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嶽龍(文/攝影)
8 月 23 日註定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的行程是去翁特斯山腳下的阿尼夫村,拜謁指揮大師卡拉揚的墓地。從薩爾茨堡出發,沿薩爾察赫河驅車向南約七公裡,就到了阿尼夫,村中十字路口旁即是阿尼夫的小教堂。教堂墓地中,卡拉揚的墓十分低調簡樸,大理石的墓基並不高,上面盛開著素雅的花朵。墓碑也不高,只刻著「Herbert von Karajan 1908 - 1989」的字樣。插在墓碑上的金屬十字架,爬滿了綠色的藤蔓。我們凝望了大師的墓碑良久,感恩他帶給我們的音樂,願他安息。離阿尼夫不遠是薩爾茨堡另一個著名的景點亮泉宮,我覺得譯為「清泉宮」更貼切。亮泉宮是十七世紀初當時執政的大主教馬庫斯·斯蒂庫斯下令建造的一座夏宮,宮中泉水確實清亮,也清涼。主體建築中現設有展覽,介紹亮泉宮建造者的生平與事跡。亮泉宮花園很大,清澈的池塘中養著很多鱒魚和鱘魚,鵝黃色的建築在藍天的映襯下,投射在湖水中形成了靚麗的倒影。宮中最有名的是戲水樂園,不過我們沒有時間去看了。好在我們找到了「音樂之聲亭」,那個在電影中特拉普家大女兒傾述少女情懷的場景。來這兒的西方文藝女青年真不少,他們甚至還帶了音箱,放起了音樂,一起唱著」You are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在亮泉宮我們偶遇了指揮大師諾靈頓,這讓我們驚喜不已。大家興奮地拉著老人家合影留念。
離開亮泉宮,我們要去一個很少有旅遊者光顧的小鎮,它就是德奧邊境上奧地利的小村莊奧本多夫,聖誕歌曲《平安夜》的誕生地。不誇張地說,一首歌曲讓這個小鎮名揚世界。話說 1816 年聖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村裡小教堂的一個名叫摩爾的神父寫了幾段歌詞,準備和教眾在共度聖誕節時歌唱。但是小教堂的管風琴壞了,所以摩爾神父就請當地一位音樂老師格魯伯先生幫忙,為這首歌譜上用吉它伴奏的曲子應急。歌譜後來由修管風琴的人帶出來,世界才得以知道了這首歌。這首歌很快傳開,並深受大家喜愛。今天《平安夜》這首歌幾乎已經成為聖誕節的官方「節歌」,被譯成了不同語言的 330 多種版本。
從奧本多夫回到薩爾茨堡已經臨近晚飯的時間。幾位同行的女生說要請吃大餐,雪楓師兄就介紹了一處絕佳的好地方。那是位於修士山下薩爾茨堡最古老的修道院 —— 聖彼得修道院中的聖彼得餐廳。聖彼得餐廳的門外掛著的招牌上寫著「源於公元 803 年」,它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廳。同行的周雷同學深諳歷史,他很認真地告訴我們說,公元 803 年是唐朝的貞觀年間。
原來這家餐廳是開在聖彼得修道院的酒窖上的,一千兩百多年來,雖經歷無數次整修和擴建,但有些餐室依然保留著當時的巴洛克風格以及古老的樹狀大吊燈。餐廳服務過的皇室、高官及名人不計其數,餐廳最拿手的菜品是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最喜歡的牛肉。
大快朵頤之後,我們準備迎接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第三場大戲,由阿格裡奇和巴倫博伊姆聯袂的雙鋼琴音樂會。阿格裡奇被稱為當今鋼琴界的「女大祭司」,巴倫博伊姆則演奏指揮都處於巔峰狀態。這樣的兩位大咖如果是個人獨奏音樂會,票子也會被秒完,更何況今天是兩人同場。雪楓師兄笑稱,這是加量不加價,良心哪!
當晚,法國總統馬克龍攜夫人造訪奧地利,在奧地利總理夫婦的陪同下來到薩爾茨堡出席這場音樂會。馬克龍夫婦步入音樂廳還是造成了不小的騷動,大家都回過頭去觀看,有不少人拿出手機拍照。
音樂會上半場曲目是莫扎特《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和由德彪西改編為雙鋼琴版的舒曼《六首卡農練習曲》(op.56);下半場曲目是德虎西《三首雙鋼琴練習曲「白與黑」》和《大海》(四手聯彈版),珠聯璧合的演奏讓觀眾如痴如醉。在熱烈的歡呼和掌聲中,兩位大師加演了德彪西《牧神午後》(四手聯彈版),這實在是超值的加演曲目!
▼ 阿格裡奇與巴倫博伊姆演奏莫扎特《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能容納兩千多名聽眾的節日大廳不僅爆滿,而且歐洲的很多名流也趕來捧場。中場休息時,「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就在我們的旁邊和朋友聊天。
經歷了這場激動人心的音樂會,自然又是一個難眠之夜了。眼見著五箱 30 瓶綠維特納幹白也所剩不多了。
8 月 24 日這一天我們放空,全天遊覽。我們的主要遊覽地是薩爾茨堡湖區。奧地利國名的原意是「東方的家園」,奧地利人也經常說,感謝上帝給了奧地利人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在阿爾卑斯山麓中的湖區有大小湖泊 72 個,湖水清澈見底,甚至可以直接飲用。美麗的湖區是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地方,不僅有房車露營地,而且環湖都有自行車道,供騎行愛好者使用。
我們首先探訪了「馬勒作曲小屋」,它位於薩爾茨堡東北面的阿特湖邊,小屋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馬勒曾於 1893 年至 1896 年間的每個夏天都到這裡度假,並創作了他的第二和第三交響曲。我們從房東那裡借來了小屋的鑰匙,當小屋房門打開的那一刻,馬勒《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隨即奏響,樂曲開始時莊嚴的圓號聲將我們一下子帶入到了馬勒的年代。我想,他一定是坐在小屋內的鋼琴旁邊,望著窗外的群山和寬闊的湖面,腦海中頓時湧現出了這段旋律,在樂譜上奮筆疾書,記下了這個靈感。馬勒的音樂在他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他堅信「我的時代終將來臨」。
▼ 馬勒《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片段)
從馬勒小屋出來,我們去到另一個著名的小鎮巴德伊舍吃午餐,這家中餐館就開在一條淙淙流淌的河邊,河對岸是雷哈爾的故居。巴德伊舍是電影《茜茜公主》的取景地之一,茜茜公主迷們會在那些熟悉的場景中留下自己的倩影。
接著我們又來到沃爾夫岡湖畔的聖吉爾根,走訪莫扎特的外婆家。這裡是另一處莫扎特的故居。聖吉爾根也是一座美麗的小鎮,每一座小樓都塗飾著豔麗的色彩,樓房的窗下布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在聖吉爾根的市政廣場有一尊精巧的莫扎特雕像,表現的是少年莫扎特全神貫注演奏小提琴時的樣子,這是所有莫扎特雕像中最有特色的。
遊覽的最後一站是美麗迷人的月亮湖,德語叫蒙德西(Mondsee),這裡的湖光山色引來不少拍攝婚紗照片的新人。我在湖邊就遇到了一對奉子成婚的伊拉克小夫妻。蒙德西小鎮的教堂和通向湖邊的筆直的林蔭大道,在電影《音樂之聲》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 月 25 日是我們在薩爾茨堡的最後一天,我們去登臨薩爾茨堡古堡。1892 建成的古堡登山軌道車迄今已有 125 年的歷史,搭乘登山軌道車大約三分鐘就可以到達古堡。在山下仰望古堡,你能感受到古堡的美麗,卻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雄偉。當我們步入古堡,立刻震驚於它宏大的建築規模。古堡據險而建,是真正的銅牆鐵壁,自十世紀初開始建造,後經過不斷地擴建,才達到現在的規模。從建成之日開始至今,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被攻克過的古堡。登臨古堡,居高臨下俯瞰古城,薩爾茨堡盡收眼底。環顧四野,天高雲淡,風清氣朗,阿爾卑斯山群山環抱,層巒疊嶂,鬱鬱蔥蔥。薩爾察赫河奔來眼底,穿城而過,浩浩蕩蕩,流向遠方。古堡也已經開設為博物館,介紹了古堡的建造歷史,以及軍事防禦設施、武器裝備等文物的陳列。
當晚的音樂會是我們此次音樂之旅的收官大戲,由因格·麥茨馬赫指揮、古斯塔夫·馬勒青年樂團演奏的「二十世紀作品音樂會」。古斯塔夫·馬勒青年樂團由已故指揮大師阿巴多在 1986 年創建於維也納,每年在全歐洲招募青年樂手,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青年樂團,幾乎全世界最頂尖的指揮家都與這個樂團合作過。麥茨馬赫曾在 2003-2005 年和 2009 年率領這個樂團進行過巡演,今年再度與樂團聯手進行夏季巡演。音樂會上半場是勳伯格《一部電影配樂》和格什溫《F 大調鋼琴協奏曲》,擔任鋼琴獨奏的是法國鋼琴家蒂博代(Jean-Yves Thibaudet);下半場是巴託克《神奇的滿大人》和拉威爾《達夫尼與克洛埃第二組曲》。樂團規模宏大,音響飽滿,音色華麗。演出博得觀眾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就連樂團的樂手們在結束時也激動地相互擁抱慶賀。
▼ 格什溫《F 大調鋼琴協奏曲》
回想在薩爾茨堡這四天的安排,深感雪楓師兄的良苦用心:四場音樂會中,第一場以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為主題,讓我們領略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本真主義的音樂詮釋:第二場巴洛克經典歌劇,展現出當今世界歌劇製作的簡約、超現實主義的趨勢:第三場雙鋼琴音樂會是器樂演奏的巔峰:第四場馬勒青年樂團的二十世紀作品音樂會更是標明了古典音樂發展的未來。四場音樂會分別在薩爾茨堡最具代表性的四個音樂演出地舉行,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高水平的音樂,還領略了四處音樂聖殿的風採。這是一次絕對經典、無法複製的音樂旅行!
- 完 -