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的管理方——貴陽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組織了一場研討,邀請有關專家,尋求科學解決黔靈山公園獼猴的問題。
現狀:獼猴增長迅速,傷人事件頻發
黔靈山公園是位於貴陽市區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因為園內的獼猴增添了幾分野趣。然而,近年來,獼猴傷人事件頻發,給公園管理和城市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黔靈山公園獼猴傷人事件多達58餘起。今年9月份,就有190多名遊客被獼猴咬傷。
同時,獼猴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黔靈山公園上環山是獼猴聚集區之一,和前幾年鬱鬱蔥蔥的環境相比,現在樹木稀疏,園內三嶺灣、麒麟洞、土地關等區域,由於獼猴聚集,山體土壤已裸露。
去年,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就組織專家對公園的獼猴種群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其數量已達1200餘只,遠超公園500隻的承載能力。
隨著獼猴數量的增多,獼猴之間為爭奪食物、領地、配偶等相互打鬥,傷猴病猴隨之增多。而且,獼猴近親繁殖現象明顯,白化個體已開始出現,個體間寄生蟲、皮膚病傳染明顯,種群的質量也在明顯下降。
此外,由於公園裡的獼猴屬於半野生獼猴,是少有的能與遊客近距離接觸的野生動物,對人類的警覺性降低,但是其野性尚在,加之遊客不恰當的投食方式和行為,致使人猴之間衝突增多。
專家:控制種群,科學分流
據貴陽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黔靈山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獼猴屬於社群性野生動物,其生活環境容納量主要依據生活環境中食物資源、空間資源等限制性因素來確定。但對於城市公園的半野生物種,行為習性已與純野生種群有較大差異。
換言之,黔靈山公園裡的獼猴,由於沒有天敵且食物源充足,目前已經難以有效制約其種群增長。根據調查顯示,2003年至今,黔靈山公園獼猴的年均增長率已升至11.5%,數量增長十分迅速。
龐大的獼猴種群導致公園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園區景觀設施受損嚴重、獼猴傷人事件頻繁發生、動物疫源疫病風險較高、獼猴種群質量明顯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希望通過科學管理,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對此,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建議:公園管理獼猴應「控制種群,科學分流」。
冉景丞說,隨著獼猴種群的壯大,公園這個空間已不能滿足其活動需求,它們會從公園向城市其他區域「溢出」。而且,由於猴子屬於靈長類動物,其所患的有些疾病和人類完全一樣,比如肺結核、皮膚病等,人和獼猴之間可能存在人猴共患病的交叉感染風險。
冉景丞認為,城市主要是給人創造出的空間,人要親近自然,也應該敬畏自然。不管是從人的安全角度還是從愛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兩者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冉景丞建議,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可依據環境容納量,保留一定量的獼猴種群,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流,減少種群數量,讓市民既能看得見獼猴,又能減少獼猴給自然和人類帶來的傷害。
記者:湯利
攝影:安勇毅
編審:劉文強
相關報導:
貴陽黔靈山又現猴子傷人事件,傷者求助景區工作人員竟拍桌子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