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誰知盤中餐嗎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劉邠(bin賓)(1022一1088);字貢父,號公非,新喻(今屬江西省)人。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進士,與其兄劉敞同年登科。歷任州縣地方官二十餘年。官至中書舍人。精於史學,為北宋著名史學家之一。曾協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主持漢代部分。詩風近於歐陽修。有《彭城集》。《雨後池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明鏡:承上「水面平」,比喻水面的明亮平靜。
楹(ying盈),廳堂前部的柱子。
詩人採用了一動一靜的對比手法,鑄造了優美的意境。詩的前兩句寫靜景。水明如鏡,好像經過「淡磨」。古鏡是用銅磨製的,要使鏡面明度高,必須細磨、輕磨、慢磨,在操作技術上要求極高。
鏡的明亮是從「照簷楹」三字表現出來的,說明鏡子的質地很好。
這幅靜景非常優美:雨後池塘,平靜無波,如鏡子一樣光滑平坦,屋字倒映其中。作者在這兩句詩中,將水面的「平」,池塘的「靜」,鏡子的「明」,有機地融合起來,把池塘的靜景寫得玲瓏可愛,水光倒影,動人心懷。
詩的後兩句寫動景,妙筆生花。平靜的池塘剎時間活躍起來。第三句先用「忽」字一逗,使第四句驟然生輝。
「忽」,說明情況變化之突然和迅速,平靜的池塘忽然動起來了。「垂楊舞」是春風吹來後的情景。垂楊搖擺起舞是從形態動作上描寫,在視覺上,它給人的動態感是十分強烈鮮明的。
更為精彩的是,詩人捕捉到雨後柳枝擺動時的生動細節,出奇制勝地寫道:「更作荷心萬點聲。」垂楊一舞動起來,便把柳樹上積下的雨水飛灑在滿塘荷葉之中,化為萬點雨聲,如同春風撥動了琴弦,彈奏出美妙的音樂。
這聲音從聽覺上給人一種動態感,一種美的享受。詩人不直接寫下雨時雨點落在荷塘中的情景,而是從雨停後的柳枝飄灑雨點這個角度落墨。
這一轉折,使得整個景色顯出新穎別致的畫面,變無聲的畫為有聲的畫。在意境鑄造上大大超過凡手。景物的變化,也給詩人的心境發生影響:先如一池平靜的春水,忽然間,好像有人撒下一把細沙,泛起漣漪,落到心靈的深底。
景物給詩人帶來一瞬間的美感,被詩人迅速地捕捉住,並以新穎的構思,形象化的語言,藝術地再現出來,詩情畫意,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