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銘浩
一碗軟糯的燕麥大米粥,一份佐餐小菜。早飯時間,武警聊城支隊衛生隊內,飽受腸胃炎折磨的勤務保障大隊警勤中隊戰士尹昌興面前擺著自己的專屬「病號飯」。
「以往的『病號飯』雖然色香味俱全,但有時並不適合病人吃。現在的『病號飯』不僅好吃,營養也得到充分保證。」尹昌興對此深有感觸。
在該中隊食堂民主公開欄,筆者看到一張特殊的食譜,上面清晰標註著病情以及對應食物。
「不同病情對於食物和營養的需求不同,我們為此制定了病號專屬食譜。」對於食譜中的內容,炊事班班長白凡龍侃侃而談,「感冒發燒以清淡飲食為主,患消化道疾病則宜食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骨折要吃富含蛋白質和促進鈣吸收的食物……」
去年初,該支隊提出「夥食精細化管理要出實效」理念,堅持按標準搞供應、依制度抓管理,推進後勤夥食管理從食材擺放整齊化向食品製作科學化轉變,真正發揮基層夥食保障「能頂半個指導員」的作用。
在一次檢查中,該支隊保障處發現某中隊一名腹瀉病號面前竟擺著肉類食品,各中隊對於傷病號的一日三餐仍停留在「特殊關照,做好做多,上雞上魚」層面,缺少科學指導和對症飲食。
為此,他們邀請駐地醫院的營養學專家為基層衛生員和炊事員開專題講座,傳授相關知識。在嚴格遵守夥食管理相關規定前提下,針對各類傷病情,根據營養價值和採購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病號食譜。每周軍醫和炊事員還會根據傷病員身體情況調整食譜內容。
一名參加培訓的炊事員說:「病號食譜製作簡單,食材易尋,最關鍵是做菜有了科學依據,能為受傷生病的戰友提供更適合的夥食,讓他們早日康復,更快回歸戰位,我們打心裡高興。」
病號食譜實行兩個多月來,已經為10餘名傷病號提供了專屬的營養餐,獲得了戰友們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