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極度熱愛美食的民族,聽說丹麥生蠔遍地不要錢,很多國人摩拳擦掌,表示要打著「飛的」去吃蠔。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吃生蠔而飛向丹麥,記得一定要撬開第801個生蠔才能吃回票價!
近日,丹麥駐華大使館的一篇《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夜之間搶佔了前輩「皮皮蝦」的風頭,成為網絡爆款。各種吃蠔攻略層出不窮,連丹麥駐華大使館的官微都說「火得有點兒措手不及」。各種商務合作隨之而來,天貓、京東紛紛推出各式丹麥美食。
關於丹麥生蠔這個「大IP」,你準備好接招了嗎?
太平洋生蠔入侵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此處所說的瘋長生蠔,並非丹麥原有的歐洲蠔,而是太平洋生蠔(Crassostrea gigas)。而之所以泛濫成災,正是所謂的生物物種入侵。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科普作家張博然表示,事實上,科學家到現在還不知道丹麥的生蠔是哪兒來的。「過去的十多年間,這種生蠔在丹麥、挪威和瑞典迎來了大範圍爆炸式增長,成批佔領貽貝的生存空間,甚至開始入侵本土生蠔持有的潮下帶。悲觀者擔心,按照這個趨勢擴散,北海周邊的沿海生態系統將被改寫。」
作為原產於日本的種類,太平洋生蠔抵達丹麥的可能路徑之一是通過荷蘭。張博然介紹道,1964年荷蘭的生蠔養殖者引入了太平洋,用來滿足吃貨,這也是其在北海周邊的第一個明確記錄。
至於是否存在生物入侵的風險,引進者們表示不必擔心,理由看似很充分:在原產地,太平洋生蠔只有在水溫20攝氏度以上的時候才會繁殖,而北海的溫度無法達到。無法繁殖,自然不會失控。
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二字。1975-1976年,北海「異常」溫暖,太平洋生蠔開始繁殖,僅僅兩個夏天,就牢牢佔據了東斯海爾德河口。
加上全球暖化大背景下的水溫上升,到上世紀90年代,荷蘭全部海岸線都已被生蠔佔領,還在繼續向東擴散。
「它們大概是和德國、丹麥自己的引種嘗試匯合,終於造成今天的局面。」對於太平洋生蠔入侵帶來的影響,張博然描述說:「生蠔是一種造礁生物。厚實的殼體在沿岸層層累積,會徹底改變海岸的面貌,甚至影響海水的流動、降低海底的氧氣濃度。在有些海岸,這樣的改造是有益處的;但另一些海岸裡生蠔的入侵就會對原本的生物產生強烈衝擊。」
在瓦登海南側,潮間帶主要貝類原本是紫貽貝,是本土鳥類至關重要的食物。十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經觀察到,隨著生蠔的擴張,礪鷸這一種季候鳥正變得越來越少。
吃掉它或是最好解決方式
丹麥的科學家和漁民已經向丹麥自然保護局投訴很多次了,但是依舊沒有辦法處理這些棘手的入侵者。政府鼓勵大家去海岸邊採集這些生蠔帶回家煎炒烹炸,但並沒有多少人去這樣做,所以根本就沒有效果。
因為當地人平時常吃的主要是野生歐洲生蠔。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瓦埃勒市場,太平洋生蠔單價為18丹麥克朗(約18元人民幣);而產自利姆水道的歐洲生蠔雖然個頭較小,但價格更貴,要40丹麥克朗(約合40元人民幣)一隻。
《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曾在丹麥留學多年,現任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工作的嶽晧,他表示,其實丹麥當地有一種「生蠔狩獵」的旅遊業態,即所謂的去海邊抓生蠔、吃生蠔。
參加生蠔狩獵必須由導遊帶領,穿好防水連靴褲,帶上網兜、防水手套等工具,退潮後去淺灘溼地上撿拾生蠔。找到生蠔也並非易事,需要一直彎腰,決然不是輕鬆坐在飯桌前享受已經打開清理完畢的生蠔那麼簡單。
丹麥駐華使館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因為此次生蠔「大熱」,未來「生蠔狩獵」可能會在中國遊客中引起巨大反響。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赴丹麥旅遊遊客在酒店每晚住宿的數量增長了42%。加上今年是中丹旅遊年,預計2017年中國赴丹麥遊客有望達到26.2萬人次。
丹麥吃蠔須知
作為一個極度熱愛美食的民族,聽說丹麥生蠔遍地不要錢,很多國人摩拳擦掌,表示要打著「飛的」去吃蠔。
首先來算算性價比,批發市場上生蠔大概5元一隻,以4000~6000元的往返機票價格來算,至少要吃夠800到1200個才能吃回票價,還不算住宿車費。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吃生蠔而飛向丹麥,記得一定要撬開第801個生蠔才能吃回票價!
至於將丹麥生長的太平洋生蠔帶回國內,似乎並無必要。數據顯示,全世界生蠔養殖80%在中國,中國生蠔養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蠔,中國就是太平洋生蠔最大的養殖國。除非長在丹麥的太平洋生蠔品質特別好,似乎沒有太大必要進口到中國。
當然,如果是想在一覽風光之餘,飽饗一頓生蠔大餐,打著「飛的」去丹麥也是不錯的選擇。丹麥駐華大使館對要去吃生蠔的朋友提供了六點注意事項:一是最好找導遊帶著抓生蠔,絕對不要獨自前往;二是牡蠣礁距離海岸至少1.5公裡,要穿合適的衣服,帶好裝備與食物;三是出於安全起見,一定要記好漲潮時間,帶上專業GPS,以防起霧;四是牡蠣殼十分鋒利,開啟時一定注意防護;五是應該選擇那些開啟時有阻力、牡蠣肉乳白蓋滿整個殼、聞起來只有「海香」的牡蠣;六是記得帶上檸檬或紅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