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重慶時,我已多次聽人提及:在重慶,電梯上去十層,出來可能是平地,下了負三層卻有可能在山頂。待到親身體驗過,方知其言非虛,於是更覺神奇。
因城中青山繁多,重慶又有「山城」之謂。山多了,路就窄了。盤山公路迂迴曲折,似乎不少來重慶旅遊的人都有相同的困惑:明明瞧著就在跟前,要走過去卻得繞上很長一段路。城市與山並肩而立,生活在這裡的人可以居鬧市而不覺喧譁,處山林而不感荒涼,無疑是十分美好的。
兒時讀李樂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覺得他將山間小屋與自然的和諧寫到了極致,待到來了重慶,忽然發現,重慶人就居住在這空中樓閣裡。如果只作「到此一遊」,並不久呆,人們的行程大致相仿:洪崖洞,磁器口,解放碑,長江索道……即便如此,洞、碑、街、橋,不同的建築,仍將空中的、陸地的和水面上的自然與人文畫在了一張畫上,頗有味道。當然,最惹人牽懷的還是山。在重慶看山,風是嚮導,樹是嚮導,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也是嚮導。
重慶有很多的山,且這些山大多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仙女山、歌樂山、明月山、縉雲山、烏雲頂……理所當然的,這些山背後都有一個值得言說的故事。
仙女山上沒有仙女,卻給人「神仙居處」應有的感覺。舉目所見,藍天白雲,綠草茵茵,這風光入人眼眸,堪稱旖旎。遊客行於其間,居中有路,兩旁則是草場,草場裡有馬,馬與人四目相望,自顧自踱步而走,看起來比人還要悠閒一些。許是因為地勢的關係,此處的氣溫要略微低於其它地方,如若是夏日時節來,無疑是一個納涼的好去處。
草場的一邊有一座小小的山峰,遺世獨立,有仙者之風,菩薩之態,即為「菩薩坨」。菩薩坨看起來並不大,這從一個「坨」字裡可以覺察。圍觀的遊人倒是不少,熙熙攘攘的,聽導遊講解著相關的歷史典故。如果將山比作人,仙女山遠離鬧市,宛若小家碧玉,那麼南山處在鬧市中心,稱得上是大家閨秀了。
自古以來,「南山」一詞在人們心中有著極美好的寓意,雖然彼南山不是此南山,但詞語背後的這種美好是相通的。南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是一個風景區。它北起銅鑼峽,南至金竹溝,迤邐綿延處,有汪山、黃山、岱山、老君山、文峰山等數十座之多,當真可謂是奇峰羅列、重巒疊嶂。有山可依,便是坐看雲起的好地方。
既到南山,自然不得不說說聞名遐邇的「南山醉花」。據當地人講,原先的「巴渝十二景」裡就有它。光是聽說這個詞,便已有無限詩意湧上心頭,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幅讓人詞窮的美景——有山,有花,有酒,有人。詩人張棗曾將南山意象寫入詩中,他吟唱道:「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可是,南山上栽種的又何止一種梅花?茶花,玉蘭,櫻花,杜鵑花,無論哪一種花開時,都可得十分風光,都可教人流連忘返。
除了仙女山和南山,重慶的山還有許多。宋人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開篇寫道:「環滁皆山也」,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重慶也是一樣貼切。在重慶,山與城是一體相融的。人們遊覽山城,卻難得發現有山,初始不解,後來便明白了,因為山在城中,城亦在山中,早就不可分了。你也可以試試「聽山」。山上生草木,有草木自然會有蟲魚。流水淙淙,鳥鳴聲聲,風聲,雨聲,遊人的交談聲,從未像此時這般讓人覺得親切。
山城骨子裡應是安閒的吧,不然何以能給人一種悠悠然的情態?不信你看:無論城市的發展多快,生活的壓力多大,走進火鍋店,爐子裡生起火,架上鍋,屋外的種種就再也進不來了,鼻子裡只剩下濃濃的麻辣味道。假期有限,分明還未看夠,歸期已至眼前。然而人生就是這樣,來過,看過,一了心願,便已很好。就像白日裡坐纜車看江景,走了許多的路,排了很長時間的隊,才上車,相機尚未擺好位置,纜車就到了對岸。但那一眼,便可抵尋常時候的五百次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