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仙臺鎮:小產業助力大扶貧 家門口連著致富路

2020-12-12 河南頻道

6月26日,葉縣仙臺鎮大孫莊村室內一派繁忙景象,30多個工人正在忙著加工電子互感線圈。71歲的孫大圈用手輕輕一拉,一個互感線圈的一道工序就完成了。「這活兒輕,俺一天大概能拉200根,每根2分錢。俺是村裡的貧困戶,二萍說一根多給俺5釐,一天拿50多塊不成問題。」孫大圈一邊幹活一邊說。

孫大圈說的二萍是大孫莊村的媳婦,叫張二萍,今年31歲,常年在外打工,從事電子產品加工的活兒。今年9月初,大孫莊村村主任孫國生給她打電話,希望她能引回來一個項目,進行產業扶貧。張二萍二話沒說,當即就和公司老總協商,將公司加工互感線圈的活兒攬了下來,帶回村裡搞加工。

在老樊寨村產業扶貧基地,村黨支部通過「巧媳婦工程」,將浙江一加工服裝的項目引進回村,廠方負責技術培訓,提供原材料,並將加工的成品服裝回收,吸納附近10多個村的50多名留守婦女幹起了縫紉加工衣服的活兒,由廠方按月計件發放報酬,讓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月平均收入達1800元以上。

據了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葉縣仙臺鎮黨委、鎮政府組織引導各村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入駐,帶動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變「輸血」為「造血」,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方」良好局面。 (通訊員:焦萌 任曉卿)

相關焦點

  • 葉縣仙臺鎮甜柿子園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沿著葉舞路向東,仙臺鎮的南龐莊村,柿子園裡甜柿掛滿枝頭,微風一吹,帶著秋天絲絲的甘甜在微風裡蔓延,果實喜人,讓人心生歡喜。
  • 葉縣仙臺鎮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弘揚鄉風文明 助力脫貧攻堅
    10月27日,走進葉縣仙臺鎮婁莊村貧困戶王玉繞家,院內剛鋪好的水泥路通到門口,路兩旁的百日紅搖曳多姿……「這都是村裡的巾幗志願服務隊幫俺收拾的,生活在這環境中心裡可美了。」王玉繞說。王玉繞家與老伴一起生活,老兩口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沒有精力打掃室內外衛生。
  • 葉縣仙臺鎮:脫貧攻堅「巾幗」不讓鬚眉
    12月23日,在葉縣仙臺鎮大賈莊村,巾幗服務隊成員王玉蓮來到貧困戶朱先菊家中,幫助老人幹起了家務。 貧困戶朱先菊老人家中有兩口人,老伴時常外出。每當剩下她一個人時,她總是坐在門口發呆。時間一長,她話也不多,也不願和別人接觸。在得知情況後,參與志願服務的老黨員王玉蓮就主動到其家中,和她聊家常,講政策。
  • 葉縣仙臺鎮:牛羊養殖成富民產業
    近日,在葉縣仙臺鎮吳莊村瑞海養殖合作社看到,一排排標準化圈舍整整齊齊,3000多頭優良的羊群正在悠閒地吃草。「我們瑞海養殖合作社採取一年四季不空欄的強度育肥模式,今年預計出欄量達到1萬隻以上,年利潤200萬以上。」 瑞海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朝陽說。
  • 「化樹為糧」,河南葉縣仙臺鎮構樹種植肥牛羊
    10月29日上午,在河南葉縣仙臺鎮王老君村構樹種植基地,伴隨青貯收割機轟鳴作業,一棵棵枝葉茂盛的構樹連杆帶葉全株採收,粉碎後拋入運料卡車,銷往周邊牛、羊養殖場,青貯發酵成為牛羊增肥壯膘的可口「美食」。2015年,雜交構樹種植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2018年,河南裕構農牧有限公司投資3000餘萬元,在葉縣仙臺鎮柳樹王村建設構樹產業示範基地,按照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要求,集中連片發展構樹產業種植。
  • 葉縣:產業扶貧「拔窮根」
    該廠負責人孫幹超表示,會儘可能多地安排貧困群眾參與工作,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摘掉「貧困帽」,產業是根本。一直以來,葉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印發《葉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結合各鄉鎮貧困村的實際和優勢,按照「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項目」的發展思路,重點實施確定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加工業、電商流通和鄉村旅遊六大支柱產業,統籌謀劃、扶持引導、組織實施、強力推進,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 河南葉縣:「扶貧車間」生產忙 群眾就業穩增收
    6月17日下午,在河南省葉縣仙臺鎮豐王村村集體經濟標準化廠房扶貧車間內,假髮加工廠、電子電器加工廠的60多名工人在各自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忙碌著。葉縣工水連假髮廠負責人王小可信心滿滿地說。 「我是董寨裡,在扶貧車間幹的是折彎,一個月也有個兩三千塊錢。」葉縣仙臺董寨村王娟高興地說。 像這樣的村集體經濟標準化廠房扶貧車間葉縣共有91處,涉及仙臺、鄧李、保安、龍泉等11個扶貧開發重點鄉鎮,138個行政村,實現了20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9人,有效地鞏固了脫貧成果,確保群眾穩定增收。
  • 河南裕構農牧向平頂山葉縣仙臺鎮捐贈口罩6000個
    核心提示:「感謝河南裕構農牧有限公司給我們送來了口罩,感謝謝總在關鍵時候致富不忘回報鄉鄰,籌措資金購買捐贈的6000個口罩。」
  • 葉縣仙臺鎮南龐莊:夫妻雙雙返鄉共創業 造福鄉鄰助脫貧
    3月10日,在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扶貧標準化廠房,今年47歲的貧困戶留守婦女趙冬霞高興地說。「俺家是貧困戶,我今年都50多歲了,不出村就能打工,一個月還有2000多元掙,這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是韓盟這孩兒跑俺家叫俺來哩,說是照顧貧困戶。」吳二平激動地說。在龐莊村,說起韓盟、畢培培夫妻返鄉辦廠,讓留守婦女家門口掙錢的事,村民們讚不絕口。
  • 葉縣仙臺鎮香菇基地連夜裝菌棒 積極復工復產
    核心提示:2月18日,葉縣仙臺鎮布楊村當得知可以逐步復工復產後,村幹部便馬上聯繫鑫瑞隆公司,安排人員車輛去拉菌棒,準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大展拳腳。
  • 文縣:「小車間」連著「大扶貧」
    近年來,文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外引內建」實施「築龍強社」行動,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扶貧車間,挖掘縣域內及周邊縣區各種資源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取得了實效。「自山野菜扶貧車間建成使用以來,用工量都比較大,而且我們的工人大都是當地的貧困戶、留守婦女。
  • 葉縣仙臺鎮:提升鄉村面貌 助力脫貧攻堅
    12月10日傍晚,葉縣仙臺鎮閣老吳村村民趙青娥說。不遠處,廣場舞隊合著鼓點翩翩起舞。 當天,筆者走入閣老吳村,整潔的柏油路面、寬敞的廣場遊園、豐富多彩的牆體畫把小村莊裝扮地格外靚麗多姿。 今年以來,仙臺鎮在協調整合資金、多方借力建設的基礎上,拿出去年拆舊復墾獎補資金320萬元,作為人居環境創建專項經費。
  • 葉縣仙臺鎮政府搭臺鄉土人才歸巢
    3月26日,葉縣仙臺鎮北龐莊村返鄉創業青年張東三說。    今年43歲的張東三高中畢業後就外出務工,2007年初,他到鄭州一家制水廠務工,一幹就是10年。這期間他熟練掌握了純淨水的生產技術,並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2017年,他被鎮政府列入在外成功人士人才庫,多次參加鎮政府組織的鄉土人才回歸座談會。鄉村振興的熱潮和全鎮上下良好的創業環境,使他決心返鄉辦廠。
  • 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帶領村民唱響「幸福歌」
    「大伯,今天天氣冷,多穿件衣服,快進屋裡……」12月26日,在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黨群服務中心,該村黨支部書記韋鎖柱看見本村王大伯立即打起了招呼。
  • 河南葉縣仙臺鎮消費扶貧大集熱鬧開市,半天賣出1.6萬元
    9月29日一大早,在河南葉縣仙臺鎮大李莊村文化廣場,一片熱鬧景象,豐收後的農民帶著收穫的農產品趕起了消費扶貧大集。小尖椒,南瓜、本地蔥、柴雞蛋、蜂蜜、小白菜、紅薯、粉條、香菇、核桃、甜柿子、自製鹹菜、土豆等近百種農產品擺滿了廣場,絡繹不絕的人群不斷挑選著自己喜愛農產品……「俺家是貧困戶,聽說這裡有消費扶貧大集,早上5點多給老伴做好飯後,就趕來了,帶來的50多斤自己種的大蔥和10來個南瓜,一會兒就賣完了,收入160多塊錢。」
  • 河南葉縣仙臺鎮:改善鄉村面貌 助力脫貧攻堅
    核心提示:河南葉縣仙臺鎮以文明創建為抓手,在各村成立人居環境庭院美化理事會,實行村民自我監督管理。
  • 葉縣仙臺鎮:改善鄉村面貌 助力脫貧攻堅
    9月16日傍晚,葉縣仙臺鎮閣老吳村村民趙青娥說。不遠處,廣場舞隊合著鼓點翩翩起舞。當天,筆者走入閣老吳村,整潔的柏油路面、寬敞的廣場遊園、豐富多彩的牆體畫把小村莊裝扮地格外靚麗多姿。今年以來,仙臺鎮在協調整合資金、多方借力建設的基礎上,拿出去年拆舊復墾獎補資金320萬元,作為人居環境創建專項經費。
  • 葉縣黨群共建仙臺鎮現場會召開
    10月31日,葉縣黨群共建仙臺鎮現場會召開。會前,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葉縣縣委書記古松,葉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成文分別帶隊到仙臺鎮南龐莊村、豐王村、辛樓村、坡魏村觀摩。在葉的縣級領導幹部參加觀摩。 古松在會上指出,去年以來,葉縣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黨建引領、幹部帶頭、群眾參與,探索黨群共建模式,激發了蘊藏在群眾中無窮無盡的正能量,其經驗做法在全市、全省推廣。今年8月份以來,仙臺鎮積極拓展內容,採取黨群共建模式,高標準完成了16個非貧困村的道路建設任務,比預算節省資金近300萬元,為全縣黨群共建做好了榜樣示範。
  • 葉縣仙臺鎮一服裝廠轉產防護服,日產3萬套出口歐美!
    4月21日上午,在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村級集體經濟標準化廠房內,葉縣宏傑服飾公司的百餘名工人正在裁剪、縫紉、包裝、裝箱加緊生產民用防護服。「今天是俺們轉做防護服的第三天。商戶催得急,大家加班加點趕工,連吃飯都是輪著吃,做不及。」
  • 【打造文旅名城 賡續鄉鎮史話】葉縣仙臺鎮:「王喬飛鳧」傳佳話
    葉縣仙臺鎮:「王喬飛鳧」傳佳話 夏日的葉縣仙臺鎮西北拐村,古老的寨河上,青磚結構的小橋倒映在綠水之中,這就是充滿了歷史傳說的望仙橋,它因漢明帝時期人們站在這裡等待葉縣縣令王喬進京朝拜歸來而得名,也給仙臺鎮增添了濃重的地域歷史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