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蔡永潔教授1986年赴德留學,1990年開始讀碩士,1996年開始讀博士,此間參與的很多項目都是做舊城改造。參與這樣一些項目,讓他對城市設計、對城市內部空間的組織、對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有了系統理解。但等他2000年回到上海,過去這些積累遇到了「衝擊」。
原因是,他在德國工作時,全都是在建成區內造房子,需要特別注重房子與房子之間、房子與街道之間、房子與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而回國後,當時正趕上如火如荼遍地造新城。造新城好比在白紙上畫畫,找不到參照物,這讓他一時之間無從下手。
2009年,在同濟大學一場關於城市與建築的論壇上,蔡永潔呼籲上海不要再像國內其他城市那樣「在每一個建設項目中拼命追求個性」。在他看來,這個城市本有的優越地理條件和文脈資源都是「上天的賜予」,值得被好好珍惜、保護。
同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盧永毅教授開始思考「上海『長高』以後」的問題。那時,不少人愛將陸家嘴比作「中國的曼哈頓」,認為世紀大道將成為「中國的香榭麗舍」。但盧永毅堅持認為「陸家嘴就該是陸家嘴」,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於它的高度,而在於它豐富的街道,資本的力量再強大,最終仍要以對城市空間的貢獻來獲得盛譽。她呼籲上海「為這個城市再多留一些歷史片段」,認為只有重視這些不可複製的可貴資源,才能使這個城市留存底色,才能在為城市空間注入當代智性創造和文化活力之後,將其傳承至下一代。
2010年前夕,經過重新整治和修繕的武康路,似乎一下子掃掉了厚厚的塵土,重新展現出風姿綽約的歷史風貌。沒過多久,恢復風貌以後的武康路就收穫各方讚譽,不斷出現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但十年後的武康路仍在努力。
去年1月,武康大樓周邊區域架空線入地合杆工程正式完工,盤桓在建築周身的黑色「蜘蛛網」從此消失。
去年10月,武康大樓外立面完成了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保護性修繕,大樓底層千餘平方米商業空間也在過去2年中完成業態調整。同濟大學伍江教授用「保護、挖掘、激活」三個關鍵詞概括了大樓本輪變化蘊含的意義。
說起2019年上海新誕生的文化地標,不能不提上音歌劇院。這座看上去不那麼新的新建築,在離武康大樓2公裡之外的淮海中路東湖路口,寫下另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故事。
由於位於上海衡復風貌區核心區域,這一建築自藍圖醞釀伊始,就受到一系列風貌保護上的硬約束。上音方面曾面向全世界進行建築方案招標,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既滿足校方需求,又能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契合的方案,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上音歌劇院宛如從歷史的環境中「生長出來」,體量可觀卻優雅、低調,和周邊環境、和風貌區融為一體。但如果沒有上音多年來對初心的堅守,沒有上海市、區規劃局以可循章法與設計團隊展開多輪次的討論交流,就沒有最終的設計成果。
深度參與了上音歌劇院新建過程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邵甬教授慨嘆,如今看到這棟建築與周邊協調一致、相得益彰,就感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這是上海歷史風貌保護應該有的一種態度,也是上海應該鼓勵、堅持的一個方向」。
十年來,上海這座城市的建築實踐始終保持著與歷史的對話。伴隨著城市更新的步伐,這類對話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有經驗,也有教訓。但和十年前不同的是,如今,類似「過去的歷史是今日日常生活之底色」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底氣,讓很多珍視歷史的人看到希望。
建築連接著歷史與當下,也將繼續見證一座城市對待自身歷史文脈時的智慧與修為。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