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的回流壺,其實在紫砂市場上並不陌生。特別是喜歡收藏紫砂壺的壺友,對於臺灣回流壺,可能研究的比我都透徹。但是也不乏一些剛接觸紫砂壺收藏的壺友對於臺灣回流紫砂壺多有不解,猶豫著到底要不要去收藏,所以,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來聊聊臺灣回流壺的問題,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收藏!
先來回顧一下,臺灣回流壺的歷史: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宜興的紫砂壺通過收藏大家羅桂珍的公司開始大量湧入香港市場。很多香港商人也瞅準了紫砂壺投資價值,從宜興直接進口然後大量轉口到臺灣。但是,隨著臺灣與大陸的貿易交往日益加深,很多臺灣商人直接從臺灣來到宜興大肆訂購紫砂壺,這也使得香港的一些投資紫砂壺的商人無利可圖,轉向了其他行業。
那個時候,臺商對於紫砂壺的訂購是非常狂熱的,不論個數來買,而是論箱採購。所以,當時流入臺灣的紫砂壺壺品大多品質良莠不齊,以一些日用的實用紫砂作品為主。到了後期,有了臺灣古董商人的加入,他們開始從低檔的紫砂茶具開始轉向了顧景舟等一大批有實力的名家作品。
但是,因為名家紫砂壺手工製作,效率低,數量少,一些臺商就想出了讓人仿製的主意。為了夠逼真,仿製的要求也不低,原料工藝必須達到原品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似度,從原料到工藝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到了零幾年,臺灣的紫砂市場進入了一個飽和期,紫砂壺在臺灣商人的手裡已經出不去了,所以一些人就想出了把臺灣的紫砂壺再返回大陸銷售的策略。特別是在黃龍山被政府限採之後,很多宜興的商家嗅出了此間的商機,又開始大量回收當初售出臺灣的紫砂壺,現在市場上也就大多稱之臺灣回流壺。
臺灣回流壺的分類:早期賣出臺灣的紫砂作品,大多以廉價的實用茶具為主;而後期雖然轉向了一批實力派紫砂藝人,但是真品少,仿品多。
那麼,臺灣的回流壺是否值得收藏?
對於臺灣回流壺是否值得收藏的問題我們需要理性地去看待,很多網絡平臺打著臺灣回流壺的低價作品是完全不需要考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雖說早期的臺灣回流壺也都是低檔的紫砂茶具,但是這樣的壺放到如今的紫砂市場並不具備很強的收藏價值。
而後期的一些名家的回流作品就需要擦亮眼睛了,畢竟那時候的高仿作品很多內行人都不一定看得出來,更別說才玩了幾年紫砂壺的人。
總的來說,臺灣回流壺在紫砂拍賣場上如此熱銷,是一些紫砂商家大肆宣傳的結果。對於收藏,不要太過於隨大流,很多時候一把冷門的紫砂壺反而能一鳴驚人拍出天價!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下期我們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