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打造交通網絡化優勢,推動協同發展

2021-01-07 光明時評

  作者:謝偉鋒

  近日,國家發改委舉行12月例行發布會,介紹經濟運行情況並回應熱點話題。針對各方關注的城際鐵路建設,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觀大勢,其為有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京津冀區域面積約21.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1億,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所繪就的藍圖,是要建成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了「大寫意」,還要有「工筆畫」,一條條無遠弗屆的道路勾連著現在與未來。把願景付諸現實,是要用軌道交通網絡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鋼鐵支撐。

  站位全局謀劃地域發展,又以地域發展服務全國大局,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所要明確的發展定位。當橫向比較的目光著眼於像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這樣的世界級目標,會發現無論是經濟規模佔據全國總量比重,還是交通體系的發達程度,我們依然還存在著要追趕的差距。從國際經驗看,只有軌道交通達到可以城際通勤的程度,城市群和都市圈才能真正「立起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肩負著為全國轉型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使命。把目標細化而具體去展開,要讓城市群和都市圈支撐國家發展,亟需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軌道上的京津冀帶著宏大使命而來,也正朝著落地落實而去。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站在時間軸上審視,京津冀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區域交通網絡不斷構建,「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駛入快車道——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瀋高鐵(京承段)預計年底通車,市郊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打通,國道109新線高速等開工建設,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北京至天津半小時通達,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不管是小到一座城市的發展,還是大到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化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串聯城市群,牽手京津冀,一條條道路促成了協同發展走向縱深、走向生動的局面。

  縱觀發展史,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主題,而城市協同發展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當代主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有6年,如今來看,無論是共繪發展規劃,還是基礎設施聯動、產業發展協作,以及環保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協調銜接,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的快速構建和緊密落實,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工地塔吊林立,千年大計從規劃設計轉入實質性建設;北京精雕這一數控工具機領軍企業服從大局移師廊坊,優質企業以實際行動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國際物流園落戶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天津港瞄準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加快建設;13個主要城市PM2.5平均濃度多年下降,「藍天下的京津冀」刷屏朋友圈……一張圖、一盤棋、一股勁,協同追夢的京津冀之所以華彩可期,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軌道在背後的「輕推一掌」,讓京津冀協同發展駛入「春天裡」。

  用好交通網絡化優勢,昂起協同發展龍頭。不管是一個世界級的「群」,還是一個地方級的「城」,都秉承著「要相融、道先通」的樸素理念。對於此,京津冀有著比別人更深的領悟。1905年,中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開始修建;2008年,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裡的鐵路——京津城際運營,將中國帶入高鐵時代,京津兩地形成「半小時通勤圈」;2019年,世界首條智能化高鐵——京張高鐵通車,不僅助力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更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交通運營服務保障……軌道上的京津冀從歷史深處走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今,我們還要沿著這條道路前行,駛向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謝偉鋒)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長沙望城區與湘陰對接交通項目 推動兩地協同發展
    紅網望城區分站3月22日訊(分站記者 高亮)3月21日,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與嶽陽市湘陰縣對接湘江大道北延線及景觀道、城湘大道等跨區域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工作,以加強望城、湘陰兩地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望城與湘陰毗鄰而居、山水相連,兩地聯繫密切、往來頻繁。
  • 武清 借勢「協同發展」打造示範區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指出,武清的優勢在於,經濟發展非常快,處於京津雙城區的發展中間帶,應該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把交通、生態、產業等優勢疊加在一起。  要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武清要與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及三河、香河、大廠三縣共同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發展成為京津綜合發展主軸上的國際化功能區和京津之間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 【觀察】京津冀:「一核」帶動 優勢互補 協同發展
    ,攜手津冀兩省市,系統推進,協同發展,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從全局出發,發揮各自優勢,逐步探索突破了部分體制機制障礙,在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實現共建、共管、共享、互利,圍繞首都形成核心區功能優化、輻射區協同發展、梯度層次合理的城市群體系,一個綠色、智慧、宜居的世界級城市群在華北大地崛起。
  • 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成立 促智慧軌道交通發展
    初期打造五大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京投公司」)牽頭,聯合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創新機構共同組建成立,初期擬打造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智能列車
  • 【地評線】京彩好評:堅持系統觀念 凝聚發展合力
    【地評線】京彩好評:堅持系統觀念 凝聚發展合力 2020-12-18 19:26:26 ,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堅持系統觀念」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 羅源加快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 打造高質量發展升級版
    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具體行動,也是深化山海協作、推動閩臺融合發展、促進老區蘇區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作為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的一員,羅源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體現新作為,主動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的大格局,積極打造高質量發展升級版。
  • 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濱海新區打造「出海口」「產業區」「後花園」
    濱海新區「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濱海新區要深度實施重大國家戰略,打造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對於如何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找準位置,展現濱海作為,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吳秀山表示,濱海新區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機遇,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
  • 交通運輸部: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現代綜合交通運輸先行發展
    我們要準確把握精神實質,學深、悟透、做實,努力推動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從發展規律看,綜合交通運輸是交通運輸發展到高級階段的表現形態。在發展初期,各種運輸方式都有獨立發展的巨大空間,隨著充分競相發展,必然從獨立、競爭發展走向融合、協同發展。
  • 【地評線】鐵路跨海峽,讓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據媒體報導,這條裡程不長、速度不快的鐵路是合福高鐵的延伸和擴展,將於2020年年底開通運營,屆時平潭島將融入全國超過3.6萬公裡的高鐵網,對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條讓區域發展更協調的「致富路」。「一路通達,則百業興。」就福平鐵路而言,這是一條福州連接平潭的交通大動脈,建成通車後平潭島將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
  • 【地評線】桂聲網評:「強治理」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管理
    今年以來,南寧市全面實施強首府戰略,將「強治理」作為一項關鍵工作,以「治水、建城、為民」為主線,高標準高水平推進綜合整治,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和文化軟實力,加快打造面向東協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一城之美,在於精緻;一城管理,在於精細。城市治理應該像繡花一樣,從細節著眼、從小事著手。
  • 堅持規劃引領 推進廣安與重慶協同發展
    (廣安)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趙勝強: 編制協同發展規劃加強渝廣深度合作 (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確定廣安「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城市」的戰略定位,為我市與重慶的協同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針對《研究和編制渝廣工業協同發展規劃》,市經信委將重點從產業體系協同、產業生態協同、產業政策協同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 協同發展 當好連接城鄉聯動毗鄰的「橋頭堡」
    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強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爭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 做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按照市委五屆八次全會要求,大足對自身優勢有清晰的判斷和明確的定位,概括起來就12個字:優勢領跑,均勢並跑,弱勢跟跑。
  • 兩省區五地交通運輸部門 共繪區域協同發展藍圖
    近日,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及呼包鄂烏協同發展交通運輸重點合作推進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呼和浩特交通運輸局邀請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榆林市、烏蘭察布市交通運輸部門,圍繞「加強區域交通運輸協作,協同發展美好藍圖」這一主題共商共議,重點研究討論區域交通運輸合作項目推進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共同謀劃「十四五」重點合作建設項目。
  • 富陽:打造杭州網絡化大都市副中心
    富陽:打造杭州網絡化大都市副中心今年初經省政府批准實施的《富陽市域總體規劃(200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富陽城鎮化率將達到73.3%,市域發展目標是把富陽建設成為空間結構有序、經濟充滿活力、人居環境優越、社會和諧繁榮的杭州網絡化大都市副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富陽的城市化就是融入杭州、同城同質。因此,近年來,富陽把融入杭州大都市作為核心戰略,以交通融入為先導,適度超前規劃建設重大交通工程項目。
  • 鄰水縣:全力打造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區
    當前,鄰水縣正在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紮實推進與毗鄰地區在規劃、產業、交通等方面一體化布局、一體化建設,唱好「雙城記」,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區,為廣安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示範市貢獻鄰水力量。
  • 加快發展培育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高質量...
    本報訊 (首席記者 劉 嫻) 9月14日,市委副書記、市長鄧沛然調研我市現代服務貿易時強調,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服務貿易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創新思路,超前謀劃,加強政策引導,加快發展培育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市現代服務貿易實現高質量發展。
  • 鄭州要打造「軌道上的都市」 2035年鄭州進入國內城市第一方陣
    圍繞「市區連片成網、都市圈互聯互通」,全面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推動三期規劃項目建設,加快K1、K2線建設,啟動四期建設規劃,爭取「十四五」末運營裡程達到700公裡左右,把鄭州打造成為「軌道上的都市」。  加強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的協調銜接,以軌道交通為主體構建大循環,以地面公交為補充構建小循環,形成地上地下交通「零換乘」體系,提升公共運輸的便捷性、可達性。
  • 廈門 推進區域交通協同發展,畫好閩西南合作「同心圓」
    12月9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交通、物流部門在漳州市召開第三次聯席會議。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巖五地市交通、物流部門齊聚漳州,共商交通、物流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事宜,漳州市商務局、漳州市工信局、廈門市交通研究中心、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等單位參加會議。
  • 「自動駕駛」如何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互融協同成為鼓勵方向
    下一步工信部將重點推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互融協同發展,強化需求應用牽引,促進跨行業創新和資源整合,合力打造分工合作,互融共生的新興產業生態體系。政策鼓勵 重點推動技術互融協同發展隨著汽車與信息通信、新能源等領域深度融合,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催生出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新的產品形態。2015年,國務院首次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列入未來十年國家智能製造發展的重點領域。
  • 智庫視點 | 推動我國都市圈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
    超大特大城市演進為都市圈,軌道交通網與都市圈產業和城鎮空間協同發展是客觀規律,建設都市圈軌道交通系統需「網城協同、因地制宜」確定供給策略。準確把握都市圈交通、產業和空間協同規律超大特大城市向都市圈演進主要體現為在1小時通勤圈內人口和產業資源的調整與重組,軌道交通網與都市圈產業和城鎮空間高效協同,實現中心城市與都市圈經濟實力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