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說這類行星中的領頭羊木星,木星可以說是太陽系所有行星的「老大哥」,在晚上除了月亮和金星以外,木星幾乎可以說是第三亮的天體,所以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這顆行星,據說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我國的天文學家甘德,同時也是一位研究木星的專家,他就單憑肉眼發現了木星的一顆衛星,這比伽利略用望遠鏡早了將近兩千年,不過這事兒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公認,最早的時候木星還不叫「木星」叫「歲星」,後來司馬遷結合「五行」才把它命名為「木星鑑,後來司馬遷結合「五行」才把它命名為「木星」,雖然「金木水火土」這五顆行星在我國,甚至包括日本,都是以五行來命名,但在西方肯定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他們是以神話中各種神的名字來命名的,木星叫「Jupiter」,音譯成「朱庇特」,不是「丘比特」啊,丘比特只是個小愛神,朱庇特可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地位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好了扯得有點遠了,木星作為氣態巨行星,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氫其次是氨,和其它的氣態行星類似,它的表面也無法界定在哪裡,它的內部也是固態的巖石內核,然後外面包裹著上次說的「液態金屬氫」,不過這些都只還是推測,具體究竟是什麼樣目前還沒有確定,在「金屬氫」外面可能是超流體狀態的氫,再往外就是氣態氫,不過這裡的氣態和液態並沒有明顯的邊界,而是會隨著溫度和壓力的變化而變化。
木星的最外層是雲層,在它的表面有一個著名的顯著特徵,就是它的「大紅斑」,它其實是一個超大的持續性的反氣旋風暴,它有多大呢,它的直徑差不多相當於兩個地球,已經存在了大概有兩三百年,而且再存在個幾百年應該也不是問題,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存在,所以它也被稱為「永久性風風」,木星的磁場非常強,相當於地球的14倍,它是太陽系除了太陽黑子以外最強的磁場源,據推測應該是內部液態金屬氫產生的渦流形成的,這些氣態巨行星從成分到結構,各方面都和太陽很像尤其是木星,近年來還有研究發現,木星竟然能自己發出微弱的光,亮度還在慢慢的增大。
因為它的內部在不斷的產生並向外散發出能量,它散發的能量幾乎等同於它接收到的太陽能量,所以說感覺木星它貌似已經具備了成為恆星的基本條件了,甚至有人認為,當太陽進入演化未期的時候,木星將有可能開始接替太陽的位置(地位),成為太陽系中新的恆星,但是事實上木星想成為恆星,還缺少了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質量,我們的太陽在整個宇宙的恆星家族中,已經算是個「小弟弟」了,木星的質量只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按照目前的恆星形成理論,想成為恆星,只少也要達到太陽質量的1/10左右,這樣才有可能成為最小的恆星紅矮星,而木星幾乎已經達到了,行星結構和演化的最大半徑,再大的話。
內部由於引力塌陷,從而整體會收縮,直到成為一顆褐矮星,其實木星一直在收縮,目前每年會收縮2cm,上次說到土星雖然個頭天,但是它自轉非常快,而木星呢,木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自轉最快的,米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自轉最快的,轉一圈不到十個小時,所以它和土星一樣,也是個赤道隆起的扁球體,木星也有行星環,主要是一些塵埃和碎石,其中主環的形成有點特殊,它可能來自於某些衛星噴發出來的物質,這些物質本來應該落回衛星的,但是由於木星的引力實在太大,直接把噴出來的這些物質給吸走了。
所以這些物質圍繞著木星轉啊轉,慢慢就形成了行星環的一部分,由於木星的引力太大,這就讓它成了太陽系裡,最頻繁遭受替星撞擊的行星,所以它也有個外號叫「太陽系的吸塵器」,其實我們真應該感謝木星,正因為有它的存在,像「水金地火」這些內太陽系行星,才能免受小行星和體型的撞擊,不過對此天文學界也有爭議,根據電腦模擬,木星的引力雖然可以把這些替星給吸收或者彈走,但是它並沒有減少進入內太陽系的替星數量、,但是它並沒有減少進入內太陽系的普星數量、,不管怎麼說,相比內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要大得多得多,和土星一樣木星也有數不清的衛星。
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天然衛星最多的行星,目前公認的最早發現木星衛星的還是伽利略,他通過望遠鏡發現了其中最亮的四顆,後來這四顆就被稱為「伽利略衛星」,也就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一也叫「艾奧」,它的個頭和月球相當,不過上面有400座活火山,地質活動非常活躍,它主要由矽酸鹽和鐵構成,大部分表面覆蓋著硫磺和二氧化硫,所以木衛一有點像「類地行星」,可惜它上面幾乎沒有水,而另外三顆伽利略衛星都有水,尤其是木衛二「歐羅巴」,它除了有水-冰地殼外。
還有著主要有氧氣構成的大氣層,還有著主要有氧氣構成的大氣層:,雖然極其稀薄,木衛二表面的最高溫度只有-163℃,所以到處都是厚厚的冰,這些冰可能就是大氣中氧氣的來源,主要由帶電粒子撞擊,或者紫外線照射,導致水分子分解,從而釋放出了少量的氧氣,在幾千米的冰層下,由於內部的熱能,-100km,而是液態的海洋,深度可以達到100公裡,有氧又有水所以人們猜測,在木衛土這類衛星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就會有生命的存在,不過這種生命形態很可能類似地球上的「嗜極生物」。
也就是能夠在極端環境下生長和繁殖的生物,大部分都是單細胞生物,不過這都是猜測,現在連這些衛星下面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液態水都還沒有確定,雖然人類發射過幾個探測器,但主要都是針對木星的,對這些衛星主要就是近距離的拍拍照片,要想真正的確認下面是否有液態水,必須得讓探測器登陸才行,而且還得想辦法進入厚厚的冰層,總之關於木星的衛星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總,好了木星就聊到這吧,下期該火星了,火星應該能成為除月球外,人類第二個登陸的地外天體,相比其他行星,人們往往更加熱衷於火星生命的猜測,那火星上到底有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嗎,埃隆·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究竟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