)保險公司籤訂了再保險和技術傳輸合作協議,成為首家與中國保險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的國際保險公司。除了在壽險上創辦中德安聯,安聯集團在中國還涉足財險領域,2003年成立安聯保險公司廣州分公司,2010年改建為安聯財險,如今已引入新股東,更名為京東安聯。
在健康險領域,安聯集團2014年與太平洋保險組建太保安聯健康保險。此外,安聯集團還在華開拓資產管理、救援服務、信用保險等業務。
安聯集團亞太區執行長邵多卓曾表示,「中國是安聯集團亞洲增長戰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