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老楊到北京參加一個聽力學的會議,需要乘坐飛機。
坐飛機時,老楊覺得耳朵發悶、疼痛,而且聽力有些下降,聽到的聲音變小了,頭也有點暈了。
老楊知道,這是因為航空性中耳炎。
眾所周知,大氣壓力是隨著海拔的高度增加而減低的。
在飛機上升或者下降,氣壓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中耳腔內外壓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會產生各種候群症,統稱為氣壓損傷。
傷及中耳腔的氣壓損傷,為航空性中耳炎。潛水、在低壓艙、高壓氧治療時也可發生。
△飛機下降時,引起中耳氣壓損傷
有航空性中耳炎的人,會覺得自己的耳朵有堵塞感,出現耳鳴、耳痛、聽力下降、頭暈等症狀,輕重不一。
另外,患者還可能表現為鼓膜充血內陷、鼓室積液或鼓室充血,甚至還會嚴重到鼓膜破裂。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鼓膜破裂可能會造成聽力下降,但並不代表會讓人徹底喪失聽力。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
預防航空性中耳炎,最簡單的方式是在飛機升降時,做吞咽、咀嚼、打哈欠等動作。很多航空公司都準備了口香糖,正是為了方便旅客咀嚼。
通過耳咽管的調節和人為地主動通氣動作,能夠保持鼓膜內外壓力平衡,避免耳部損傷。
另外,戴上飛行減壓耳塞,也有利於舒緩耳朵內氣壓不平衡而產生的不適。
航空性中耳炎不會自然痊癒,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也越簡單。
鼻部可以滴麻黃素等血管收縮劑;有鼓室積液、積血的人可以在無菌狀態下用鼓膜穿刺抽吸術;鼓膜穿孔者用消毒棉球塞住外耳道,保持乾燥;鼓膜不能自愈者可以採用鼓膜成型術。
如果有航空性中耳炎,應該及時就醫,暫時不要再坐飛機了。飛行人員退休後要配助聽器的,不在少數。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鼻竇炎、鼻咽部腫瘤、上頜關節咬合不良等的人,因為咽鼓管功能異常,特別容易得中耳炎,最好不要再坐飛機、潛水或者遊泳了。
另外,因為小孩子的咽鼓管還沒發育好,所以嬰兒和青少年坐飛機時容易耳朵疼。
一項調查顯示,60%的嬰兒在坐飛機時會感到耳朵疼痛,而成年人大概是30%。
另外,因為在飛機升降時睡覺,很難平衡耳朵兩側氣壓,所以最好不在飛機升降時睡覺。
題外話:目前坐飛機是可以戴助聽器的。在過安檢時,也無需取下助聽器等助聽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