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山位於江蘇新沂市南20公裡處。因形似奔馬而得名,它由峰山、鬥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等五座山組成,俗稱「五姊妹山」,古稱司吾山,亦稱吾山。馬陵山雖不高,卻重巒疊嶂,蘊幽藏麗,自古以來為「淮北 勝概」、「形勝之美稱於江淮」。也是古時歷代名賢託跡之區,是蘇北的遊覽勝地和佛教聖地。馬陵山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植物107科316屬521種,鳥類15目37科152種。西坡近山地帶有金剛石、重晶石礦等。
馬陵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山,名勝古蹟眾多,三仙洞、七真巖洞、龍臺、全潮律院、禪堂、司吾清曉、 龍泉 夜雨、翰林墓、乾隆行宮、司吾古國遺址等數不勝數。(此地原為司吾國)
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司吾山,留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 江山 秀幾分」的讚美詩句。傳說,多情皇帝老兒乾隆,還在馬陵山相識了一位當地的紀姓女子,因其美貌聰慧又才華橫溢,深得乾隆喜歡,最後還帶回了皇宮做了紀妃娘娘。當然,這些多情的傳說,雖不能辨其真假,但那美好的情意總是惹人浮想聯翩的。
說來也是奇特,乾隆曾經三次駕幸馬陵山,不光在此處找到一位愛妃,也對馬陵山的秀雅風景是讚不絕口,故而大筆一揮就賜名為「第一 江山 」。 新沂 市境內的馬陵山主峰僅91.8米,卻得到如此殊榮,一些不明就裡的驢友大跌眼鏡,難道乾隆爺也是醉了?
話說1752年春天,為「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乾隆開始了他的六度南巡,一路上跨高山,越大河,風塵僕僕來到 新沂 境內的馬陵山,舉龍目觀看,但見馬陵一小山,遠勢有千裡,左沭河右 沂水 ,夾脈而行,山自司吾矗起,旋伏旋起,斷續轉變,似串珠走馬,群雁穿雲,蜿蜒磅礴,中藏秀美。頓覺四野在望,心胸豁然。故而提筆御賜此山為「第一 江山 」。
馬陵山自古有「馬陵古道」之說。在這裡有一場經典的戰役——馬陵之戰,孫臏曾於龐涓對決於馬陵道。兩人均師從於鬼谷子,皆為滿腹經綸,後因龐涓妒忌孫臏學識過己,便設計將孫的髕骨挖去,從此二人誓不兩立,各為其主,龐涓為魏國軍師,孫臏為齊國軍師。同為兩國的軍師在馬陵山對決於戰前,智謀勝過龐涓的孫臏用「退兵減灶」誘使其上當,最後齊軍萬箭齊發,魏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這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及現代戰爭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孫龐鬥智馬陵道的傳說,黃巢起義的傳說,韓世忠抗金的故事,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的宿北大戰,陳毅元帥指揮部就設在風景區內的三仙洞內。
馬陵山如今被打造的非常適合遊覽,首先是整座山都是仙氣飄飄、仙霧繚繞,因為有用科技造霧來降溫,故而除了讓遊覽的人感覺非常舒適涼爽外,同時馬陵山也是一個非常適合拍人像的好地方。
霧在山間遊動,像畫家潑墨,使原來的山變成景,薄薄的雲霧籠罩著山峰,也籠罩著這些美麗的女子,做成了一幅幅丹青。這些縹緲的雲霧,仿佛是一幅碩大的寫意畫,從天際垂下,使得竹海似隱似現,泉水似凝似流。她不屬於那種「霧鎖山頭山鎖霧」的濃霧,使人喘不過氣來,也不是稀疏的讓人乏味的薄霧。她妙就妙在她的似隱似現,給人以神秘感,她妙就妙在她的寧靜而雅致,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她妙就妙在她的潔白而親切,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馬陵山還有一口 長壽 泉,當地百姓流傳一句話:「喝一口,能活九十九」。據說當年的孫思邈在治療當地瘟疫時,曾一度沒有良藥解方,百般無奈之下,來到馬陵山採藥,無意間發現了這處泉水,嘗起來甘甜清冽,飲後渾身疲勞消除,精神抖擻,趕緊用此泉水煎藥,治好了老百姓的瘟疫。後來孫思邈因長期飲用此泉水,活了10歲,而周圍飲用此泉水的老百姓也活到了90歲以上,故而這口山泉被人們稱為 長壽泉。 長壽 泉經過國家鑑定,確定其為低鈉、偏矽酸的優質礦泉水。
馬陵山的龍臺驛站,這裡南觀馬陵 山東 麓,北臨大龍溝核心景區,景點眾多,泉水潺潺,植被資源豐富,奇石地貌,四季美景如畫,是徒步健身、休閒養生的絕佳去處。馬陵山龍臺驛站作為馬陵山北環線的二建旅遊服務點,集餐飲、休閒、觀景及中轉等功能於一體,地產北環線制高點,是馬陵山北環線片區的中心點,南側為小橋流水的小龍溝,西側為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藏兵洞,東側為大龍溝沿湖棧道,而北側則為馬陵山彌猴園。
馬陵山漫山可見石階山路,形如羊腸,遍野多顯桃紅梨白,花香沁人,正值荷花盛開之際,綠莖纖纖襯託著粉尖白荷,再加上仙氣繚繞,疑似瑤池仙境,實在是美不勝收。
這樣的馬陵山在蘇北風景裡是極難得,既有著曠野與厚重,又有著秀美和潤澤,真是讓人流連忘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