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戰狼二》的票房突破56億,讓很多人以為拍電影是一本萬利的事情。但是排電影也是有高風險的,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票房慘澹收場並造成巨大影響的電影。
它們有的讓公司賠到破產,有的賠到導演「失業」,有的讓一代巨星在過氣的路上越走越遠……
一.賠到公司破產
1.《天堂之門》
上世紀80年代,剛剛憑藉越戰片《獵鹿人》拿下了第5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導演麥可·西米諾,順利拿到了電影《天堂之門》的導筒。
但最終,這部耗資4400萬美元的大片,卻只拿回了不到350萬美元的北美票房。
《天堂之門》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投資方聯藝公司的解體。
這個從好萊塢黃金時代走過來的,由卓別林、瑪麗·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建立的電影公司,最後只能被賣給米高梅,停止了電影製作,只負責發行。
2.《割喉島》
這部1995年的海盜片,比《加勒比海盜》早了整整8年,在很多方面也絲毫不遜色於《加勒比海盜》。
它成為「炮灰」的原因,只是因為題材太過超前而不能吸引到那時的觀眾。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電影公司卡洛克斥資9800萬美元,光是打造海盜船,就花去了近500萬美元。
但《割喉島》上映後,只收回了950萬美元的成本。
最後,卡洛克公司不得不宣布破產。
這家曾經製作了《終結者2》和《本能》的獨立製片公司,最後只能悽慘地被影片的發行方米高梅公司併購入旗下。
二.賠到導演失業
1.《重返地球》
2013年的《重返地球》影片投資1.3億美元,由威爾·史密斯父子攜手出演,但北美票房僅為6000萬美元。
在這部電影之後,沙馬蘭獲得了「坑遍好萊塢五大」的名號。
於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大電影公司都很少再與他合作。
要知道,沙馬蘭可是曾經拍出過《第六感》這麼經典的驚悚恐怖電影的名導。
2.《風語者》
其實,在好萊塢大片上撲街的導演名單裡,還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吳宇森。
這位華人導演1993年正式赴好萊塢發展,在拍攝了《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電影後,一時聲名鵲起。
2002年的《風語者》是吳宇森在好萊塢頗具建樹和影響力之後的一部野心之作。投資超過1億美元,可沒想到的是,在《風語者》即將上映的時候,遇到了「9·11」事件,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上映3周持續遇冷,僅獲得了3300多萬美元的票房。
自此,吳宇森在拍完《記憶裂痕》之後,就漸漸離開了好萊塢,而主演尼古拉斯·凱奇也在此後的爛片之路上慢慢淪為了表情包。
三.賠到巨星過氣
1995年,描繪未來人類世界景象的電影《未來水世界》總成本高達2億3500萬美元,但影片在北美地區上映的票房收入僅為8824萬美元。
跌幅驚人的票房讓此片成為了主演凱文·科斯特納個人事業的分水嶺。
曾經拍出了《與狼共舞》《保鏢》等優秀作品的凱文·科斯特納,因為《未來水世界》被貼上了「票房毒藥」的標籤;
此後他告別了好萊塢一線,只能在非一流大片中充當男配角。
電影其實也是個高風險行業,有些人拍電影則更像是在「賭」:
和自己賭,也和觀眾賭。根據一般規律,電影投資成本和票房之間成3倍的倍數關係,也就是說票房是投資成本的三倍才
能保證不虧本,電影拍好了,觀眾買帳,皆大歡喜;電影拍砸了,不僅觀眾會罵,可能還會連累到自己的前途甚至公司
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