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4個方法洞察人性,構建人與人關係,去感受他人

2021-01-12 楠悅讀

本文字數4251,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裡獎和富步雷獎。

這是一本用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如何構建人與人關係的書。這本書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很強的可讀性。作為一名女性心理學家,作者對關係故事中人們情感的剖析極為細膩,對人們心理的把握也很專業,對人性的洞察中透著哲思。閱讀這本書,不管是對心理學研究者、心理諮詢師,還是對人際關係感興趣的普通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錯的心理學讀物。

01、人如何創造幻想

先說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其實是一個希臘神話中國王的名字,這個國王對凡間的女子都不感興趣,卻愛上了自己精心創造的少女雕像,沒想到女神維納斯被皮格馬利翁的執著感動後,賦予了這座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美夢終於成真,娶了這位美女為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指代人們自我實現的預言。那麼人是如何創造幻想的呢?

要理解幻想的產生,需要回顧下嬰兒早期認知世界的過程。剛出生的嬰兒對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件東西都沒有概念,連區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難。他餓了、害怕了、無聊了,總之有任何需求,母親通常都會滿足他,所以嬰兒知道有些東西可以給他帶來安慰。但當母親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時候。

比如,母親給孩子斷奶的時候,嬰兒會把泰迪熊或者讓他感覺溫暖的毛毯當作安慰,這些小物件是他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

20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嬰兒在理解外在的東西時,產生了幻想,幻想著泰迪熊是像母親一樣的存在,嬰兒要嘗試對這個世界的控制,他從泰迪熊上找到了安慰,對於成長階段的嬰兒來說,這是他認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在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建立了一種連接,溫尼科特稱它為過渡性現象。泰迪熊本來只是一件玩具,是嬰兒的幻想讓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義,這件玩具對嬰兒來說變得跟媽媽一樣重要。

這種幻想技能,在人們成年後,會把它無意識地用到人際關係中。因為感情的傳遞很多時候依靠非語言的方式,所以人們對關係的理解經常是靠猜的。

比如,兩個同事在電梯裡碰見,互問早上好。但他們各自的心裡是暗流湧動的,對一句簡單的早上好也要在心裡翻譯一遍,他跟我說話的語氣好像有點冷淡啊?我記得上次他跟我說話時明顯更熱情啊。他到底有沒有看我不順眼?他是不是在暗示我不要靠近他呢?

人際交往中,人們的情感層次雖然豐富,但往往是靠猜的,你讀取別人的意圖,判斷你們關係的遠近,然後決定下一步怎麼對他。人們就是在不斷幻想著別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這個人的形象。

雖然幻想是無意識的,但這些幻想有沒有一些傾向呢?作者說,是有的。幻想的方向就取決於你的需要,也就是說,你只會看到對方身上對你有意義的信息,你把過去的經驗、現在的需要和對未來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了一個你看人的濾鏡。每個人的濾鏡都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了同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會被解讀成不同的特質。

比如,一個直截了當的人在你看來就是魯莽,這都是無意識進行的。你會把自己解讀的這個人當成他真實的樣子,他做的每件事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意義來。

02、人如何創造別人的行為

除了幻想別人的形象之外,我們還會無意識地創造別人的行為。我們需要再用一個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概念來解釋,那就是投射認同。

什麼意思呢?投射認同指的是,人們會無意識地誘導別人,讓這個人產生一種特定的行為。最早提出投射認同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克萊因,他認為,人們在嬰兒時期形成了與母親的互動方式,這個互動方式後來會逐漸固定下來,成年後把它帶到了跟其他人的關係中。

也就是說,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釋放了一些情感信號,讓別人產生了變化,誘導別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應,比如跟自己的感受一致,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人們實際上是在強迫別人,扮演自己舞臺上需要的角色。這種投射有好幾種方式。

1、引導別人犯錯,然後再懲罰

可以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惡魔,這個小惡魔可能來源於你在兒時沒有滿足的需求,但是你可能會把這個小惡魔放在別人身上,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放在別人身上,你跟這個小惡魔的鬥爭就變成了別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你可以懲罰他人身上你最恨的東西,這樣就不用懲罰自己了。

比如,書中講了雙胞胎的例子,由於小時候家裡窮,姐姐有什麼想要的東西不好意思說,覺得自己不該有這樣的要求,於是她就用一些情感的暗示和鼓勵,引導妹妹替她跟爸媽要東西,這樣,她就不用再責怪自己而是可以責怪妹妹了。人類還真是複雜的生物。

2、把優秀的特質寄托在別人身上

你可能把優秀的特質寄托在別人身上,這個特質是你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具備但還沒有具備的,也許在你童年時期喪失了這部分特質,通過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你可以把你認為珍貴的特質繼續保存下來。

比如害羞的人可能願意跟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做好朋友,因為這個活潑的朋友身上有他最想擁有的開朗性格。

3、用自己的品質,召喚出別人相似的東西

你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種品質,召喚出了其他人身上跟我們相似的東西,這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自己的某些潛質,但為了增加親近感和熟悉感,兩個人在一塊會增強相同的部分。

比如,一個男孩離開了女友之後,可能愛上了另一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他被這個女孩帶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些變化甚至會讓他的家人朋友都感到驚訝。

4、讓別人承受痛苦

你可能會安排另一個人去體驗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比如引誘別人替你擔心。作者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準備一個大型會議,因為這個會議很重要誰都生怕出錯,作者一直表現得很淡定好像不關她的事一樣,這讓她的同事很緊張,操心這個有沒有準備好,操心那個到位了沒有。當臨近開會的日期,這位同事覺得萬事妥當了,也不再緊張的時候,反而輪到作者開始緊張了。因為,一旦別人不擔心了,這份擔心就湧向了作者自己。

別人真就這麼容易被我們改變嗎?確實是,作者說,這是因為每個人天生就有表現多種特質的潛能,但人們後天的經歷會固化其中的某些品質,然後抑制其他品質,但這些被抑制的品質並沒有消失,其實它們一直潛伏在人的身體裡。隨著閱歷的增長,當他遇到能夠喚起這部分潛質的人以後,他就會重新構建自己,可能完全變了一個人也說不定,往往會成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你能夠創造他人,同樣意味著你也在被別人創造著。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跟你真實的自己也不會是完全契合的。

不同的人對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劇本也都不一樣。比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可能無意識地把孩子編排進了自己的劇本中,同樣,在朋友、同事、伴侶之間也都是這樣。

我們的主人公湯姆,早就給自己寫好了劇本,他要找的是一個感情專一的女人,就像他的母親愛他父親那樣,湯姆要的就是簡單愛,這個女人不能像他的初戀那樣,說翻臉就翻臉,她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站在自己這邊,這份愛很省事,不會佔用他太多時間。

那麼一定會有人出演湯姆要求的角色嗎?其實人們需要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別人的舞臺上,至少比沒有角色可演好得多,這能讓人感到在別人的世界裡,自己是有一席之地的。

比如,凱茜就是這樣一個害怕落單的人。在凱茜的成長經歷中,她一直是個不太合群的女孩,內心脆弱害羞,常常因為沒有人約她,躲起來一個人哭,她最害怕自己一個人,她的劇本中最渴望的是一個讓自己告別孤單的人,直到她遇到了湯姆。20歲時,上大三的湯姆遇到了大一新生凱茜,在這個女孩身上,他幾乎能找到理想中女友應該具有的全部素質,他感到這個女孩淳樸,不矯揉造作,值得信賴。另一方面,湯姆也讓凱茜覺得安心,他一有空就會陪著她,細心照顧她的生活,常帶她去別具一格的餐廳吃飯,連約會都是準時準點,用凱茜的話說,他就像一張溫暖的毯子,把她從社交恐懼中拯救出來,這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凱茜對陪伴的需要。湯姆和凱茜都覺得,他們在對方身上找到了最想要的安全感,他們接受了彼此的邀約,走進對方的舞臺。

湯姆跟凱茜的相識,就像大多數人的故事一樣。當你們初次見面,你會從對方表現出來的跡象中判斷他是什麼樣的人。其實你判斷的是這個人讓你產生了怎樣的感覺,他喚起了你的什麼情感,比如是愛好?熱情?還是輕蔑或者牴觸?你跟他在一塊的時候感覺好還是不好?具體哪裡好可能你也說不太出來,可能你之所以感覺好,是因為他符合你劇本的角色定位。如果你只要跟他在一塊就渾身不自在,你肯定不會選他。如果你選上的人一開始就沒有給你期望的回應,你就只能轉到其他人身上嘗試。

如果你選上的人接受了你的邀請,他就會釋放友好信號,也對你做出積極回應,隨著你們交流機會越來越多,你們之間不停地交換情感訊息,你會留意對方符合你的幻想和需要的行為,同樣,你回應對方的時候也是有選擇性的,你會對他討你歡心的行為做出回應,不符合需要的行為你就不做反應。在你的鼓勵下,對方會越來越表現得符合你的預期,在對方的鼓勵下,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你也會放大對方角色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適合對方角色的性格。

因為這一點,凱茜很難分清,她自己的需要和從湯姆那裡吸收來的需要。凱茜因為感到了湯姆對安全感的需要,所以她在與湯姆的相處中極力表現得忠貞不渝,而把不符合湯姆劇本的特質隱藏了起來,比如想要嘗試刺激的不安分的心。她的潛意識裡想要通過取悅湯姆,保住湯姆許諾給她的安全感,讓自己再也不會落單。

一段關係就是這樣被你們倆協商著創造出來了,只有你們雙方對角色安排都滿意,你們才會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是舒服的,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認可,你們各自在對方的舞臺上才都有了意義,關係才能維持下去。所以,幻想和創造他人,是一個循環論證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劇本不同,人與人的各種排列組合下,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關係,沒有哪一種關係是能夠被複製的。

最後的話:

心理分析理論使得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人們如何無意識地創造其需要和恐懼,但大多數治療師對此沒有深刻的理解。治療師經常變得和病人一樣,忽略了在人際關係中創造他人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個冷漠的母親,或者"找了"一個缺乏愛心的伴侶。其實,每個人都像一位導演,在舞臺上將其他人塑造成某一個角色,而其他人也會將我們塑造成他們劇本當中的角色。

相關焦點

  • A'g 皮格馬利翁效應
    ,給大家講個故事(這幾天老是在講故事啊)。這在現實中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其背後肯定是個神話傳說。· 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F. Jacobson)把「皮格馬利翁和加拉蒂亞」的故事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自我激勵有哪些好的方法?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自我激勵有哪些好的方法?你說行,你就行;你說不行,你就不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雅格布森【理論解析】「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
  •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重大啟示
    半年後,事實證明,在隨機抽取的這八名學生中(其中有幾位是老師心目中的差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雕塑作品在雕塑家的深情欣賞中成活,小學生在老師堅信的目光中進步巨大,我們把這種真實心理現象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做「期待效應」。
  • 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管理人性
    我問過一些人的想法建議,有些人說,讓景區的管理者加強這些商家的管控;也有些人說,我們去景區不要買東西不就行了嗎!等等各種建議說法。但這些都會增加整個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得到的效果可能都微乎其微。其實,真正好的制度設計和營銷管理都是洞察人性,然後利用人性去管理人性。說個我最近在景區買東西的例子。
  • 營銷中要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管理人性
    我問過一些人的想法建議,有些人說,讓景區的管理者加強這些商家的管控。也有些人說,我們去景區不要買東西不就行了嗎!等等各種建議說法。但這些都會增加整個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得到的效果可能都微乎其微。其實,真正好的制度設計和營銷管理都是洞察人性,然後利用人性去管理人性。說個我最近在景區買東西的例子。
  • 「螃蟹效應」:人性最愚蠢的一面,是見不得身邊的人好
    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又何嘗不存在「螃蟹效應」呢?人性最愚蠢的一面,就是見不得身邊的人好。,破壞他人比自己優秀的地方。生活中的所有嫉妒與傷害,都是來自身邊的熟人,因為陌生人或者說不怎麼熟悉的人基本沒有什麼機會與我們形成競爭性的對比,人們也無暇顧及遠離自己生活的陌生人,哪怕他們再怎麼成功也跟自己毫無交集,根本用不著去嫉妒他們。但是,身邊的人就不一樣了,明明是跟自己同個圈子同個檔次甚至比自己差的人,憑什麼他們就能成功,憑什麼他們就比自己過得好?所有的不甘心,其實都是對自己身邊人比自己過得好的憤怒!
  • 黑羊效應:一場「好人」欺負「好人」的盛宴,卻透露了人性中的惡
    雖然當時兩人彼此道歉,小玲也蹲下身來和同事一起收拾了杯子碎片,兩人的關係卻從此出現了隔閡。從那以後,小玲每次見到同事都覺得她怪怪的。她努力友好地對待同事,可是,他們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同事似乎總是躲著她,除了她之外,其它人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近。小玲努力想融入群體,卻發現眾人們的目光變得越來越冷漠。
  •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見不得身邊人好
    更有意思的事實是,人也一樣!而熟人之間的惡意往往反而比陌生人強很多。 絕大多數人痛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平庸而痛苦。 而是看到身邊人比自己成功而痛苦,或者身邊有人忽然超過了自己,而感到無比痛苦。這其實就是人性裡的最惡一面。
  • 洞察、策略和創意、訴求有啥關係?搞不懂就別寫策劃了
    策劃案常常被推翻原因有很多,不過大多是因為洞察、策略以及創意和訴求這幾個地方出了問題,這四點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弄不清楚,你的方案會越寫越漿糊。清晰做事,明白做策劃人,請隨小僧一舉掃清這些攔路虎!洞察不是洞見你應該也有這樣的感受,有很多廣告看後能引發強烈的心理共情,然而過段時間後你只記得自己被某個廣告感動的一塌糊塗,但究竟是哪個廣告?卻怎也想不起來。
  • 期待效應的強大力量
    這就是「期待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對一個人所產生的作用,它可以發掘一個人的內在潛力,鼓勵其走向成功。「皮格馬利翁效應」源自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非常喜歡雕刻。國王每天都在不停地雕刻,並且練就了一身神奇的雕刻技藝。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
  • 爸媽掌握這4個心理學效應,輕鬆提高孩子自律性
    那麼今天,我們再來聊聊4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效應,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非常有幫助。糖果效應推遲短暫的快樂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糖果實驗: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吼一千句管用
    父母們不妨試一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吼破喉嚨有用,對於嬰兒這些不良的行為,能起到很好的糾正作用。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望效應。一九六八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 Rosental和 L.
  • 人與人之間沒有必要去刻意維持關係
    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多了才明白,除了夫妻之間沒有必要去刻意維持與他人的關係。三毛說得好,「朋友的好處,在於可以自由選擇。有些,隨緣而來,有的,化緣而來。福氣如果得自朋友,那麼自己算什麼?」兄弟姐妹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都是如此。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一、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羅森塔爾效應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的,具體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行為的期望本身將導致該期望成為現實。
  • 聰明的人,是怎麼對付身邊的小人?這4個方法可以一試
    聰明的人,是怎麼對付身邊小人的?這4個方法可以一試有句話叫: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現在指的是在複雜的環境裡,什麼人都有。在學校還好,學生之間沒那麼多彎彎繞,但等出了社會,尤其是沾了利益二字,一切就都不簡單了。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不能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個人心理疏導、原生家庭教育、職場人際關係… 都應該嘗試運用心理學去介入及療愈。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當你掛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一定會做出以下兩個選擇之一:一是把鳥籠扔掉,二是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效應。
  • 人性中的4種快樂,快樂原來還分層次,太多人不知道!
    人性的快樂很豐富,如何豐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人性中的4種快樂。第一種,是感官快樂,聲色犬馬,都在這一類。第二類快樂,就是和人發生連接、和人扎堆的快樂。比如,老友相見,家人廝守,沒事扎堆吃個飯,都屬於這種快樂。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社交網絡的價值在於人與人的連接。
  • 瑞諮洞察|產業網際網路產品設計的4個角度!
    2020年,疫情讓很多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2020年的我,同樣在職業中遇到了新的挑戰。面對職場角色的轉變,業務形態的轉變,與市場的快速變化,自己每天忙於做項目,設計產品,寫方案等等,確實沒太多時間的思考。趁著元旦忙裡偷閒,對自己一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也思考了作為一個產業網際網路行業的產品設計,面對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應該怎麼做。
  • 懂人性的人有多可怕?「扮豬吃老虎」,悄無聲息置對手於死地
    一個人最危險的時候是發現不了自己身邊的敵人,自認為天下無敵,把很多暗中潛伏的敵人當作朋友來對待。聰明的春申君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他把李園當作自己朋友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李園是一個非常懂人性,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寄居於春申君門下,仰仗春申君的鼻息生存,但卻一直在伺機尋找機會,想要取代春申君,成為楚國新的執政人。
  • 蔦屋書店:如何重塑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構建用戶體驗管理體系
    蔦屋書店創建於1983年,在日本書店行業整體受網際網路衝擊的時期,卻逆勢發展,在日本擁有1400家門店,50%以上日本人是它的會員。蔦屋書店賣的不是書,而是生活方式。蔦屋書店顛覆了傳統書店的銷售模式,圍繞書店附近的人群,根據人群的偏好用不同的品類來填充書店,做到「一店多能」,與消費者建立了親密的經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