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成日本第四大留學城市
來自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萊奧尼·林深深著迷於日本文化。她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自己想來日本學習和生活。「7歲那年,我請父親給我買了一本日語字典,」林說,「自那以後,我就在看日本動漫的時候自學日語。」
到了上大學的年齡,林已對日本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廣泛的興趣。最終,她選擇前往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學留學,主修日語研究和全球文化。
「這令我感到更貼近日本文化和歷史的中心。」20歲的林說。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和林一樣,選擇到日本京都讀書,這裡有著歷史悠久的寺廟和神社,傳統手工藝蓬勃發展,自然風光宜人。
據京都統計機構收集的數據顯示,儘管日本總體留學生數量呈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峰值14.1萬人下降到13.5萬人,京都的外國學生數量卻在上升,已經從2009年的5157人升至2013年的7017人。
另一家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稱,雖然京都城市規模較小,但從去年起,這裡已成為繼東京,大阪,福岡後的第四大留學城市。留學生們表示,京都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地理位置,以及這座古城在日本文化,歷史和教育上的獨特地位。
居住著147萬人口的京都是著名的旅遊目的地,著名景點包括古老的城堡和皇宮,頂尖的漫畫博物館,世界一流的電玩公司,如任天堂、京瓷、歐姆龍都聚集在這裡,世界環保大會也曾在京都舉行。
京都是絕佳的學習場所
京都還是個鮮為人知的大學城,在市內和城市周邊,有超過50所高校,這令該市看上去有些像美國的波士頓。事實上,京都和波士頓結為姐妹城市已超過半個世紀了。「東京可能是適宜居住的地方,但京都是學習的最佳場所,」25歲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世新這樣形容京都。
坐落於日本最大島嶼本州島中部的關西地區,京都與周邊的大阪和神戶共同構成了僅隨東京之後的該國第二大經濟中心,但與東京密集緊湊以及嚴格界定邊界的格局不同,京都是不規則擴展的城市。
「京都兼顧城市與農村的特點。」來自希臘塞薩洛尼基市的28歲學生艾弗杜夏·基洛普羅說,他在京都藝術與設計大學研究日本電影。「你從市內任何地方出發,騎20分鐘自行車,都可抵達山區。」基洛普羅介紹道。
就讀於同志社大學大二的美國學生格雷斯·赫娜漢也同意基洛普羅的觀點。「東京太大了,」赫娜漢說,「京都是個更易於管理的城市,這裡很安靜,我真的很喜歡遍布城市角落的寺廟和神社,你不必費心去尋找,就會在轉角遇到。」
城市緊湊的布局令其在學術上獨具優勢。「在東京,你很容易分心,」藝術與設計大學的藝術家、教授賢治矢言說。他最近的作品包括一個7米高的巨型娃娃,穿著金屬機器人的衣服。這是一套系列作品,反應了日本黑暗的核歷史。「在京都的藝術家擁有更多的機會,」賢治矢言說,「東京的畫廊競爭太激烈了。」
來自中國的張翰元是賢治教授帶的研究生,他也認為小城市有助於促進學習。「我被他的藝術創作深深地震撼到了,」張翰元表示,在老師的影響下,他希望能夠用雕塑來批評瀰漫在中國社會中不正確的消費觀和物質主義。
將京都打造為下一個波士頓
京都市的市長,也是京都市教育委員會的前負責人門川大作先生正在努力推廣京都教育,希望更多外國學生來這裡學習和生活。「長久以來,我們致力於在文化,藝術,手工藝和製造業不斷地學習和深入研究。」門川認為,「讓世界各地的學生在這座歷史名城學習,頗具意義。」
為達到這個目的,京都不斷推出適用於國際學生的健康保險,設施齊全的房屋,同時也為國際學生向當地小學生展示自己的文化提供機會。「留學生在異國他鄉可能會有孤獨感,我們會儘量幫他們克服。」門川非常看好京都未來的留學市場,「我們的計劃是,在2017年前,將留學人數提高到1萬人。」
他還希望京都能向波士頓看齊。「波士頓是個偉大的城市,學生佔居民人數的25%,這個比例在京都是10%——雖然遠低于波士頓,但與任何日本城市相比,密度仍是最高的。」
大學本身也正在盡其最大努力擴大國際影響力。同志社大學的副校長山田四郎表示,「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在接受某種形式的獎學金。」「這是相當大的經濟負擔,」山田說,「但可以藉此增加留學生的多樣性,同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出色的成績也令京都的大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以京都大學為例,這裡曾產生過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該校最近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聘請下一任校長,這在日本大學中是史無前例的。
門川介紹稱,京都教育的優勢之一是校際聯盟,它允許學生跨校選擇課程。「你可以在一所學校註冊,但在另一所學校上課」。另一獨具的優勢是,京都市大學的研究範圍頗廣,從傳統的日本藝術,建築,佛學到現代的漫畫和動畫。
□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