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馬克思是人類社會最偉大、最崇高、最徹底的共產黨的創立者和科學共產主義的奠基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人民網福建頻道與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策劃推出「致敬馬克思·走進馬克思——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系列文章,以此表達對馬克思的深沉紀念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時刻警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何建津(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在群星璀璨的思想夜空和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馬克思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思想恆星和歷史巨人之一。而且,面對當今時代問題,我們仍可自信地宣稱:21世紀能夠矗立時代潮頭和佔據思想與道義制高點的,仍將是那些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者。正像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薩特所說「任何想否定馬克思的人,要麼是回到馬克思以前,要麼是重複馬克思說過的東西。我們這個時代的命運就是這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項植根於中國現實土壤和歷史傳統而又源於馬克思的偉大事業,在新時代不僅需要一大批篤信、真懂、會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將鍛造和檢驗出一大批能體現人民意志、情系民族復興和關心人類命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不過,在這個需要馬克思主義者、也必將不斷產生馬克思主義者的時代,回想馬克思在19世紀70年代針對法國工人黨的幼稚病和敘述馬克思的不正當方式,以反諷口吻說出的「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句話,也許在警醒我們,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篤信:完成從姓「馬」到信「馬」的升華
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者,要完成從政治上「姓馬」到精神上「信馬」的轉變。與宗教主要以情感力量打動信眾不同,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主要仰賴其人文情懷和真理力量。
馬克思早年通過黑格爾派哲學徹底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之後,曾說:「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任務。」在長期艱苦卓絕的調查與研究中,「此岸世界的真理」終於通過馬克思向世人敞開:資本生產關係使包括人自身在內的一切存在物,不論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普遍遭受「商品」這一「社會物」的奴役和統治,這是當今人類所遭遇的一切現代性問題的淵藪;「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終於被馬克思的哲學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洞穿:在現代社會,商品、貨幣、資本等「人的自我異化的非神聖形象」正以拜物教的不同形式取代「上帝」這一「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並享受著人們的頂禮膜拜。於是像批判宗教神學那樣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靈魂附體一般附著在商品物中的資本生產關係,就成了這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最顯著的思想標籤。
不過,對於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與上述思想標籤同樣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忘記馬克思在1867年為《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所寫《序言》中的一句名言:「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如果說改革開放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前四十年充分證明了「不能跳過」「不能取消」的真理性,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則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才能在利用資本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真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真理性與價值性相統一之內涵,還需要懂得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理論相區別之特質——實踐性品格。這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和之後的絕大多理論都渴望擁有或自以為擁有而事實上卻沒有的品格。正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完成了哲學上的劃時代變革之後所指出的那樣:過去很多哲學家雖然滿口講的都是所謂「震撼世界」的詞句,但他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看看馬克思之後種種讓人眼花繚亂但卻總是曇花一現的現代性批判理論,人們就會發現,缺乏實踐品格的理論,其影響力總是局限於小眾,其生命力總是那麼微弱、短暫。
那麼,能讓馬克思主義永葆生命活力和巨大社會影響力的實踐性品格究竟緣何而來?
首要的來由在於馬克思主義關照的對象首先不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等社會意識領域的問題,而是現實的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關係,尤其是生產關係,以及用於調節社會關係的各種法律制度規範等社會存在領域的問題。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根本不同在於,前者是唯有實踐批判才能真正改變的現實場域,而後者是僅僅通過理論批判就能發生變化的思想場域。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與生俱來且與眾不同的思想品格就是實踐批判。
但實踐批判絕不是幾個社會精英身居帷幄之中運籌、指點就能一勞永逸完成的任務,而是必須藉助蘊藏在人民大眾及其歷史運動中的磅礴力量才能逐步推進的事業。因此,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的充分展現有賴於這種理論成為某一社會群體尤其是其中的先進分子的思想武器,也有賴於這種理論與切合社會大眾共同利益的歷史運動實現動態融合。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是背對現實社會的純粹學術,也絕不僅僅是一般解釋性或理論批判性的社會思潮,甚至也不是某種一經獲得就需固化堅守的社會制度,毋寧說,它是一種一經產生就必須始終與時代同行、與實踐同步、與人民共命運的社會歷史運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將他們的理論詮釋為共產主義時所指出的那樣:「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中國建立前後,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與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民主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運動相結合,不可能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改革開放後,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運動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可能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如果不進一步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運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進程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將難以實現進一步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會用:追求用得上與用得好的統一
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要懂得其實踐性的獨特品格,更要善於在實踐運用中體現、發揮這一品格,實現從真懂到會用的飛躍,進而體現管用的效果。小平說,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是終極目的,會用是踐行過程,管用的成效取決於會用的水平。學了用不上,馬克思主義就成了某些人口中貶稱的「屠龍術」,「過時論」也會沉渣泛起;學了用不好,將馬克思主義妖魔化的人就會如影隨形般糾纏。
因此,會不會用的關鍵是解決用得上、用得好這兩個問題。用不用得上,首先取決於馬克思主義在面對現實問題時有沒有穿透力。現在看來,無論是目前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所遇到的問題,還是發展起來以後出現的諸多問題,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都很難獲得正確的解釋和有效的解決。因此,從理論本身的徹底性和穿透力來看,不存在用不用上的問題。用不用得上之成為問題,根源在於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有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隊伍建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因為這不僅關係用不用得上,更關係用不用得好。而用不用得好,又不僅取決於馬克思主義繼承人的理論水平,更取決於馬克思主義繼承人分辨歷史方位、認清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條件,並將馬克思主義與上述條件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創造性發揮的能力與智慧。
行文至此,借用王任重同志在紀念毛澤東這位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誕辰85周年時的一篇文章所引述的毛澤東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小文,希望能對追隨馬克思志業的今人有所啟示:「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等於馬克思,也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有超過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
(作者:何建津 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相關連結:
高瑩:心中有信仰 腳下有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鄭濟洲:當馬克思主義遇到中華文明
譚苑苑:致敬我心中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
王斌:馬克思的初心和使命——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鄭輝軍:經典的力量 時代的共鳴——推進經典著作宣傳普及
葉志堅:思想的閃電必須射入人民園地——晚年馬克思的反思
李永傑:人格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楊小冬: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
郭彩霞:批判精神——馬克思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魏少輝:以馬克思的人格力量作指引——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餘文鑫:旗幟鮮明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劉興旺:感悟經典 與先哲對話——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
李海星:一生流離 萬世永恆——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