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胡裡山炮臺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廈大白城沙灘旁的胡裡山,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竣工於1896年十一月初八。
胡裡山炮臺建成後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胡裡炮王」屬於廈門二十名景之一。
1841年的廈門抗英保衛戰,以石壁炮臺為代表的老式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閩海國門,頓時洞開。1874年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廷就擬在原處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裡山炮臺,但「約需三十萬兩」白銀。此事一波三折,歷盡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
為建好新式炮臺,清廷多次派人員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曾任過駐德國公使的劉錫鴻在出洋考察過程後,給光緒帝的奏摺中寫道:「練兵築臺諸制實為歐羅巴一洲之冠」。根據考察報告,清廷採用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的設計方案,令楊歧珍督建胡裡山炮臺。
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充分利用閩南「三合土」(紅糖、拌糯米漿和烏樟樹汁夯實成)等建材之優點,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闢路徑,堅築臺基」,「並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城垛、戰坪、彈藥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牆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炮臺配備了當時最優的裝備,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重50噸的克虜伯大炮為主炮,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以「現存於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19世紀海岸炮」進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名錄。
胡裡山炮臺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28生(280mm)克虜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16000米(最遠射程19760米) 花了白銀10萬兩才購得(含海運及保險費)。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名錄證書。
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西炮臺大炮被拆毀,現僅存東炮臺大炮一門,護炮二門。
用優質花崗巖築成的城門、城牆、城樓、護城壕、清兵營房和炮臺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國海防軍事史、洋務運動史和兵工構築技術的珍貴史跡。
展出各類古炮實物,形成一個火炮博物館。
胡炮臺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造了克虜伯大炮和紅夷火炮操演兩個核心品牌,「迎客儀式」表演、「牽手櫃檯」項目、高仿真機器人矽像館、4D影院、幻影成像劇場、擊沉日艦史料館、光緒朝硃批奏摺等三十餘個配套項目,豐富了景區產品結構和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旅遊檔次。
炮臺地理位置重要,正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互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鎖阻擊廈門航道之敵艦;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向西可追擊進入廈門港的敵艦,守住廈門港;向北可支援陸軍陣營等,因此被稱為廈門的「天南鎖鑰」。
崖刻展示光緒朝硃批奏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