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裡,我曾經在北京領略過,其人文風尚匯的特質是年輕人的最愛,可成都遠洋太古裡,專家卻批判其有失成都文化機理,沒有起到傳承和接續的作用。到底如何?專家的爭論或批判激發了我前往的熱情與動力。昨日,川東同學來蓉,在太古裡小聚。送走同學後,我獨自一人探訪了這個古老而時尚的地方。
來時已做足了功課,因此我選擇了從大慈寺東面小巷進入,看到其氛圍和人流,我想這便是所謂的慢裡了,因為業態趨於休閒,加之與千年古剎面對面,其高端時尚產業難以匹配。沒走幾步,就看見前方有一處水牌,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家休閒茶莊,美其名曰「東苑」,意即古剎東面之義,其經營業態,既迎合了成都休閒文化生態,也豐富了西洋商業文明內涵,因為裡面用餐點心多是西餐,尤其那宣傳語更富時尚味道,什麼「讓麥子愛上果實」「雅致別院裡的下午時光」,讀起來都那麼地有富有詩情畫意,誰說不讓人陶醉其中呢!
從東苑再往前走,就到了大慈寺大門,因為我的方位感很差,根本不知道東西方向,只好問了做環衛工作的大爺,才知道這是大慈寺的南門。南門上方貼有「古大聖慈寺」幾個描金大字,大門兩邊還各有一扇小門,左邊門上貼著「真解脫門」,右邊寫的是「大光明路」,這一門一路,玄機甚多,至少極富哲學思想。南大門上還掛著一副對聯,上聯寫的是「第一業林名聲揚震旦」,下聯是「無雙辭書精妙譽敦煌」。我算是個文化愛好者,自然要研讀一番,因為我想從中找到其誕生密碼,這是我這個人最愛做的事,即一切事情都要弄得一清二楚,心裡才會亮堂明了,不然心裡總會惦記著。
南大門正對著的是漫廣場, 慢廣場也叫大慈寺廣場,因為古剎文化是這個廣場的核心。廣場上的這塊碑,就是古剎的遺存,古樸的石面上刻著字,前面是「壽福祿」,後面是「阿彌陀佛」,這古剎文化遺存,顯然被打造者原滋原味地保留了下來。這也是命名大慈寺廣場的由來。我在心裡這樣想。廣場四周都是店鋪,賣保健品的,賣手機裝飾品的,賣各式各樣服裝的……你想要什麼,好像都能在這裡找到。因此,我無意去探究這些,倒是 在廣場的西口,有一座高高聳立的塔吸引住了我,我走進塔身細細地觀察研究了一番,但找不到它的由來,尤其急於想知道它的名稱,就像人一樣,要進入我的文章中,它總得有個稱呼才行。於是,我一連問了三個人,既有遊客,也有附近的店家,可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到是有位大媽路過,她見我急切地打聽著,便主動給了我個準確的答案,它就是書塔。大媽一講,我心裡恍然大悟,因為在洛帶古鎮,我早已見過這樣的塔。
穿過慢廣場,經過一條商業動線,我就來到了東廣場。 東廣場與慢廣場相比,反差特別地大,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個文化,一個商業;一個內斂,一個張揚。 比如東廣場二層樓上的「翠園」,就特別地精緻,透明的落地窗,讓遊客遠遠地就可看見裡面消費的客人,尤其是夜色中靜謐的享受,總有一種撩撥心弦的動感,不自覺地會增強你前往消費的動力。在國際化大都市裡,這種開放式的商業營銷理念,也給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廣場上,燈光下,父母與孩子抱著大黃鴨遊玩的場景,同樣賦予了東廣場靈動的色彩。不過,東廣場有沒有音樂噴泉,有沒有其他文化元素,在我極力收索的視線裡,是丁點兒都沒有發現的。倘若如此,那它除了空間架構的設計外,就僅僅是個商業的演繹場了。我沒有說資源浪費的話,因為我喜歡這樣的思維,有時候資源本身都不應一次性消費掉,要懂得給自己留足空間。
從東廣場出來,我沿著南北動線前行,這光與影的魅力,使夜晚的太古裡特別迷人, 就在光線有所放暗且離大慈寺東邊很近的地方,開設了一個書店,取名為「氣味圖書館」。看到這店招,都讓我無法停下腳步,好奇感使我徑直到了館內。走進去一看,全是香水,頓感奇怪,不是說的是書館嗎?咋沒有看到書的影子呢?於是問服務生,她特別興奮地告訴我,我們這裡不是賣書的,其實就是香水店。這時,我才幡然大悟,因為前幾天我在《中國文化報》上看到過「會喝水的書」的新聞,其意不是在賣香水,而是在給消費者傳授有關香水的知識,當然也不會放棄賣香水賺錢營生。客觀地講,這是一種創意的表達而已,與賣香水沒有本質的區別,但與香水店的店招就大不一樣了,至少它又多了一層知識傳播的含義,更別說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體驗欲。
我走在這條動線上,第一次感受到了成都夜景的嫵媚,因為那些店家無不注重光的塑造,從而使得整條街都燈火通明,真有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感覺。再加上絡繹不絕的遊客,更是展示出來了太古裡商業打造的奧妙。 說到太古裡的商業,你沒有蓉城的生活,絕對會誤以為到了香港,因為這裡完全是英文店招,因而我很難叫出他們的名字,只能用字母記憶的方法來完成,因為二十多年沒曾用過的英語,現在基本上還給老師了。 比如benefit,這我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因此我專門進入店內考察了下,原來是賣飾品的,就以此來增強我的記憶與表達力。
再往前走,同樣是精緻的店招,同樣是不識的英文,同樣是人頭攢動。不僅如此,開發商別出心裁,在這裡有意識地架起了天橋,我理解為一種景觀,絕沒有便行的意思,因為這裡的空間不大,而且沒有橫跨的理由。但是,就這天橋,包括只有兩層樓的電梯,還有兩條曲線相互扭動的景觀,一起帶給了這千年古剎新的時尚。身入其中,會無意識地在你的腦海裡烙上國際化大都市的印跡。我想,這就是大師的思維與媒質的力量。
雖然緩步前行,但不覺來到了東裡的最北端。我看看時間,已經不早,於是繞大慈寺前往西裡,準備坐地鐵回家。當我在走進地鐵站口的時候,不由地回首望,那古剎的文化氣息,仍舊濃烈地朝我飄來,特別是四周高聳入雲的建築物,真正把太古裡的精緻感給完美地襯託了出來。因此,文化學者對其文化機理不適的批判,在我的腦海裡慢慢地淡化了,因為我覺得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尤其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理應與時俱進、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一句話,就是要開放包容,一同前往,絕不能脫離現實,讓自己孤立地成長,因為那樣會自然缺失養分的。後來也證明了我的看法,第二次前往時遇一攝影師,他在給我拍照後講,這是成都最時尚的地方,什麼高級的產品,高端的產業,高檔的服務,在太古裡都可以見到。源於此,我把已經定好的標題《時尚太古裡》,毅然決然地改成了《最時尚的太古裡》。看到最時尚的太古裡,我即興創作了一首打油詩:側身靠背大慈寺,攜手古剎同演繹;快裡慢裡太古裡,時尚醉在傳統裡。美女美景美如畫,中西合璧真神奇;隻身逍遙濃濃夜,哪管光陰漸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