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葉縣仙臺鎮大孫莊村室內一派繁忙景象,30多個工人正在忙著加工電子互感線圈。71歲的孫大圈用手輕輕一拉,一個互感線圈的一道工序就完成了。「這活兒輕,俺一天大概能拉200根,每根2分錢。俺是村裡的貧困戶,二萍說一根多給俺5釐,一天拿50多塊不成問題。」孫大圈一邊幹活一邊說。
孫大圈說的二萍是大孫莊村的媳婦,叫張二萍,今年31歲,常年在外打工,從事電子產品加工的活兒。今年9月初,大孫莊村村主任孫國生給她打電話,希望她能引回來一個項目,進行產業扶貧。張二萍二話沒說,當即就和公司老總協商,將公司加工互感線圈的活兒攬了下來,帶回村裡搞加工。
在老樊寨村產業扶貧基地,村黨支部通過「巧媳婦工程」,將浙江一加工服裝的項目引進回村,廠方負責技術培訓,提供原材料,並將加工的成品服裝回收,吸納附近10多個村的50多名留守婦女幹起了縫紉加工衣服的活兒,由廠方按月計件發放報酬,讓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月平均收入達1800元以上。
據了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葉縣仙臺鎮黨委、鎮政府組織引導各村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入駐,帶動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變「輸血」為「造血」,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方」良好局面。 (通訊員:焦萌 任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