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自我激勵有哪些好的方法?

2020-12-21 白山專欄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自我激勵有哪些好的方法?

你說行,你就行;你說不行,你就不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雅格布森

【理論解析】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

在這個神話的基礎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很多人身上,這種效應都有所體現,比如很多人在做一件比較困難、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他們可能會對自己說:這次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能行的、我是最棒的,結果他們真的成功了,並且真的成了這個領域最厲害的一個人。相反,那些經常暗示自己:我不行、我做不了,我一定會失敗……的人,最終都失敗了。

這也就是說「皮格馬利翁效應」會給我們帶來兩方面的影響:

(1)正面影響:激勵自己。

(2)負面影響:打消自己的自信心。

由此可見,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啟示:對自己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自己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自己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自己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操作務實】

海曼斯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膽小害羞的孩子,幾乎沒有朋友,也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什麼事也做不了。突然有一天,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了解到了「自我激勵」的神奇效果,於是他決定要改變自己。

正好那個周末,他所在中學的語文老師——理維斯先生給全班的同學布置了一道作業,她要求學生們去讀哈波·李的小說,然後在小說的結尾處用自己的話續寫一段文字。海曼斯無論是在讀哈波·李的小說的時候,還是讀完開始寫作業的時候,他都一直在激勵自己:我是最棒的,我讀的是最仔細、寫得是最好的。在這種激勵之下,海曼斯迅速完成了家庭作業。

第二個星期,海曼斯將作業交給了理維斯先生。現在他已記不起當初他寫的內容和理維斯先生給他的分數了,但他仍清清楚楚記得,理維斯先生在他的作文本裡的空白處寫的那四個字一「寫得很好!」正是這4個字,讓他真真切切感受到「自我激勵」的魅力所在,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我進行自我激勵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將來我能做什麼,」海曼斯說,「直到讀了理維斯先生的評語,我才知道自我激勵起了作用,我終於找到了信心。於是從那天起,我就一直不斷地告誡自己:我寫得很好,我一定能成為最好的作家……不管是在我事業順利的時候,還是我遭遇挫折的時候,我都一直這樣激勵自己。那天回到家後,我又寫了一則小故事,這是我一直夢想著去做卻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之後,在讀書的業餘時間,他又寫了許多小故事,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交給理維斯先生。而理維斯先生同樣對這些稚嫩的作品則給予了鼓舞人心的、嚴肅而又真誠的評價。

「我所做的一切恰恰是當時的我所需要的。」海曼斯說。不久,他被學校的報紙任命為編輯,這更加使他信心倍增,同時視野也開闊了。由此,他開始了自己成功而又充實的一生。現在他已經是一個職業作家,在過去的幾十年的作家生涯中,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海曼斯堅信,如果沒有當初的自我激勵,那麼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會發生。

【運用要點】

海曼斯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著名的職業作家,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善於自我激勵,給自己以正面的引導和幫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當初的自我激勵,那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會發生。由此可見,自我激勵作用之大。既然自我激勵對於成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很多人卻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激勵,其實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種方法:

1.調高目標

真正能激勵你奮發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既宏偉又具體的遠大目標。許多人都發現,他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太模糊,使自己失去主動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標不能激發你的想像力,目標的實現就會遙遙無期。

2.離開舒適區

一旦你生活在「舒適區」,你就會缺乏上進之心,不會尋求挑戰。而要想激勵自己,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離開你為自己營造的「舒適區」。這時體內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獲得新的動力和力量。

3.慎重擇友

對於那些不支持你目標的、打擊你積極性的「朋友」要敬而遠之。你所交往的人會改變你的生活,這一點你要明白。只有結交那些希望你快樂和成功的人,你在人生的路上才能獲得更多的益處。這些朋友不僅能激勵你成功,甚至還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4.正視危機

危機能激發我們竭盡全力。無視這種現象,我們往往會愚蠢地創造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風平浪靜。當然,我們不必坐等危機或悲劇的到來,從內心挑戰自我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

5.從做好小事開始。

如果把自己當作一幅正在創作中的傑作,你就會樂於從細微處作改變。一件小事做得與眾不同,也會令你興奮不已。總之,無論你有多麼小的變化,點點都於你很重要。

6、敢於嘗試、敢於犯錯

有時候我們不做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握做好。其實所謂的把握僅僅是一種自我的感覺,而到底能不能做好,只有嘗試了、經歷過之後才知道。要想激勵自己,就要勇於去嘗試、敢於去犯錯,只有這樣,你才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

7.迎接恐懼

世上最秘而不宣的體驗是,戰勝恐懼後迎來的是某種安全有益的東西。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恐懼,也會增強你對創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如果一味想避開恐懼,它們會像瘋狗一樣對你窮追不捨。此時,最可怕的莫過於雙眼一閉假裝它們不存在。

8.把握好情緒

人在開心的時候,即便是面對困難,我們也能泰然處之。而一旦我們的情緒處於崩潰的邊緣,那麼再簡單的事情也可能做不好。由此可見,要想激勵自己,情緒也是相當重要的。

【生活智慧】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激勵。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希望得到激勵和讚美,是人們內心深處最大的願望。當一個人得到激勵時,他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潛力,並努力把身體裡蘊藏的潛力發揮出來,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可是在別人不能激勵、或者沒有及時激勵你的時候,你為什麼不進行自我激勵呢?

相關焦點

  • A'g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賽普勒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建議wifi下瀏覽,記得全屏哦)皮格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馬利翁稱他的妻子為加拉蒂亞。
  •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重大啟示
    後來又有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小學教學上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隨機抽取八名小學生,告訴老師說這八名小學生是「最有前途的學生」。半年後,事實證明,在隨機抽取的這八名學生中(其中有幾位是老師心目中的差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 皮格馬利翁效應:4個方法洞察人性,構建人與人關係,去感受他人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裡獎和富步雷獎。這是一本用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如何構建人與人關係的書。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邊際效應:為什麼好話說太多也是坑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鋼琴老師說:"對,就是相信和期望的力量,你給予孩子多大的期望,孩子就能給予你相應的回饋,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這在心理學上叫'羅森塔爾效應'。"結果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愛神被皮格馬利翁感動,賜予雕像生命,讓他們真正成為夫妻。這個故事後來被賦予的寓意就是:只要對某件事情懷有非常強烈的期望,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後來羅森塔爾將這個寓意運用到心理學山,並加以實驗論證。
  • 自我激勵的方式有哪些
    核心提示:自我激勵是在緩解自身壓力的同時進行自我認可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有利於增加自我的認同改善自己的心理,讓自己在社會中能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同時還有利於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自我激勵同時也是一種釋放自己心理壓力的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提升自我的好方法
    每天我們不厭其煩的刷著朋友圈、微博,豆瓣、知乎、貼吧各種平臺的信息怎麼也瞧不完,文章連結上總會各種各樣標題誘惑著你點擊進去,就連這篇文章自己,也只好拿一句可能是「危言聳聽」的話來請諸你進來一觀的。
  • 自我激勵的20種方法四,一份人生清單激勵整個人生
    有時候,自我激勵所需的只是你吸入肺裡的空氣。一旦能夠有意識地勾畫出自己的樣子,你就踏上了塑造理想自我的徵途。16你缺少一種舉重若輕的幽默心態幽默是創新的最高形式,它總能夠提升我們的自我激勵水平。在多數情況下,陽光和歡笑都是治癒恐懼和憂慮的最好方法。可怕的問題最好能在陽光下解決,而不是暗中操作。
  • 心理學常考人物總結
    心理學常考人物總結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心理學的人物觀點匹配題是常考題型,此知識點主要在客觀題中考查,本文將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分析。1、桑代克(1)1903年,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 ,被譽為「教育心理學之父」(2)學習理論:嘗試-錯誤說(3)遷移理論:共同要素說      2、布魯納(美國)(1)20世紀60年代發起課程改革運動  (2)認知-結構(發現)學習論:提出要讓學生通過發現學習的方式,掌握學科基本結構3、
  • 心理學:了解六個「效應」,讓他不覺愛上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喜歡一個人,從來都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有一定的心理效應在支持;在這些心理因素的驅使下,讓我們心有所願,並且用行動,將緣分抓牢。 一起來看看,喜歡一個人,有哪些心理效應?了解這6點,讓他愛上你。
  • 心理學: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的科學,涉及人的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談及心理學時,往往都會覺得不可琢磨,難以窺探,但實際上心理學並沒有那麼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 身邊的心理學:暈輪效應的影響及運用
    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暈輪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是,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暈輪效應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但有時這種成見或偏見為人們所用。
  • 爸媽掌握這4個心理學效應,輕鬆提高孩子自律性
    那麼今天,我們再來聊聊4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效應,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非常有幫助。糖果效應推遲短暫的快樂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糖果實驗: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因此,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可以有助於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及個人性情背後的原因。整個過程中,每次呼救至少有38人到窗前觀看,卻無一人施救及報警。事件引起紐約社會轟動,引起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思考,把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大量的實驗調查發現: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是不同的。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15歲男孩深陷手機遊戲,自我封閉,心理學家:這是「情感傷痕」效應
    大家好!我是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對於很多家裡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來說,相比孩子厭學、休學、沉迷手機遊戲更可怕的是,孩子選擇自我封閉,緊鎖房門,徹底拒絕與父母以及外人溝通。就像有一個15歲的男孩,自從和父母徹底鬧翻後,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玩手機遊戲,拒絕和家裡人溝通,只要父母在家裡,孩子堅決不出門。
  • 情商中的「自我激勵」與「同理心」
    一講到「自我激勵」,我想大家會想到成功學。有這麼一個嘲笑成功學的故事。從前,有一隻鷹被誤養在了雞群裡,有一天,被伯樂發現了,把它帶到山崖邊,在伯樂的鼓勵下,那隻被當成雞的鷹大膽地跳下山崖,果然就振翅高飛了。
  •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