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誠在「低油價」時期抄底石油資產早已經不是新鮮事,這次他瞄準的是中海油手裡的加拿大油砂。當前加拿大油價與美原油價差擴至近五年來最高,李嘉誠此時出手顯得耐人尋味。
據彭博,由富商李嘉誠持股約70%的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簡稱中海油)持股的MEG能源集團,提出64億加元(約50億美元)的敵意收購要約。中海油是當地的主要油砂投資者。
赫斯基能源的CEO皮博迪(Rob Peabody)表示,在MEG能源董事會拒絕了稍早的一個收購建議後,赫斯基向MEG的股東提出,以現金或換股的方式,收購MEG全數股權,MEG的股東可以選擇每股11加元的現金,或0.485股赫斯基能源股份,當中現金部份最高為10億加元,股票部分總價值約23億加元。此外,赫斯基還將承擔MEG約31億加元的債務。
皮博迪稱,把MEG在阿爾伯塔省的油砂生產優勢與赫斯基的煉廠系統相結合,可以實現每一桶原油的最大價值。皮博迪在採訪中稱:
「這兩家公司強強合作將創造一家更加強大的能源公司,可以投入的資金也將增多。」
MEG發言人羅傑斯(John Rogers)證實公司收到了敵意收購要約,管理層和董事會將進行審查以確定是否符合股東們的最大利益。
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這將是赫斯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交易,令李嘉誠與持有MEG能源約12%股份的中海油展開正面交鋒。雖然李嘉誠已經不再過多參與其商業帝國的管理活動,但其子李澤鉅是赫斯基的董事會成員,該董事會一致批准了對MEG能源的收購提議。
報導稱,若這筆收購交易成功,兩家公司合併後上遊產量將會增加至每日41萬桶油當量,下遊煉油及升級的產能會增加至每日40萬桶。得益於重油價格上漲,今年MEG股票在S&P/TSX能源指數下的48家公司中排名第三,但自7月以來依然下跌了近30%。
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儲量國,也是第五大原油生產國和第三大原油出口國。每天,加拿大生產原油460萬桶,向美國出口400萬桶。但是長期以來,加拿大原油價格偏低,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目前,加拿大與美國原油價格的差距更是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點。路透稱,由於擔心生產成本高企和開採油砂的環境代價,海外石油巨擘已在從加國煉油行業退縮,而近年來中資對加拿大煉油產業感興趣令後者深受鼓舞。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數據,2018年加拿大原油產量可能每天增加23萬桶,2019年每天將再增加每天26.5萬桶。然而,隨著原油產量增加,加拿大輸油管道建設卻步履維艱。
本來,橫加公司(TransCanada Corp)準備修建一條「基石XL管道」( Keystone XL),將加拿大西部原油直接輸送至墨西哥灣煉油廠,但是由於涉及兩國政治與環保,遲遲無法啟動。加拿大聯邦和阿爾伯塔省只能退而求其次,寄希望於擴建橫山輸油管道(Trans Mountain Expansion),先將阿爾伯塔原油向西輸送至卑詩省港口,再裝入油船送往美國。但是,8月底,加拿大上訴法院認為該項目沒有向原住民充分諮詢,判決聯邦政府暫停擴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投資者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加拿大西部原油價格不斷下跌。
李嘉誠在「低油價」時期抄底石油資產早已經不是新鮮事,近30多年來的幾次油價暴跌期間,李嘉誠都在進行石油資產的抄底:
1990.9~1991.2海灣戰爭發生,國際油價在戰後急劇下跌。1991年10月,赫斯基能源的另一名大股東Nova集團以低價將所持的43%股權出售,李嘉誠家 族斥資17.2億港元取得了赫斯基能源的絕對控制權。
2000.11~2001.12,全球經濟增速下行,油價下跌48%。值得一提的是,在油價暴跌之前2000年8月,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上市。彼時,李嘉誠還大幅進入中國市場,赫斯基能源在中國南海的投資總額已達400億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油價跌幅高達73%。這段時間前後,李嘉誠買入了加拿大ExxonMobil部分石油與天然氣資產。
2010年6月,美國第三大天然氣公司Chesapeake能源宣布向包括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中國投資公司、厚樸基金等私人配售共值9億美元的可兌換優先股。
2014年6月至今,油價跌幅約65%。在這一次的石油暴跌中,李嘉誠抄底石油的動作可謂是空前。
2016年,李嘉誠通過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向加拿大石油生產商赫斯基能源注入13億美元。
2017年4月,李嘉誠旗下的赫斯基和BP置換價值10億英鎊的油砂資產。4月14日,李嘉誠和中海油合作開發南海項目。4月21日,李嘉誠54億美元現金收購澳大利亞能源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