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拒絕碎片化信息
現在的我們,手機總是隨手不離的,家裡有臺能上網的電腦是必備的,出門找到wifi那就是找到組織了。每天我們不厭其煩的刷著朋友圈、微博,豆瓣、知乎、貼吧各種平臺的信息怎麼也瞧不完,文章連結上總會各種各樣標題誘惑著你點擊進去,就連這篇文章自己,也只好拿一句可能是「危言聳聽」的話來請諸你進來一觀的。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刷微博了解時事,看朋友圈了解下朋友們的生活,讀雞湯文洗滌下心靈,似乎是在娛樂中得到學習,哪有什麼不好。
但凡事總是過猶不及,碎片化信息現在未免太多了,幾乎已經佔有你的全部生活。如果你長期只是這樣接受信息,只會讓你失去複雜思考的能力。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信息的碎片化是以將複雜事物的簡單化來作為代價的。它只注重了擴充「事實」,讓碎片化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於知道新知識的喜悅中難以自拔,你不需要付出思考,就可以輕易獲得太多內容,這種快感總會讓你難以自拔,所以才有我們停不下來的刷朋友圈、刷微博的習慣。
這些信息作為「事實」輕易的被你獲得,但它們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聯繫」,以後就很難有機會想起,這些碎片化信息看似內容很多,但遺忘的更快。你以為你學到很多知識,但其實什麼也沒有得到。
當你習慣只去看待膚淺的「事實」,而不去思考,不去將各種知識的「聯繫」起來,那你的思考能力總是不能提升,甚至反而會下降。你會習慣用孤立的信息去看待問題,習慣了簡單的因果邏輯的思考方式,而失去了對複雜事物的思維能力。這樣下去,當某天你輕信了某人的欺騙、轉發了網上的謠言,也就不足為怪了。
更嚴重的是,如果你失去了對於複雜事物的思考能力,那無論你接觸什麼知識,那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你沒有能力將知識聯繫起來,學習也是事倍功半。
2、處理好自己再顧旁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是最好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表明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時候也不要勉強處理。
如果對方能夠自己去處理好事情,就不要插手別人的事情,否則,別人非但不會感激你,還會嫌你多管閒事,這真是費力不討好!如果對方很需要幫助,會主動來向你求助,這時你再出手幫忙,你的幫助在對方眼中會非常有分量!這就是「雪中送炭」,一個小小的舉手之勞,對方也會萬分感謝。
3、習慣於給自己找做事情的內在動力
在我們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選擇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我們思想上的這種抉擇可能給我們帶來激勵,也有可能阻滯我們前進。 清晰地規劃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塑造自我卻不僅限於規劃目標。要真正塑造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必須奮起行動。一旦掌握自我激勵,自我塑造的過程也就隨即開始。
塑造自我的關鍵是甘做小事,但必須即刻就做。塑造自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兒做一點,那兒改一下,將使你的一天有滋有味。今天是你整個生命的一個小原子,是你一生的縮影。 大多數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義,我們越是認為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越會在這種沉醉中讓人生中的絕妙機會悄然流逝。只有重視今天,自我激勵的力量才能汩汩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