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偉鋒
近日,國家發改委舉行12月例行發布會,介紹經濟運行情況並回應熱點話題。針對各方關注的城際鐵路建設,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觀大勢,其為有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京津冀區域面積約21.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1億,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所繪就的藍圖,是要建成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了「大寫意」,還要有「工筆畫」,一條條無遠弗屆的道路勾連著現在與未來。把願景付諸現實,是要用軌道交通網絡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鋼鐵支撐。
站位全局謀劃地域發展,又以地域發展服務全國大局,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所要明確的發展定位。當橫向比較的目光著眼於像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這樣的世界級目標,會發現無論是經濟規模佔據全國總量比重,還是交通體系的發達程度,我們依然還存在著要追趕的差距。從國際經驗看,只有軌道交通達到可以城際通勤的程度,城市群和都市圈才能真正「立起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肩負著為全國轉型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使命。把目標細化而具體去展開,要讓城市群和都市圈支撐國家發展,亟需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軌道上的京津冀帶著宏大使命而來,也正朝著落地落實而去。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站在時間軸上審視,京津冀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區域交通網絡不斷構建,「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駛入快車道——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瀋高鐵(京承段)預計年底通車,市郊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打通,國道109新線高速等開工建設,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北京至天津半小時通達,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不管是小到一座城市的發展,還是大到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化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串聯城市群,牽手京津冀,一條條道路促成了協同發展走向縱深、走向生動的局面。
縱觀發展史,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主題,而城市協同發展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當代主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有6年,如今來看,無論是共繪發展規劃,還是基礎設施聯動、產業發展協作,以及環保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協調銜接,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的快速構建和緊密落實,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工地塔吊林立,千年大計從規劃設計轉入實質性建設;北京精雕這一數控工具機領軍企業服從大局移師廊坊,優質企業以實際行動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國際物流園落戶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天津港瞄準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加快建設;13個主要城市PM2.5平均濃度多年下降,「藍天下的京津冀」刷屏朋友圈……一張圖、一盤棋、一股勁,協同追夢的京津冀之所以華彩可期,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軌道在背後的「輕推一掌」,讓京津冀協同發展駛入「春天裡」。
用好交通網絡化優勢,昂起協同發展龍頭。不管是一個世界級的「群」,還是一個地方級的「城」,都秉承著「要相融、道先通」的樸素理念。對於此,京津冀有著比別人更深的領悟。1905年,中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開始修建;2008年,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裡的鐵路——京津城際運營,將中國帶入高鐵時代,京津兩地形成「半小時通勤圈」;2019年,世界首條智能化高鐵——京張高鐵通車,不僅助力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更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交通運營服務保障……軌道上的京津冀從歷史深處走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今,我們還要沿著這條道路前行,駛向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謝偉鋒)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