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回族飲食習慣

2020-12-21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伊斯蘭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和保安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北地區。

只有回族除了聚居於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新疆、青海之外,還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較為集中的是在河北、河南、雲南等省。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大部分穆斯林居住在西北地區,他們的飲食文化特點往往給人一種「地域性」感覺。在祖國西北地區穆斯林民族連片分布,共同的習俗實施起來較為容易,而回族分布在全國各地,卻仍保持自己的飲食文化,並為廣大漢族人所尊重並接受(進人清真餐館的就不僅僅是回族人),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回族飲食

清真教」在明清時期曾經是伊斯蘭教的另外一種稱呼,漢語對伊斯蘭教的許多東西都稱為「清真」,如「清真寺」、「清真言」、「清真食品」等。漢族及其他非穆斯林民族對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的飲食,很多是從回族的飲食中了解的,這是因為回族在各地都多多少少有分布,而且回族人善於經商,尤其是清真飯館的經營進一步擴大了人們對穆斯林飲食的認識,儘管回族的飲食不能完全等同於信仰伊斯蘭的民族的飲食。穆斯林民族在肉食上的禁忌是大家共知的。另外,在宰殺牛羊之前,必須由阿訇念經,這是穆斯林飲食文化上的另外一個特點。只有經過阿訇念經之後宰殺的牛羊,穆斯林才能放心地食用。這些禁忌和講究,在宗教上都有解釋。

回族ji'kou

回族在形成過程中,伊斯蘭教起到很大的作用。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地區的商人來到中國沿海,經商之餘,他們建立清真寺,在中國購置田產,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為中國的第一批穆斯林(回族),元代蒙古汗國的西徵又使大批伊斯蘭教民遷往中國。

這些人大多沒有攜帶家眷,當他們在中國定居下來之後,與當地各族婦女(主要是漢族)通婚。在以夫權為中心的當時,這些婦女跟著丈夫信奉伊斯蘭教是自然而然的。這就使回族的飲食既要考慮到宗教問題,又要考慮到所處地區的物產和其他民族的習慣等問題,從而產生了回族飲食文化中既有伊斯蘭教所規定的禁忌,又不同於其他地區穆斯林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在嚴格遵守伊斯蘭教教規的條件下,吸收周圍其他民族中不違反伊斯蘭教規的飲食內容而形成的。

回族婦女

各地回族在是否吃魚和什麼樣的魚能吃的問題上,產生許多不同的習俗。祖國西北的回族因為較少接觸到魚,因此沒有什麼規定,而沿海和南方的回族因為接觸很多的魚類,於是才有了禁吃某一種或某一類魚的習俗。如天津的回族禁吃水產中無腮無鰭類、像魚而不稱為魚類(如鱉、鱔、墨斗魚)、無鱗類(泥鰍、鯰魚)、橫行類(螃蟹)等。而在雲南,回族只是禁吃無腮魚類。雲南西雙版納的回族平時喜歡吃鱔魚、螺蚌、螃蟹和水田裡的小動物。寧夏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的偶蹄類食草動物的肉,也吃雞、鴨、魚。河北回族主食為米和面,副食主要吃牛羊肉和少量駱駝肉。

手抓肉本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現在成為甘肅回族以及其他穆斯林民族在佳節、慶豐收和招待貴客的時候的佳餚。其製作方法是把帶骨的羊肉剁成長條,在清水中浸泡半小時,洗淨人鍋,用旺火燒沸,撇去血沫,放人生薑、花椒、小茴香、三奈、胡椒和草果、料酒,用文火煨到汁濃肉爛的時候撈出,控淨湯汁。最後用蔥花、花椒熗鍋,烹人少許醋,放人熟羊肉塊翻炒幾下,裝人大盤上桌。吃的時候拌以鹽、蒜泥、香菜和辣椒油等。

雲南回族尤其喜歡把菜油和牛羊油混合食用。他們製作的牛肉乾巴在當地各民族中享有盛譽。這種乾巴是把洗淨的鮮牛肉加食鹽、米椒粉,用力揉搓,之後放進瓦缽中加蓋密封,置於陰涼處,半月後取出曬乾即成。此外他們還製作獨特的牛羊雜碎,即把牛胃、腸子用清水反覆洗淨,再在石灰水中浸泡、揉搓,待胃壁。上的附著物褪淨時,再用沸水燙一下,用刀刮淨,再衝乾淨即可下鍋,也可以長期保存。

手抓肉

昆明回族所吃的「油茶」,是用蕎麥麵拌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牛油或羊油而成的一種炒麵,平時封人罈子內保存,食用時加糖用沸水衝拌即成,方便可口,為早晨和午後的零食佳品。

由於回族經常與許多民族尤其是漢族接觸,生活中常常碰到與伊斯蘭教規相衝突的習俗和觀念,從而使一些回族學者不僅僅從伊斯蘭教方面來思考自己民族在飲食上的禁忌,而且還要從漢文化中尋找與伊斯蘭教相吻合的因素來闡述自己的禁忌的合理性。其中最著名的成果是清代初期劉智撰寫的《天方典禮》。書中對回族的飲食禁忌不僅指出「其然」,而且指出其「所以然」,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理論中可謂不同尋常,儘管他的觀點不是所有的人(包括回族和漢族人)都能接受。

糯米粉

比如作者指出,不吃有毒的植物性食物,是對真主造化的順應(「真主造化惡毒,原有相制」)。而尤其不能吃「性惡」的動物,如眼睛突出的、有鋸牙的、嘴是環形帶鉤的、爪有鉤的、吃生肉的、殺傷鳥類的、同類相吃的、兇惡的、暴戾的、貪婪的、鄙吝的、形象像人的、善於變化形色的等二十種動物的肉都不能吃。如果吃了「性惡」 的禽獸的肉,有的會助長私慾,有的會迷惑人心,結果是神志迷亂,是非不分,邪正不明,言行不加節制,不謹守功課操行,貪生怕死,無所不為。不過這些動物的皮毛可以利用,尤其是可以加工之後賣掉。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
    五味調(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屬性,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展現方式。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發展歷程:各個朝代關於飲食文化的淺析
    可見飲食在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那麼中國的飲食文化經歷過怎樣的多樣化發展演變,「飯桌文化」的成型又是如何養成的?中國人對飲食很有講究,以色香味俱全作為標準。對製作飲食的材料也十分考究,用料極其豐富,將食材資源利用到極致,就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項特徵。
  • 張家川回族的傳統飲食「十三花」
    回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時期,回族飲食文化就自成一派,形成了具有回族特有屬性的飲食文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飲食文化體系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經過幾代回族兒女的傳承和發揚,回族飲食的品種不斷增加,花樣不斷翻新,做工工藝也更加精細。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回族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飲食文化
    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飲食方法是飲食文化。飲食文化包涵以下諸方面的內容:吃什麼及怎樣吃;使用什麼炊具、餐具及汲水和儲存水的器具;喝什麼及怎樣喝;使用什麼樣的酒具、茶具;日常飲食;禮儀活動飲食;飲食禁忌;飲食嗜好等,各民族的飲食是由本民族所從事的主要生產部門決定的。同時,也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中國飲食文化所以能夠美名揚四海,不僅僅在於中國菜餚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於通過置身於中國餐飲文化環境之中,品嘗色、香、味、形、名、器、境、趣俱佳的中國食物之妙,欣賞中國餐具器皿的典雅講究之美,感受中國食物製作的形狀之妙,玩味中國食物的美名之趣,並在這些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滲透於飲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精華所在。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文化區別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中國和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是相當大的,這一點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有人提出來了,此後,東西方的文化大師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就未曾停下來。
  • 滿漢全席:好吃的還在後頭,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其實滿漢全席中的菜點不僅僅是滿族和漢族的,比較明顯的還有蒙古族和回族等民族的,因為自元代以來回族把中亞、西亞的一些飲食帶到中國並。被漢族接受,而蒙古族和滿族同在北方,有許多飲食是相同的,許多菜點在元代時就已經被介紹到漢族地區,如「八珍」等。
  • 張家川的回族傳統飲食「十三花」,長見識了~
    回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時期,回族飲食文化就自成一派,形成了具有回族特有屬性的飲食文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飲食文化體系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經過幾代回族兒女的傳承和發揚,回族飲食的品種不斷增加,花樣不斷翻新
  • 俄羅斯文化之飲食習慣與傳統佳餚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的確一日三餐看似平凡簡單,卻蘊含著一個民族悠久的文化和風俗,反映著他們的地理特徵,歷史傳統和禮儀習慣等等。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俄羅斯人的早餐一般比較豐盛,午餐是正餐,晚餐相對簡單。一般來說,俄羅斯的正餐的第一道菜是由一些小涼菜開始的,他們被稱為餐前小吃,常見的有沙拉、奶酪、魚肉、魚子醬、醃黃瓜以及其他新鮮蔬菜等等。
  • 回族飲食文化的起源,《古蘭經》中的飲食禁忌,來自古人的智慧
    記得小時候同學之間開玩笑,說是一隻猛獸要吃人,但到了對方面前卻轉頭走了,問其原因,猛獸說自己是回族,不吃豬肉,潛臺詞就是調侃對方是頭豬!兒童間的玩笑,卻牽扯到了宗教習俗,其實大有不妥。而反觀古代中國,則是典型的農耕民族,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主要吃糧食(素食),偶爾的逢年過節才會吃點肉,來打打牙祭,所以你會發現古代絕大多數節日,吃肉都是重要項目之一。自然環境決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了飲食習慣。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二十八)
    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與世界飲食文化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存在著無限的聯繫。早在中國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中國的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國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難忘的佳餚
    祭祀品進人我們討論的飲食文化範疇,正如標題所示,是「回憶與共享」。這種回憶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的延續。從祭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一個氏族古代飲食文化的一些內容。漢語「享福」一詞的意義,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生活得安樂美好;享受幸福。」
  • 陸離: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傳統
    有部分網友認為,合餐共食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飲食習慣,分餐制難以適應。果真如此嗎?合餐進食成為中國人主流的飲食方式,其實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宋代以前,比這更古老的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傳統。席地而坐 分案而食民以食為天,飲食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和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1、飲食文化的概念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 中國傳統文化,名食飲食文化,名宵點等其他飲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杭州「知味觀菜館」有一著名宵點,因採取配對供應而名幸福雙,它是一種富有濃厚江南特色的包類點心。爆米花,隨著時代的向前推移,已發生了質的根本的變化,它最早由古代佔卜應兆頭測豐年,直到後來完全供人所食用,這是時代的進步,亦是中國烹飪膳食之發展和進步。而米花這一食品,在清代大型飲食專著《調鼎集》裡又叫「炒空心米」。此系老少所喜食之物,且是民間新年必食的傳統食品,可以久貯不變質味,並具有益脾、補臟腑、助消化的食療功用,故食之有益人體健康。
  • 飲食文化 | 中國文化對印尼美食的影響
    >我們可以透過飲食來了解人類的行為和文化同時飲食與族群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透露著族群的各種文化線索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迴每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而各自將這些精妙的技藝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下的營養缺失
    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大江南北,各個民族的菜餚、小吃推向了世界,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無不被中國人的智慧所折服,更被中國的飲食文化所吸引。我們也都希望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舌尖上的中國」也成了各個地方的旅遊資源,吸引著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人們所到之處,都要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和許多海外人士,矚目於魯商和魯商文化,他們從不同渠道向山東傳遞一個信息。要探尋齊魯文化,當然要先弄清「齊魯」一名的來由。齊魯是中國區域範圍名稱,該名始於先秦齊、魯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