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政府和軍方高層人士討論俄羅斯核戰略。 圖片來源 克裡姆林宮官網
作者 史春樹
自從人類進入原子能時代,各國對地下防禦工事的興趣就與日俱增,視它們為確保政府和軍隊高層在核戰爭中生存的底牌。現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有核國家,美國與俄羅斯的對峙喚醒了人們對冷戰年代「末日地堡」的記憶。俄羅斯總統普京新近披露的信息暗示,一些建造於蘇聯時代的秘密掩體不僅仍在運作,還可能順應形勢變化進行升級翻新。
普京:建造「絕對安全的設施」
11月中旬,普京召集包括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和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在內的軍方高層,在索契舉行了一次會議,參會的還有俄政府高級官員和國防工業界的代表。克裡姆林宮官網發布的新聞稿顯示,「俄羅斯核力量的指揮和控制設施現代化」是會上的重要議題。
普京在發言中稱,俄羅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作戰能力,有賴於整套系統在各種情況下的穩定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過去幾年,為了讓戰略核力量的指揮要素維持最高水平,俄方做了很多工作,涉及對全國各地的多個「固定式和移動式指揮所」加以改進。他指出,所有指揮所都能收到實時、全面的情報,並利用它們評估形勢,作出決定。
普京解釋說,俄羅斯核力量控制系統的各種設備包括通信系統定期進行升級,並且保持了「卡拉什尼科夫步槍一般」的簡單可靠。他還談到了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要求「在遭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核指揮和控制體系結構依然保持完整」,以確保在必要時隨時發起報復性打擊。眾所周知,順利發動核反擊的能力是戰略威懾的核心。
作為俄羅斯核力量的最高指揮官,普京表示,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演習和其他活動,確保指揮和控制系統按預期工作,讓相關人員知道如何正確地操作它們。他強調,必須確保核力量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有強大的生存能力。這位俄羅斯總統說,他已經得到匯報,「建造絕對安全的設施以控制戰略核力量的工作接近完成,而且安全冗餘非常高」。
俄羅斯官方消息並未詳細說明何為「絕對安全的設施」,它可能是新建的,也可能是對現有設施加以改造而來。有分析人士推斷,這種設施應該是某種地下掩體。公開信息顯示,俄羅斯境內至少有兩處地點符合描述,一個位於烏拉爾山脈北部的科斯溫斯基山,另一個位於烏拉爾山脈南部的亞曼陶山,都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修建的。
俄羅斯有兩處「末日地堡」
美國「戰區」網站發布評論文章說,面對核武器的攻擊,沒有任何防禦設施可以保證自身能百分之百倖存,但「深埋地下」始終是有效的自保手段。因此,蘇聯和美國在冷戰期間都對「末日地堡」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外界認為,俄羅斯的科斯溫斯基山堡壘隱藏在300多米厚的花崗巖下,它與一套被歐美軍事觀察家稱為「死手」的半自動化指揮和控制系統有關,因此頗具知名度。
根據美國記者大衛·霍夫曼在《冷戰軍備競賽不為人知的故事及其危險遺產》一書中的說法,「死手」系統在蘇聯內部的代號是「外圍」,系統核心部分安放在堅固的地下掩體內,有3盞指示燈:第一盞燈亮起,意味著操作人員獲得發射核飛彈的「預授權」;第二盞燈亮起,代表莫斯科的最高領導層無法正常履行職務;第三盞燈亮起,表明敵方的核打擊即將到來。在3盞燈全亮的前提下,值班軍官可以選擇激活一枚特殊的飛彈,飛彈上帶有信號發射裝置,一邊飛行一邊向各地播放發動核反擊的命令代碼。這套系統還設計了無需人工幹預的全自動版本,號稱能更堅決徹底地執行核反擊程序。
「外圍」系統於上世紀80年代啟用。根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的說法,到2011年前後,這套系統仍然有一部分在運作。
有西方媒體將科斯溫斯基山堡壘與北美防空司令部所在的夏延山基地相比,稱二者「在形式和功能上近似」。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全球零核」組織創始人、曾在美國空軍擔任核飛彈發射指揮官的布魯斯·布萊爾表示,科斯溫斯基山堡壘被視為俄羅斯戰時核指揮系統的明珠,掩體內的人員可以通過甚低頻無線電與千裡之外的核潛艇、轟炸機及地下飛彈發射井聯繫,因此,該設施「恢復了俄羅斯對自身發動報復性反擊能力的信心」。
相比之下,外界對亞曼陶山地下設施了解較少。美國《Slate》雜誌網站曾報導說,該設施最深處位於地下900米,總佔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只有具備特殊許可的人員才能在這裡生活和工作。與科斯溫斯基山堡壘不同,亞曼陶山地下設施的主要作用是「維護政府延續性」。危機狀態下,俄最高領導人可以搬到這裡辦公。布魯斯·布萊爾分析認為:「它更像避難所而不是指揮所,因為附近的巖石含有石英,這種物質會干擾無線電通信。」
俄羅斯官方對亞曼陶山地堡的真實情況守口如瓶。美國《紐約時報》曾報導說,它的建設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來被關閉。這帶來了懸念:如果通信障礙得到克服,這個堡壘會不會重新啟用,成為普京在最新發言中提到的「絕對安全的設施」?
美俄「矛盾之爭」日趨激烈
「戰區」網站稱,由於外部壓力與日俱增,即便俄羅斯對完全新建一座秘密堡壘產生興趣,也不值得驚訝。俄美關係陷入低谷前,美國就著力推動核力量現代化,裝備了新型B61-12型核炸彈,宣稱這種武器具備摧毀地下掩體的能力。2018年,美國政府宣布保留B83-1型核炸彈。這種彈藥威力非常大,約為1.2兆噸爆炸當量,是美軍打擊堅固設施的重要手段。此外,美軍還擁有13.6噸重的GBU-57/B重型常規鑽地炸彈,專門用於攻擊深埋的目標。
與此同時,美國積極研發高超音速武器。這類武器能對「時間敏感型目標」和其他高價值目標發動難以預警的突然襲擊,對各國政府和軍方首腦的日常辦公地點構成了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在莫斯科市內也建造了地下防護場所,它們應該離克裡姆林宮不遠,但不如科斯溫斯基山和亞曼陶山堡壘安全。有消息稱,俄羅斯正在克裡姆林宮等處建造「數十個」新掩體,以支持該國的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
隨著《中導條約》因美國單方面「退群」而作廢,俄美核打擊能力對比的變化,可能對俄羅斯的「神經中樞」構成新的挑戰,甚至損害俄最高領導層及時發動核反擊的能力。去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接受俄羅斯《莫斯科時報》採訪時表示,很多人相信,《中導條約》的瓦解導致外國在俄羅斯邊境附近實施「斬首行動」的危險增加。長期以來,俄方一再指責美國可能利用部署在東歐的飛彈防禦設施發射進攻性武器,也是出於這方面的擔憂。
在大國對抗加劇的背景下,人們不難理解俄羅斯政府高層為何強調確保該國核力量指揮控制體系的生存能力。隨著局勢變化,不排除俄官方會披露「末日地堡」的更多信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